林家貴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海南昌江 572700)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持續推進糧食生產,做到“倉廩實,天下安”是我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基本國策[1-2]。“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實現糧食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有效方法之一[3-4]。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不斷推進,海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海南省水稻生產在產量和質量上都面臨嚴峻挑戰[5-7]。幾十年來,海南雜交水稻生產在南繁種業的影響下得到很好的發展,但管理粗放,水田面積少,病、蟲、草、鼠、螺等危害導致糧食單位面積總產量低,不能自給自足。早造水稻年平均產量5 500 kg/hm2,晚造水稻平均產量約5 295 kg/hm2,年平均約5 397.5 kg/hm2。受農村勞動力就業趨勢、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們對大米品質需求的影響,全省水稻生產面積呈遞減趨勢[8]。針對該情況,全省“非糧化種植”工作已提上日程,水稻糧食生產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如何改善生產操作模式,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如何大力引種高產穩產、抗逆性好、米質優、適應性強的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三是想方設法促進糧食產業多元化,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
野香優2998是海南省旺禾農種業有限公司引種在瓊,報審水稻品種屬感光型三系優質型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參加海南區試后,于2015年通過海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瓊審2015008,2019年獲得“海南好米”獎評。在海南省多個市縣田間試種與推廣,2013—2022年累計引種示范種植與推廣種植8 866.7 hm2左右。在引種試種與推廣種植中,野香優2998的農藝性狀均表現突出,具有株型集散適中,葉稍、葉片綠色適中,后期熟色好、適應性廣、抗性好,高產穩產、米質優、口感適中等特點,已成為海南各地早造雜交水稻生產選用的雜交水稻品種之一。
1.1.1 供試的水稻品種 供試的水稻品種是野香優2998,對照水稻品種是特優009(CK)。
1.1.2 試驗地點及土壤 試驗地點設在海南省種子站區試點和三亞市天涯區、樂東抱由鎮、昌江十月田鎮、儋州市中和鎮、文昌市邁號鎮、五指山市茅陽鎮、澄邁縣永發鎮等多個市縣具有代表性的多個田洋,選土壤pH 5.6~6.5、肥力中上、肥沃疏松的潴育地、紅泥田、沙泥田、黑泥田等為試驗點。
1.2.1 引種種植 將供試品種在上述市縣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田洋進行隨機引種種植。拋植的規格為20 cm×20 cm,基本苗應控制在16.7萬~17.0萬蔸/hm2;機械插秧的規格為23 cm×23 cm,基本苗控制在12.57萬~12.60萬蔸/hm2;人工插植的規格為18 cm×20 cm,稻田基本苗控制在18.5萬~19.1萬蔸/hm2。
1.2.2 田間管理 培育健壯秧苗、及時早施返青肥、重施插秧后第1、2次分蘗肥,及時補施弱勢苗架肥和水稻封行后露田曬田是栽培技術關健環節。管理技術措施必須做到“前期穩發穩長,中期不貪青,后期不早衰”[9-10]。
2013年在海南省種子站區試點和三亞市天涯區、樂東抱由鎮、昌江十月田鎮、儋州市中和鎮、文昌市邁號鎮、五指山市茅陽鎮、澄邁縣永發鎮等多個市縣不同田洋中隨機安排種植。在海南省種子站7個區試點,平均產量7 406.4 kg/hm2,日產3.43 kg,比特優009(CK)增產2.75%,增產比例57.1%。各市縣田洋小面積定點引種示范種植共66.66 hm2,平均產量7 520.4 kg/hm2,日產5.22 kg,較對照當地種特優009(CK)增產4.41%。
2014年繼續在海南省種子站區試點和三亞市天涯區、樂東抱由鎮、昌江十月田鎮、儋州中和鎮、文昌市邁號鎮、五指山茅陽鎮、澄邁縣永發鎮等多個市縣不同田洋隨機種植。在海南省種子站7個區試點,平均產量為7 975.5 kg/hm2,日產3.69 kg,比特優009(CK)增產0.29%,增產比例42.9%。各市縣田洋小面積定點引種生產示范種植66.66 hm2,平均產量7 356.9 kg/hm2,日產3.41 kg,較對照當地種特優009(CK)增產比例2.25%左右,產量增產效果達到較高顯著水平。
