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C.P.斯諾教育成長小說中的科學人文主義

2022-02-04 00:03:06姜慧玲
山東外語教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科學

姜慧玲

(大連外國語大學 公共外語教研部,遼寧 大連 116044)

1.引言

C.P.斯諾(Charles Percy Snow,1905—1980)既是英國物理學家和政府官員,又是一位小說家。作為一個受過科學訓練且熱衷文學創作的非凡人物,斯諾的思想具有二重性,他的小說體現了這一特點。他在成名作《探索》(TheSearch)和“陌生人與兄弟”(“Strangers and Brothers”)系列小說中,以科學家為主人公,使用平鋪直敘的筆法記錄了戰后英國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對抗與對話、制衡與融通,小說處處蘊含著對科學倫理道德的深刻思考。斯諾于1959年在劍橋大學做的里德講座《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焦點。時至今日,對斯諾命題的認識有兩種傾向:一種認為斯諾清楚地認識到“兩種文化”的分裂問題,他倡導“兩種文化”的融合是明智而進步的,因而對斯諾的遠見持褒獎態度;另一種更深刻地認識到斯諾具有“重科學、輕人文”的唯科學主義傾向,如聽之任之必將導致危險的后果,因此對斯諾采取嚴厲而苛刻的批判態度。這兩種態度既有合理性,又存在偏頗。透過“兩種文化”之爭的喧囂,本文引入“科學人文主義”的概念,并以斯諾的成長教育小說《探索》和《新人》為例,將斯諾的小說和“兩種文化”命題結合起來進行剖析,力求對斯諾的科學人文主義思想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公正的評價。

2.科學人文主義的界定與闡釋

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臘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1984:35)。在古希臘,科學與人文是共生的關系。17世紀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與人文是混沌一體的,科學還沒有從哲學的母體中分離出來,因此科學與人文彼此促進,相得益彰。18-19世紀,科學革命的勝利和工業革命的成就產生了邊沁的功利主義、孔德的實證主義和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思想。與此同時,19世紀的浪漫主義開始出現了反對科學的聲音,但是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大體上還是平和的。然而到了20世紀,對戰爭惡果的反思和對科學本身的誤解,引發了對科學的負面評價,加劇了科學與人文的張力。為了協調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關系,“科學人文主義”(Scientific Humanism)應運而生,這是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的主要思想,也是英國生物學家和人道主義者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使用過的術語。

科學人文主義發軔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美學術界,美國學者洛斯羅普·斯托達德(Lothrop Stoddard)在專著《科學人文主義》(ScientificHumanism,1926)中記載了20世紀科學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的變化,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啟蒙和進步的時代,新的文藝復興已經到來”(1926:163)。斯托達德所說的新人文主義提倡將人的福祉和進步放在中心,但是為了保證其進步性,這種“人文主義”必須在態度上是科學的,即生活中的情感因素一定要被智力因素所控制,而這種智性是客觀的,首先考慮到的是事實和現實。這一觀點在當時宗教觀念根深蒂固的西方引起了爭議,有評論家認為宗教不能用科學來代替。對此,科學史家薩頓認為,舊有的人文主義對待科學是不寬容的,每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都是人類共有利益的貢獻,他強調科學在人類進步方面的巨大作用,認為“科學史研究是科學與人文結合的最好的辦法”(1936:5)。明確提出“科學人文主義”概念的是英國生物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一任總干事朱利安·赫胥黎,他認為科學對于清晰的世界觀和復雜的文明來說是必要的,同時人文主義讓人懂得生存的價值,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科學人文主義”。赫胥黎認為,如同生物的進化,價值標準也會發生變化,于是他將生物進化論引入到人性中,并繼而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將科學的程序付諸生活,可以實現更廣范圍的人性,避免危險的二元論(1931: 34)。而且,世界范圍內的人文主義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態度。

