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素芳
(開封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4)
黨的十九屆六中重點研究和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風云激蕩走過的壯闊征程,百年不懈奮斗鑄就的世紀偉業以及百年上下求索積淀的歷史經驗,會議審議通過了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簡稱《決議》)。《決議》以高遠的歷史視角和宏闊的現實視野,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充分體現了黨以史為鑒,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與執政智慧,展現了黨牢記初心使命、永葆生機活力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彰顯了黨胸懷兩個大局,開創未來的高瞻遠矚和使命擔當。
作為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學習好、研究好和宣講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是應有之責;應敏銳把握時代主題和德育契機,講清、講透、講活《決議》精神責無旁貸。
每一個時代都有相應的時代主題,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德育契機。契機把握得越及時,就越能形成更有親和力、更具感染力、更有時效性、更打動人心的教育教學寶藏。黨召開的重大會議體現了黨在不同時期對時代命題的積極回應,這也是思政課教學非常寶貴的德育契機。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系統回答了為什么要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怎樣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對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主動作為,把講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契機,把全會精神化為鮮活的教學素材,將《決議》中強調的重大時代課題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及時、準確、立體地、有效地融入不同課程中,融入到對理論和內容的深化之中。為大學生講清楚百年大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歷史邏輯、時代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中偉大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與思想精髓交相輝映而形成的理論成果及其歷史地位;講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個領域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心系“國之大者”,樹牢“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的遠大抱負與家國情懷,自覺而堅定地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1]
新時代高校的思政課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育人環境的變化,應勢而動、因時而進。[2]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研究和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展現了中國的未來發展大勢。《決議》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有利于涵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但由于不同思政課主干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不同,思政課教師要把握好《決議》融入思政課不同課程的教學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思政課教師結合《決議》中提出的新論斷、新表述和新概括,結合百年黨史所呈現的重大成就、歷史經驗、時代大勢,告訴學生他們生活于其中的時代是個什么樣的時代,生活于其中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中國,面對的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這樣的思政課教學就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當學生從教師的闡述講解中深刻感受到自己正處于中國制度越來越有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來越有魅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越來越有吸引力的時代[3];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乘風破浪的時代,處于中國人民砥礪前進奮力創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時代時,學生自然而然由內心而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思政課作為實現立德樹人關鍵課程,教育目標的實現便水到渠成了。
《決議》內容豐富鮮活,是思政課教學的源頭活水。在教學內容的相融上二者有高度的契合性。但這種融合不是隨意隨便的融入,而是要有機自然地融入。因此,《決議》融入思政課要從教學的整體性和規律性上把握好融合的點面度,首先是切準“點”。不管是結合《決議》中提到的歷史事件、歷史會議還是人物評價,要基于幾個關鍵點,即“兩個維護”“四個自信”的歷史必然性與合理性、黨歷經百年滄桑而更加保持活力的歷史邏輯與基因密碼,還有就是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重要意義與時代價值。其次是把準“面”。基于《決議》中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和歷史意義三個維度,挖掘百年黨史中的鮮活素材,著力黨在四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與重大成就,百年奮斗中形成的十項寶貴歷史經驗、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的歷史使命等方面開展板塊化理論教學。再次是掌控“度”。由于思政課自身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教學時數設置的有限性,融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當管用。把握的原則就是圍繞教學重點,實現教學目標。融入內容的取舍、篩選要圍繞是否“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是否有利于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是否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政治認同。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講政治、講精神、講信念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決議》融入思政課更要注重其中所蘊含的立場、信念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政課教師在將《決議》融入思政課時,不是簡單的傳授一般的歷史知識,而是在選材、詮釋、解讀、講解中,提高政治站位,以史實為基礎進行政治教育,在歷史的視野中,引導學生汲取經驗智慧、培鑄學生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與信念信仰。[4]
《決議》融入思政課,既體現在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也體現在實踐教學和線下課下。一是著力教材體系,因課而異,精準融入。教師應根據不同思政課的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恰當融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解讀既要考慮全面性,又要有所側重。如《思想道德與法治》側重于講好黨百年奮斗所彰顯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講清重大成就中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和深厚為民情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側重于講好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輝煌成就、內在邏輯、歷史意義,講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本質、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形勢與政策》側重于講好黨百年奮斗中時代變遷與理論飛躍中所體現的“變”與不變,“同”與“不同”,講清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緊密關聯。二是立足課內外線上線下,立體融入。如何將黨的十九屆六中精神講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入耳入心?除了教師通過理論講授呈現《決議》所蘊含的理論魅力、實踐張力與信念偉力之外,合理運用教學平臺與教學手段,同樣是講新、講活《決議》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徑。如聚焦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發展歷程、歷史經驗與重大成就、奮斗目標,社會調研性教學有助于學生從實景實境中探尋偶然到必然轉換的實踐邏輯;基地體驗式教學則有助于學生從鮮活場景中把握理想向現實行進的真實足跡;情景沉浸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在模擬再現中體驗感性向理性飛躍的認識升華;而網絡拓展式教學則有助于學生在立體時空中感悟歷史對現實未來的耀眼映照。三是拓寬教育教學思路,挖掘地方紅色資源,特色融入。《決議》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重大成就,而這些都是黨的正確領導下,無數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和革命群眾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歷史功績。思政課教師通過挖掘地方紅色資源,講述一個個近在學生身邊的鮮活生動故事,通過闡析一個個可感可觸的革命者的英雄事跡,通過開展一項項探訪追尋紅色足跡與革命精神的主題活動,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思悟會更為準確;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新時代的“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理解會更為深刻[5];對自身所肩負使命的認知也會更為理性自覺。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融入教育教學是重要的政治任務。如何使《決議》的核心要義與實質精髓在大學生心中落地生根,真正起到增信明理、崇德望遠與培根鑄魂的作用。在融入理念上,要因勢而新,把握好《決議》及時高效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在融入內容上,要因事而化,把握好《決議》具體精準融入思政課的教育目標;在融入原則上,要因材施教,把握好《決議》科學恰當融入思政課的“點”“面”“度”;在融入策略上,要因時而進,把握好《決議》立體特色融入思政課的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