2015—2022年在全省多個縣(市)引種推廣種植累計50 666.7 hm2。其中三亞地區近年平均產量7 477.5 kg/hm2,東方地區7 421.6 kg/hm2,樂東地區7 356.8 kg/hm2,儋州地區7 425.7 kg/hm2,文昌地區7 327.6 kg/hm2,昌江地區7 315.2 kg/hm2,五指山地區7 138.7 kg/hm2,澄 邁 地 區7 238.5 kg/hm2,全 省 平 均 產 量7 337.7 kg/hm2,平均日產3.38 kg,較相鄰田塊種植的特優009(6 884.9 kg/hm2)增產6.17%。株型農藝性狀表現為豐產穩產,集散適中,葉稍、葉片綠色適中、后期熟色好、適應性強、抗性好,高產穩產、米質優、口感適中等特點,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野香優2998屬感光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海南地區作早造栽培種植管理。早造育秧宜在1—3月上旬播種,于5—6月中下旬收獲。全生育期128~130 d,平均比特優009(CK)長2~3 d。
野香優2998株型集散適中,葉稍、葉片綠色適中、后期熟色好,分蘗力較強,群體苗結構表現協調合理,抽穗、齊穗整齊度較好,穗粒結構自然協調,有效穗約283.35萬穗/hm2,平均穗長24.1 cm,平均株高114.8 cm,平均每穗總粒數132.2粒,平均結實率82.3%,千粒重0.026 kg(表1)。

表1 野香優2998主要農藝性狀表現
野香優2998在全省多個試點種植都表現出株型集散適中,葉稍、葉片綠色適中,后期熟色好、適應性廣、抗性好、高產穩產、米質優、口感適中等特點。抗逆性表現為輕感水稻葉瘟5~7級、中抗水稻紋枯、高抗白葉枯和細菌性條斑病8級,高抗稻曲病,抗倒伏性強,其抗性綜合表現評價較好。
經國家有資質機構檢測,野香優2998米質主要指標綜合表現整精米率56.7%,堊白粒26%,堊白度4.8%,直鏈淀粉20.7%,米質達國標(GB/T 17891—1999)二級標準。米粒外觀好,外觀透明鮮亮有光澤,米飯松軟,口感適中,食味濃郁,2019年獲得“海南好米”獎評。
水田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是水稻獲得豐產穩產的前提保障。選地時,應選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pH 5.6~6.5的水稻田為宜,盡量少選鹽堿田、積水田。如必須在鹽堿田、積水田種植,應在插秧前做好田間環狀排水溝和疏通溝,做到旱能灌水,澇可排水。早造種植水稻,選好耕地后,在種植前,犁田翻表土是一項重要栽培技術流程環節。整地時,應做到先犁后耙,再復犁耙。犁田翻土深30~35 cm,每次時間間隔至少15~20 d,持續40 d左右。
根據當地種植季節,播種期選擇在1—3月上、中旬為宜。浸種前,先翻曬稻種2~3 h,打破種子休眠,去除雜質和秕谷。待種子涼后倒入清水中浸種8~12 h,清洗撈種時,去掉上浮秕谷,放入透氣編織袋子壓實堆漚催芽,早晚用清水清洗1次。大田種子量為22.5~37.5 kg/hm2。水稻秧田育苗方式及操作:(1)機械插秧育苗和拋秧育苗,用塑盤育秧,秧齡12~15 d或3.5~4.0葉。(2)插植育秧,秧齡25~30 d或5.0~5.5葉,塑盤育秧時,機插525~600片/hm2;拋秧時,600~675片/hm2塑料軟盤(561孔)。整好秧畦,把秧盤擺放在秧床上,用復合肥(N:P2O5:K2O=15:15:15)75 kg/hm2作基肥于6 h前施入壟溝中與畦泥土混合后,取溝泥填入秧盤;用平直邊長條形工具刮凈塑料軟盤平面泥土,然后撒入種子。撒種時,先應均勻撒播,后補齊邊緣缺種處,保持每孔有2~3粒種子;播好種子后用掃帚或編織袋把種子擠入孔中。完成育秧后,壟間溝保持半溝水;秧苗1.5葉時,用0.3%的復合肥水溶液均勻澆施1次,同時用多效唑1.5~2.25 kg/hm2噴施,控制秧苗過長,促其分蘗。插植育苗時,先整好地,起畦面高20~30 cm、寬120~150 cm整平,均勻撒入種子;再用編織袋把種子壓入泥土中,排干畦溝水,3~5 d后放跑馬水漫過畦面,排水略低于畦面。在出苗后1葉1針時,施入75~225 kg/hm2(其中尿素:15-15-15復合肥=2:1),用多效唑1.5~2.25 kg/hm2噴施,促進秧苗矮化和秧苗提早分蘗,提高大田有效基本苗。2種育苗方式,移栽前4~5 d,施好秧苗送嫁肥75~225 kg/hm2,并噴施40%苯醚·甲環唑1 500倍+1.8%阿維菌素2 000倍+硅葉面肥防治水稻苗期病蟲害。
秧苗移栽后促其早返青、快分蘗、早封行,是野香優2998獲得豐產的重要技術環節之一。合理密植可根據育苗方式合理布局插植規格,拋植的規格為20 cm×20 cm,基本苗應控制在16.7萬~17.0萬蔸/hm2;機械插秧的規格為23 cm×23 cm,基本苗控制在12.57萬~12.6萬蔸/hm2;人工插植的規格為18 cm×20 cm,稻田基本苗控制在18.5萬~ 19.1萬蔸/hm2。