“科學人文主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英美學術界逐漸發展起來,代表人物有奧托(M.C.Otto)、莫里斯·戈蘭(Morris Goran)和奧利弗·賴澤(Oliver L.Reiser)等。奧托指出“科學人文主義”是一種形式的自然主義,它將科學的方法擴大到道德和社會問題。在奧托看來,“科學人文主義”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迷信或唯心論,它為應對新的世界秩序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做好準備(1943: 545)。戈蘭認為,人文主義的科學家也是科學人文主義者,他們嘗試用實驗的視角和人性的理解來解決人類的問題,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屬于全人類,為人的價值觀服務。賴澤在《科學人文主義學院》(1945)一文中指出由于核武器的威脅,人類仍面臨困境。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研究院,它是所有人類行為的綜合,包括科學、政治、藝術、宗教、哲學和文學等。賴澤認為,科學人文主義是社會理想主義,它不僅僅是一項社會學的改革,還凸顯出人的精神品質。在《科學人文主義和世界緊張局勢》(1947)一文中,賴澤將科學人文主義視為一種當代哲學,它竭力解決當代的問題。在戰后的社會危急之下,人們需要把科學和道德、事實和價值結合起來,這樣才有可能迎接世界范圍內的價值改變帶來的挑戰。賴澤還肯定了聯合國的“科學人文主義”態度,希望“這一社會愿景對下一個世紀如同馬克思對上一個世紀一樣,成為社會實驗和教育改革的源泉”(1947: 380)。

科學人文主義繁盛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時期,莫里斯·戈蘭繼續對“科學人文主義”進行深入研究,將科學人文主義者定義為“接受并使用科學研究的結論,不去質疑有機進化理論、熱力學定律等現代科學理論,同時也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1970: 630)。此外,戈蘭強調大眾傳媒的重要作用,指出發展科學人文主義是世界和平和國際合作的希望,它能實現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世界公民身份與世界和平。沃爾特·彼得(Walter G.Peter)則指出濫用科技產生的問題,因此需要科技在實現社會、政治和經濟目標的最優化。科技的發展和道德、社會、政治等存在沖突,社會、城市化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因此,“科學人文主義”是“關于先進技術的社會和人文意義的世界觀”(1970: 69),并指出技術評估將指導資源的分配,為教育和政府問題提出短期和長期的解決方案。此外,這一時期也出現對文學作品中“科學人文主義”的案例分析,如威利斯·格洛夫(Willis B.Glover)分析了威爾斯(H.G.Wells)作品中的“科學人文主義”,指出在威爾斯看來,科學人文主義不僅信奉科學,而且希望從歷史中獲得拯救,創造新的歷史(1972:134)。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科學人文主義已發展成熟,關于科學人文主義的著述多是對科學人文主義的總結和回顧,如勞埃德·莫蘭(Lloyd Morain)和奧利弗·賴澤認為,“科學人文主義”這一術語已經非常流行,他們總結了科學人文主義者的跨學科性和全球性,并明確其肩負的責任(1988: 33)。到了21世紀,科學人文主義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框架和一種意識形態。隨著冷戰結束,全球化的興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似乎恢復了科學人文主義者所倡導的模式,科學與人文主義成為未來普遍哲學的支柱。羅杰·利伯曼(Roger H.Lieberman)指出,“作為查爾斯·達爾文進化論的繼承者,朱利安爵士對種族歧視的坦率批評,對現代進化綜合的貢獻,以及創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鍵作用都為后人所銘記”(2015: 2)。羅伯特·巴德(Robert Bud)回顧了“科學人文主義”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發展歷程,也特別提到朱利安·赫胥黎的貢獻,并建議人們注意科學意識形態和技術的局限性。

在當代語境下,科學與人文主義結合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追求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而忽視人的價值,就會陷入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泥潭,必將給人類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災難。因此,現代社會仍應該發揮古老的人文主義的優良傳統,使科技的發展更趨于人性化,但是也要避免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以科學的方法和進化的視角來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因此,科學人文主義的內涵是:既堅持科學的進步性和合理性等,又著眼于人性和人的全面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度”,過度強調任何一方都過猶不及,只有將科學與人文主義有機而適度地結合,才能使人類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世界中不迷失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不可否認的是,斯諾在上世紀所關心的事情對當今時代仍然很重要,而他的教育成長小說為我們全面了解他的科學人文主義思想提供了絕佳的素材。

