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勇
(四川工商學院評建辦,四川 眉山 620000)
2011年,針對對象為未參加過教學工作評估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而設立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以下簡稱合格評估)正式啟動。合格評估走過這十幾年當中,“院校評估、數據先行”的理念被廣泛運用到合格評估工作當中。這里所說的數據,就是指“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2012年起,教育部開始在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開展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并逐步在全國所有本科高校中覆蓋。通過數據的采集,一方面可以支撐學校進行自評自建,特別是撰寫合格評估自評報告,另外一方面,向評估專家和學校提供狀態數據分析報告。由此可見,狀態數據在合格評估中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加強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的建設與應用對于參評院校來說,是一項必須高度重視的工作,是順利通過合格評估的鑰匙。
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又稱高等教育質量檢測國家數據平臺,是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手段,按照教學工作規律,以服務高校、政府和社會大眾為出發點,將高校日常教學工作的有關數據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合起來,形成的全面反映高等學校教學運行狀態的數據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常態監測體系是由數據庫與由此產生的系列質量報告、分析報告等一起形成的,逐步趨向“以數據和事實說話”。2007年,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系統項目建設。系統的建設為加強國家對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宏觀指導,讓社會及時了解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的基本情況,為高等學校評估和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提供翔實、多維度的信息。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三所高校承擔了該項研究。數據庫的建設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0 階段:從2007年末到2010年末,課題組通過對高校教學狀態的核心指標的研究,在23 所新建本科高校和成熟大學先后進行六批試采集,初步建成數據庫1.0 版本。從2011年起,在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年度采集制度,并在合格評估中為專家提供《評估數據分析報告》。
2.0 階段:從2013年開始,為更好地實施常態監測,在原有數據庫和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建成了2.0版本。
3.0 階段:從2016年起,教育部評估中心將其升級為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平臺,修訂了數據指標,優化了采集流程,強化了分析應用,實現全國所有本科高校的全覆蓋。同時,為了使數據更加科學化和精細化,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每年都會有小范圍的更新,全面服務于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為國家的教育質量常態化監測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目前,最新版本共有一級指標7 大類,表格88 張,數據指標700 多個,針對師范類院校、工科類院校還新增了相關表格。
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的觀測點數據均來自于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中各項指標,根據一定的邏輯計算得出。數據采集任務需要學校的所有部門共同參與,尤其是部分表格需要由不同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共同完成,整合十分困難。如生師比這一核心指標的生成,統計數據涉及人事處、教務處、二級學院等10 多個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實際參與工作人員往往不下百人,而報表填制人員對數據內涵理解參差不齊,往往會產生數據格式不能通過系統審核,導致數據需要多次退回和修改,不僅數據采集耗時較長,數據的質量狀況堪憂,正常的教學秩序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高效率、高質量完成狀態數據采集的難度較大,這就需要學校統籌安排,認真做好前置準備工作,細化填制和審批流程,做到專人負責,行動一致。
(1)定人定責
數據采集遵循“誰采集、誰負責”的采集原則,“責任部門一把手負第一責任”的審核原則,學校“最終審核、申請上報”的校驗原則,學校校長辦公會“審議討論、通過上報”的審定原則,實行逐級填報、逐級審核、全員參與,做到人人熟悉數據、層層把關數據,確保數據真實、客觀、準確。因此,數據采集人和審核人尤為關鍵。在采集前,將數據采集任務按照工作職能劃分到相關部門,確定采集人和審核人并保持相對穩定,是數據采集工作的基礎,也是最為關鍵的的一步。通過將責任細化到個人,可以保證整個采集過程的一致性和可控性,為整個采集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2)統一內涵
每年在填報狀態數據之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都會印發當年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填報指南》用于指導數據填報工作。填報指南中在每一張報表下面均會附帶指標解釋和校驗關系,這是高效率、高質量完成填報工作的依據和標準。但是由于填報人員來自于不同的工作崗位,工作經驗及專業知識不足,對指標內涵并不能做到完全理解,導致數據填報隨意性增大,不注意表內和表間數據的邏輯關系,從而造成數據填報失敗。這就需要填報管理部門提前做好數據內涵的解釋工作,針對一些較難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指標作出明確的、統一的解釋,并通過集中培訓等方式使填報人員能夠更加清楚如何填報,從而降低填報的隨意程度,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3)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最有力的“保護神”,數據采集工作作為合格評估工作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理應出臺專門的數據采集工作制度,明確規定從事數據采集的工作機構、職能和職責、工作流程,在制度框架內,用制度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強化填制人員的責任意識,真正做到獎懲分明,為數據采集工作保駕護航。
數據是反映高校辦學最客觀的載體,是記錄高校發展最直接的圖標,也是高校向社會展示辦學水平和宣傳辦學特色最直觀的展示。定期總結分析學校發展數據,形成數據分析報告,反哺學校發展決策,是高校快速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要充分挖掘系統的大數據功能,尤其在辦學經費投入、辦學條件改善、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持續跟蹤、對比分析,從而知曉辦學短板、管理薄弱環節,為“以評促管”提供支持,為學校順利通過合格評估提供參考。
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質量監測。教學數據則是用來監測教學質量,監控教學運行,反思教學管理,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監控水平的重要手段。校領導、各職能部門、教學單位等可結合各類分析報告,多維度了解教學情況,及時發現和糾正管理問題,調整管理行為,促進管理成效,真正做到“以評促改”。
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能全面反映高校的辦學情況,各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對重點培育的辦學特色進行關鍵性數據的跟蹤和分析。特別是對于應用型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常常被作為辦學特色而提出。學校可以利用數據庫,重點關注“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創業、行業學院、共建專業等數據的變化,適時調整培養措施,促進辦學特色健康有序發展,實現“以評促建”。
高校需要定期接受上級部門、學校的各類教學工作評估,包括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專業認證等的國家級評估,辦學質量年檢、學位專業評估等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評估,學院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等學校評估,在這些評估中,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都是重要的評估參考。特別是在接受合格評估以前,學校可以通過采集狀態數據,對照評估標準提前監測,有針對性地開展評建工作。在正式評估以前,通過全面校驗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確保無誤后再提交國家數據平臺,同時也可為專家進校期間提供各種數據調閱,高效高質服務于學校合格評估工作。
教育部已經將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的填報工作列為常態性工作,每年都將在全國的普通本科高校中開展此項工作。在大數據時代來臨的今天,高度重視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的填報和建設工作,不但有利于完善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更能依據數據分析報告查找問題,提出整改方案,是取得決勝的關鍵。因此,重視教學基本狀態數據本身以及建設和應用好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是順利通過合格評估關鍵因素,也是未來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