科學管理大田施肥與灌水是水稻生長良好、搭建水稻豐產穩產苗架的重要技術措施。選好肥種類、施足基肥,氮磷鉀肥用量和配比對水稻豐產穩產非常重要[11]。基肥不足,水稻長勢慢;少施氮肥,水稻黃化矮小;偏施氮肥,則水稻瘋徒長,病蟲害多,自花授粉力弱,產量低下;磷肥和鉀肥不足,稻桿軟,穎花少,結實率低,水稻產量下降[12-13]。由此可見,應施足基肥:腐熟有機 肥7 500~15 000 kg/hm2+過 磷 酸 鈣225~375 kg/hm2+尿 素150~187.5 kg/hm2+氯 化 鉀150.0~187.5 kg/hm2+復合肥(N:P2O5:K2O=15:15:15)112.5 kg/hm2,于水田整平后施入。植后5~7 d,用尿素75~125 kg/hm2拌水稻苗前,以除草劑4.5 kg/hm2控制稻田雜草和促進水稻快速返青回生。插后10~12 d,施尿素225 kg/hm2+復合肥(N:P2O5:K2O=15:15:15)112.5 kg/hm2促分蘗壯蘗。距離前次施肥10 d左右后,查看水稻長勢,秧苗分蘗足的,控水控肥。苗勢弱的,則馬上補施肥和后期巧施穗粒肥,做到“前輕,中重、后補”,促進早返青、快分蘗、早封行,早搭豐產穩產合理苗架。
大田移栽后水稻的灌水管理應采用“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干濕交替”的原則進行田間管理。稻苗達230萬~240萬苗/hm2時,進行擱田曬田管理。水稻苗架過旺的,重曬至田間開裂,稻根露出地表呈白色狀后,放跑馬水擱曬田2~3次,待水稻葉色稍落黃后復水管理。長勢正常的,足苗后曬田5 ~ 6 d,地表出現白色稻根,田干后復水管理;長勢弱的,則采取輕曬或不曬,保持群體苗架質量,正常管理至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切忌漫灌水,做到干濕交替壯穎粒,促進水稻根系有氧呼吸,養根壯根,確保延長其功能葉壽命,收獲前3~5 d開始排水,防止早斷水[14]。
針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相關專家研制出了雜交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15]。對水稻整個生長周期的病蟲草鼠螺等危害,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進行防治。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加入適量硅肥進行噴霧,能夠優化穗部性狀,提高雜交水稻產量,降低紋枯病、稻曲病、三化螟蟲等主要病蟲害發病率,縮短節間,增加莖干粗度,提高水稻抗逆性。
水稻整個生育期應做好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紋枯病及田螺、稻薊馬、稻葉蟬、稻癭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粘蟲、稻苞蟲、田鼠等病蟲害防治。播種和抽穗前,在田鼠出沒小路或洞穴放置鼠藥,殺滅田鼠[16]。移栽前,在備耕好的田間留足薄水6~12 h,待田螺浮出田面呼吸取食時,用細沙拌好81.3%殺螺胺乙醇胺鹽、滅螺胺等滅螺藥0.8~1.0 kg/hm2,撒入田間進行滅螺,避免種植后秧苗遭螺毀食。
移栽前,用40%苯醚·甲環唑1 500~2 000倍+1.8%阿維·啶蟲脒1 000~1 500倍對秧苗噴施1次后移栽。移栽后和抽穗前重點防治水稻病害有稻瘟病、水稻白葉枯、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紋枯病;主要防治蟲害為稻薊馬等剌吸式水稻害蟲、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粘蟲、稻苞蟲等啃食性害蟲。可用20%噻菌銅膠懸浮劑1 000倍液+40%苯醚·甲環唑1 500~2 000倍液+1.8%阿維·啶蟲脒1 000~1 500倍液等化學農藥綜合防治田間病蟲害[17-18]。
收割前5~6 d,在田間察看水稻是否成熟,鑒別水稻成熟一般察看水稻稻穗頸節部第一第二小分穗的谷粒是否成熟。察看時,用手輕輕擠壓青黃色谷粒,沒有米槳吐出為已成熟,反之,視為不成熟。成熟后,于收獲前3~5 d把水排干,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人工或機械收獲。
基于近年海南省多個市縣對野香優2998的引種試驗種植與推廣,在同等施肥管理條件下,選擇年前1~2月播種插秧,在土壤有機質豐富的田間用塑料軟盤育秧、機械插秧或人工拋秧田塊。較3月份播種種植且管理條件相同的水稻特優009(CK),野香優2998各農藝性狀表現突出,水稻產量高,增產效果顯著。選擇適宜播種期和良法、良田是野香優2998獲取高產的重要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