3.《探索》中科學家的學術道德危機與職業選擇

斯諾認為,真正的作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杜撰任何生活中沒有的東西,他的職責是認清人的個性的突出矛盾和人行善的可能性”(1985:593)。《探索》是斯諾小說創作的成名作,初版于1934年,于1958年再版,通過主人公阿瑟·邁爾斯(Arthur Miles)的自我敘述展現了他從童年到成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特別是他在追求科學夢想道路上所遭遇的失敗和挫折,展現了科學家的探索和進取精神,以及在職業發展和道德良心之間的矛盾沖突與取舍。斯諾的好友威廉·庫柏(William Cooper)指出:“斯諾的轉折點在于,由于疏忽導致一項研究出了錯,這與阿瑟·邁爾斯在《探索》里的科學事業經歷相同……從那以后斯諾就不再做科學研究了”(1959: 9);西德尼·芬克爾斯坦(Sidney Finkelstein)認為《探索》是“陌生人與兄弟”系列小說主題和風格的試驗,斯諾的故事始終圍繞著對個人的正直和社會道德的求索(1961:33);杰里米·泰勒(Jerome Thale)認為雖然《探索》是一部通俗小說,但它預示了斯諾日后的關心和思想(1965:14)。斯諾在《探索》中的科學人文主義表現在:一方面,主人公邁爾斯對科學有著宗教一般的信仰,他具有斯諾所崇尚的科學家的樂觀精神和高貴品質,如對科學的著迷探索和執著進取精神;另一方面,科學家也面臨追求科學事業上的成功和堅守道德底線之間的選擇,尤其是在學術道德上的嚴謹求實和公平公正態度。

小說開始于對一個十一歲的小男孩通過望遠鏡觀察星空時激動心情的描寫,父親送給他的望遠鏡打開了他通往科學的世界。這個小男孩就是小說的主人公阿瑟·邁爾斯。邁爾斯在父親和啟蒙老師盧阿德(Luard)的影響下從小愛好科學,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中學學業后,進入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物理;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富有成果,又被邀去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二十多歲時已成為當時物理學界的知名人士。邁爾斯在科學事業上的進展可以說一帆風順,很大程度上是興趣使然。斯諾特別陳述了邁爾斯對結晶學研究的癡迷:“晶體結構中存在著某種令人心滿意足的妙不可言的東西,因而我時常渴望能親自去探尋原子結構模式”(1983:45)。除了對科學本身的興趣和探索精神,邁爾斯還有更大的抱負,那就是親自領導一個生物物理研究所,并爭取在三十五歲之際獲得英國科學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正當他為自己的成就躊躇滿志之時,邁爾斯遭到精神上的莫大打擊——他熱戀的姑娘奧德麗(Audrey)在他去德國搞研究期間拋棄了他跟別人結了婚,而這個人正是他大學時代的好友謝利弗(Sheriff),這讓邁爾斯十分惱火。然而失戀的痛苦并沒有使邁爾斯消沉,理智使他十分清醒地對待這次危機,為了實現事業上的抱負,他稍作調整后比之前更加專注刻苦,一心撲在科學研究上,甚至取得比之前更大的成績。然而,邁爾斯對榮譽和權力的向往超過了他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急功近利讓他出了差錯。由于讓助手幫忙分析數據而又疏于檢查,一篇論文中實驗數據的失實導致邁爾斯研究所所長的任命落空,邁爾斯也因此面對即將脫離科學界的窘境,他感到要恢復名譽需要很長時間,加入皇家學會更是遙不可及。無奈他去拜訪了曾犯過同樣錯誤的科學家休姆,得到的是一番教誨:

我們都發表了虛假的事實。如果對發表虛假的東西聽之任之,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予以制止,科學將失去它唯一的優越性——真實。科學所賴以存在的唯一道德原則就是說真話……如果一位科學家明知故犯地發表一條虛構的事實,那他就是犯了彌天大罪。……如果從大處著眼,從維護整個科學事業的正義性來考慮,那我過去和你現在受點委屈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斯諾,1983:312)

以嚴謹求實的態度還客觀事態以真實性,這是科學家共同體進行科學研究的原則問題。邁爾斯感覺自己已經把當年獻身科學的抱負忘得一干二凈,他雖然接受了所長助理的職務,但也為脫離科學界做好準備。在小說結尾,邁爾斯又經歷了一次痛苦的抉擇,他曾答應謝利弗為他在研究所謀求職位,然而隨著自己所長地位不保,謝利弗的生存也遭遇危機。謝利弗為了急于謀求利茲大學助理教授的職位,竟明知故犯,以假充真,發表了一篇數據失實的論文,邁爾斯偶然發現后又一次陷入糾結之中:是堅決揭發謝利弗的行為對科學真理負責,還是顧及友情和同情心,聽之任之呢?經過種種考慮之后,他最終選擇了后者。謝利弗對科學的不誠實態度違背了科學研究的目的和道德準則,他以一些虛假的數據隱瞞了一些真實的數據,犯了科學上的彌天大罪,然而邁爾斯考慮到謝利弗的教職和利益出于憐憫之心而選擇不去揭穿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真理面前迫于生存壓力和同情心而陷入道德危機。事情的結局是,邁爾斯不可挽回地跟科學一刀兩斷,徹底告別了科學星宿,因為他背棄了對科學的信義。邁爾斯承認自己當年對科學的熱情已經一去不返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他退出科學界也是為了讓科學回歸純凈,也讓自己回歸生活世界。因此,在小說結尾,邁爾斯“對自己面前展現的生活抱著迫切期待的心情”(斯諾,1983:389)。

