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黎
(四川工商學院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1745)
在當今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信息資源由于它具有時效性、便捷性的特點備受大學生的喜愛,從信息的認知、鑒別、獲取等對大學生的價值引導影響極大。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三觀”,可以在信息素養通識教學中融入思政理念,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強化大學生的檢索信息能力、信息甄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從而專注科研、增強文化自信、強化法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高?!罢n程思政”在實踐教學中既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作用,同時又要善于發掘專業類課程和綜合素養類課程中隱形德育元素的教育功能,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程構建成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1]。
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理論知識是大學生掌握實操的基本前提,可以設計實際檢索案例進行演示講解,讓學生清楚了解檢索的基本方法、檢索技術、檢索途徑等以后,結合章節知識要點設置檢索實踐題目,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從而提高自身的檢索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的獲取途徑大多來源于互聯網,而信息檢索課是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據調查已經有很多高校將這門課程由選修課設置為必修課,由此可見,學校對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開始重視起來,信息檢索課程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檢索課面向全校不同的專業,檢索實踐的內容由授課教師結合所授學生的專業來設置。目前,擔任信息檢索課的教師多由高校圖書館教師擔任,網絡時代需要高校圖書館教師能熟練檢索館內及館外信息資源,因此,圖書館教師具備較為全面信息檢索相關的知識,這有利于授課過程中很好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設置檢索實踐內容。
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信息素養教育,信息檢索課程是培養學生運用信息素養的有關科學理論知識和方法來進行綜合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解決方案付諸實施的實踐能力,大學生只有具備這樣能力,才能讓信息素養成為推動學生專業化發展、提升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有效工具。與此同時,加強信息道德、信息法律等內容教育,特別注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學術不端有關的行為教育,正面引導大學生遵守信息道德準則, 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與活動, 強化法規意識, 增強法制觀念, 防患于未然。
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體現了黨和國家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治觀教育和道德教育5 個方面[2]。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之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結合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適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可以從以下內容入手:信息意識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科創精神教育。此外,還可以適當融入愛國主義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等思政元素。
信息意識是指人類對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識,是人類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認識、觀念和需求的總和。無論是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當遇到問題時,應該想到通過信息的獲取和利用來解決問題,對信息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和洞察力,能高效快速識別信息的價值。對于大學生對信息意識的理解,在課堂上列舉一些典型案例,讓大學生清楚認識具有較強信息意識的重要性,例如:20世紀60年代,中國大慶油田的位置、規模和加工能力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日本情報機構通過刊物《人民日報》和《中國畫報》中的文章及圖片進行信息分析,得出有關大慶油田地理位置、生產規模的準確情報,一舉中標成為中國油田開采設備的供應商。
課堂上還可融入網絡虛假醫療廣告、虛假投稿網站、虛假求職廣告等信息識別的案例,教育學生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時,時刻保持敏銳的思維,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學會運用批判思維去審視這些信息,提高信息意識和鑒別信息的綜合能力。
信息道德是人們在信息活動過程中必須自覺遵守和維護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3]。在網絡開放的環境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訪問網絡,可以接觸各類信息,這些信息蘊涵著不同傾向的思想道德意識,其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道德意識,缺乏正確的判斷識別能力,則很難抑制其中的破壞因素??梢圆扇 熬W上”和“網下”結合的教育方式,正確認識信息源的獲取途徑,明確信息活動中的權利及義務,引導大學生傳播正能量信息,自覺抵制虛假信息?;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編造、散布虛假謠言將會被追責。大學生在傳播互聯網信息時,一定要謹慎,行為不當就很可能會惹火上身,甚至觸碰到法律的底線。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對他人學術觀點合理引用及規范著錄,強調學術誠信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苯Y合信息檢索課知識點,將我國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紅色元素、榜樣人物等設計為檢索題目,讓大學生在掌握專業檢索技能的同時又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如在講授信息資源檢索,可利用百度指數、微信指數檢索我國新冠病毒防控在某個時間段的數據變化、國內外疫情防控數據等,通過比較,可以清楚認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嚴防嚴控,遏制了新冠病毒在國內的蔓延,人民處在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中,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激發大學生創新創造意識和科學探索精神是時代的需求,同時也是大學生安身立命立之本。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學術不端事件頻發于大學生之中,如轟動互聯網和學術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在學術規范上,先在建設,重在踐行,貴在自律。應該做到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尊重知識產權,署名規范,正確引用,適當致謝,不一稿多投,不重復發表,不抄襲剽竊等,同時加強自律與自我約束,培養嚴謹客觀的科研態度和勇于探索的求實創新精神。
在教育部教高[2015]14 號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明確圖書館的職能: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館藏文獻資源、人力資源和網絡資源優勢,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主題展覽、專題講座、課堂等多種途徑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在信息檢索課中通過設計圖書館找書實踐比賽,班級進行分組,團隊協作查找紅色經典類書籍,一方面讓大學生掌握圖書排架規律,減少亂架現象,另一方面鍛煉團隊協作精神的同時也了解圖書館紅色經典書籍,利于大學生的閱讀需求。還可以通過參觀圖書館“三蘇文化館”,感受三蘇傳統文化之魅力,堅定文化自信。
信息檢索課在加強信息素養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外,還應在內容上凸顯思想性和時代性。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緊扣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息,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上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的教育:一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與責任。因此,優化課程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在教學中融入課堂思政,運用案例教學是最常用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結合大學生所學專業及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現實生活中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思政案例,易觸動學生情懷,有很強的帶入,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如針對“魏則西之死誰之過錯”、“疫情謠言”、“天臨元年”、“惡意搶注冰墩墩谷愛凌商標被駁回”、“微信支持數字人民幣支付”、“2022年兩會”、“俄烏局勢”等社會影響較大的熱點事件,布置檢索任務,通過實施檢索后可以讓學生們開展討論和交流,這樣不僅讓他們的信息檢索技能得到提高,吸收多元化知識,還提升了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在課程思政中,所有的教師應不斷提升引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意識,努力從不同的視覺尋找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連接點,盡量減少思政教育的痕跡,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培養課程思政的能力,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教育者應先受教育,多去聽其他教師的課,或多或少在教學上會受到一定的啟發。積極實踐,結合自身的課程,精心設計課程教學,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師對待教學、課程、課堂的態度,既是潛移默化的課程思政,更是最直接的課程思政。教師對待課程的態度將影響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教師開展教學的能動性將影響學生是否能夠主動深入學習。只有積極主動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切實增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確保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信息更新及時,獲取信息渠道廣泛等特點,大學生能否從海量信息中正確識別和獲取利于自我發展的信息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高校開設信息檢索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對信息的認知、鑒別和獲取的技能,作為一門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綜合性課程,不是獨自摸索、單兵作戰,也不應坐等學校布置任務,應主動加入學校層面的課程思政建設,形成適合于信息教育的課程思政體系。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要發揮課程思政元素,在知識學習中“潤物細無聲”的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以利于大學生在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