從表面看,邁爾斯放棄科學,最終選擇文學創作,是科學的人文主義轉向。然而,應該認識到,這并非出于邁爾斯對后者的內驅動力,而是為了科學道德不被侵犯而為之。小說中屢次提及從事科學研究功成名就可以換來的優厚的俸祿和闊綽的生活;當邁爾斯因為數據失實名聲受損而被迫脫離科學時,也曾考慮換一個行當,他想到要搞科學工業,然而因為非常勞碌而又收入微薄沒有去嘗試;去教書又覺得自己是一個極其危險的異端分子,恐怕讓校長頭疼;去搞科學新聞工作又覺得稿酬不高,風險太大……在對行業的選擇中邁爾斯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獻身科學的人,自己的科學抱負已蕩然無存。小說最后邁爾斯發現謝利弗論文造假時的第一反應是要將謝利弗的錯誤公之于眾,因為科學的真相一定要揭開;然而思慮再三后他還是決定燒掉舉報信,保全謝利弗。邁爾斯對謝利弗的保全雖出于友情和良心,但他對科學的忠實也大打折扣了。可見,作為科學家,邁爾斯和謝利弗同陷于生存和道德危機之中,邁爾斯終將為他的選擇付出代價。通過敘述科學家追求科學真理時所經受的道德上的考驗,《探索》體現了斯諾所崇尚的科學家對科學的追求和敬畏以及誠實公正的態度,這是斯諾科學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4.《新人》:作為“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新人的倫理選擇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技術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西方許多有識之士無不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全新的時代,人類正面臨著新的倫理困境。關注科技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新的倫理命題,試圖降低或消除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成為作家們在文學創作中關注的主題。斯諾在《再談兩種文化》中特別提到,人們在吸收科學革命成果的同時也彌補它的損失(2003:72),可見他已認識到科學的兩面性,重要的是揚長避短。他立足于新的歷史現實,以“二戰”時期美蘇的軍備競賽為背景,創作了反映科學家在個人、國家和人類命運之間艱難抉擇的小說——《新人》。《新人》主要講述的是原子時代科學家新人馬丁·艾略特(Martin Eliot)和沃爾特·盧克(Walter Luke)等人的奮斗歷程和起伏的內心經歷。羅伯特·格雷森(Robert Greacen)認為,《新人》“基于作家和他朋友的切身經歷,一個年輕人的熱情而詳盡的敘述并非無中生有”(1962: 20);在戴維·舒斯特曼(David Shusterman)看來,《新人》是20世紀以科學家為題材的小說的杰作,因為斯諾本身從事科學研究,因此小說中對科學家的描寫更真實(1975:47);陸建德(1996)將《新人》放在《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背景下解讀,指出斯諾褒科學文化、貶文學文化的立場。

小說開篇講述了馬丁和盧克等英國物理科學家,響應英國政府的號召聚集在位于沃里克郡的巴福特(Barford)實驗中心研制原子彈的經歷。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為了攻克制造原子彈的科研難題,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實驗室里,甚至為了試驗放射性材料不惜犧牲寶貴的健康和生命。然而,在得知美國率先制成原子彈并在日本試驗之后,這些科學家無不憂心忡忡,他們十分清楚投放原子彈的可怕后果,計劃派代表赴美國阻止這種濫用科學成果的行動。廣島事件發生后,馬丁深感一個科學工作者對人類的命運負有道德倫理上的責任,他打算寄信給《泰晤士報》揭露以千萬人生命作為試驗品的卑劣行徑。這遭到兄長劉易斯的阻撓,因為馬丁在該領域還沒有取得矚目的成績,劉易斯勸他待時機成熟再采取行動。馬丁聽從了兄長的建議,決定先保持自己的地位,為英國早日制成原子彈,只有這樣英國的科學家才能有更大的發言權。后來,在研制原子彈的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后,馬丁因在盧克療傷之際任代理負責人期間善于經營,尤其成功處理了間諜埃里克·索布里奇(Eric Sawbridge)的事情,頗得政府大臣的認可和贊賞。隨之馬丁產生了越過盧克而謀求實驗室負責人職位的算計,這讓兄長劉易斯非常失望。然而,就在馬丁被委以重任時,他卻毅然決然放棄了這一職位,選擇回到劍橋搞純科學的研究。但是馬丁此舉并沒有影響巴福特基地原子彈的研制工程,盧克繼續擔任實驗室的負責人,巴福特的反應堆繼續運轉著,成了盧克的“帝國”。

所謂新人,指的是馬丁和盧克等在原子時代從事科學事業的科學家,與傳統官員相比,他們更信仰正義,更關心人類的命運。馬丁的矛盾具有典型性,科學家的正義感同他的個人職業理想和為國家利益工作的愿望都陷入了勢不兩立的斗爭。他一方面積極想要為研制核彈做出更大的貢獻,另一方面又要為人類命運做出堅守科技倫理的選擇。在小說結尾,馬丁放棄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和巴福特實驗室負責人的職位,選擇了重歸象牙塔進行純科學研究,“坐在背蔭的房屋里眼看著雨后初晴滿院的燦爛陽光,心情平靜而低沉”(斯諾,1984:5)。雖然馬丁重歸象牙塔,但反應堆還在運轉,核武器的制造并未停歇。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新的一代”在取代“舊的一代”方面的無能為力:“新人”代表盧克只是技術領域里的一個負責任的行政人員,另一個代表馬丁成為消失在學院中背蔭房間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學者,而科學家們所擔憂的可能濫用科學成果的實權勢力卻照舊原封不動地存在著,這些才是舊世界真正的統治力量。斯諾在小說中表達了科學家們面臨在傳統社會道德和新興科技倫理、國家利益和人類命運之間做出選擇的兩難境地。雖然馬丁最終選擇回到劍橋做純科學研究,但斯諾沒有在《新人》中塑造出一個敢于堅持新的科學道德、公然反抗傳統社會道德的崇高的新人,這不能不說是斯諾科學主義傾向的局限。然而,正是通過這些并不崇高的人物,《新人》充分展現了新時期科學家的科技倫理選擇,目的是保障人類的和平與幸福,這正是斯諾科學人文主義思想的精髓所在。

5.結語

斯諾在“兩種文化”演講中指出科學文化與文學文化的分裂,表達了彌合“兩種文化”的理想,具有合理性和進步性;然而,他大談“科學革命”,倡導通過科技為人類謀福利,認為“科學文化本身是一種道德的文化”(2003:21),而對文學文化帶有偏見,受到了很多人文學者甚至科學家的質疑和指責。雖然斯諾的“兩種文化”命題和他“崇尚科學、貶低文學”的科學主義傾向飽受爭議,但是他的小說因其紀實性為我們了解英國二戰時期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提供了更加真實而豐盈的素材,幫助我們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科學家的價值判斷和倫理選擇,著眼于新時代的科學探索精神與科技倫理,這正是斯諾科學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將科學和人文結合起來不僅是解讀斯諾小說的正確方式,更是當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文理滲透的學科發展要求。一方面,科學人文主義明確了科學實驗和方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它強調了人文精神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科學其體,人文其魂,只有將二者有機而適度地結合,才能有利于個人與團體、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和諧發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國際化的語境中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道德品質和倫理選擇,提倡人文主義的復歸,這對科學與意識形態結合可能帶來消極影響的現代化社會有著非凡的意義。斯諾在小說《探索》和《新人》中以現實主義的筆調記錄了戰后英國科學家的生存狀態、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他們在科學職業理想和科技道德倫理之間徘徊,在求真和求善之間做艱難抉擇。從斯諾在小說中的選擇看,《探索》中的邁爾斯因犯錯而無奈退出科學界是對投機取巧的科學工作者的警告;《新人》中的馬丁放棄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正是出于科技倫理的考慮。這也給當今時代高科技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以深刻啟示,從而強化了科學人文主義的當代內涵:淡泊名利、至真至誠才是科學工作者應有的態度;遵循正確的價值取向、守住倫理道德底線是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先決條件。

猜你喜歡
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學怪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男人天堂|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婷婷色中文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亚洲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免费高清a毛片|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成人亚洲天堂|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欧美午夜性视频|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久青草网站|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天天激情综合| 欧美日一级片| 91亚洲精选|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 国产91成人|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先锋资源久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亚洲第一黄色网| 国产资源站|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538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看国产一级毛片|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精品国产91爱|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