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資訊科技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帶來了創新的變化。它為金融機構提供了獨特的技術支持,從基礎設施到金融解決方案,這些技術被稱為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有助于實現多種好處,如降低交易成本、為商業交易建設公平的環境、提供直接與客戶打交道和快速獲得財務信息的機會。”金融科技給傳統金融機構(例如商業銀行)帶來什么影響是全球熱烈討論的話題。一方面,金融科技正在迫使傳統的金融機構明確自身發展戰略,開發新的能力并轉變其文化。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將受益于技術支持能力,其特征是更高的知識強度和更低的內部資源依賴。毫無疑問,金融科技正在徹底地改變金融服務的開發、推廣、交付和消費方式。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更為積極地提供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金融解決方案。
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金融科技也隨之產生。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都普遍運用于六大金融領域,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金融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是今后金融發展的主要方向。金融技術的革新,為金融產業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應用和金融產品,產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影響。
巴塞爾委員會對金融科技的核心應用領域內容做出四個分類,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支付結算;二是存貸款與資本籌集;三是投資管理;四是市場設施。在中國,上述四個核心應用領域可以再細分為不同的產品與技術。從主體方面劃分,金融科技公司可分為四種:一是目前銀行系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如平安科技、建信金融科技等十二家銀行成立的公司。二是由互聯網巨頭組合而成的金融板塊,如支付寶螞蟻金服、騰訊理財通、新浪理財等。三是提供服務與技術的第三方機構,如京北方等機構。四是從事類金融業務的機構,如:中鐵信托、華潤信托等信托投資公司。
現階段,金融科技逐漸轉變為立足于“科技+金融”領域,在衍生出為服務當前金融產業的新金融業態模式的基礎上對金融基礎設施進行改革升級,各種產業模式呈現出“智能化”與“智慧化”的特點,其中包括互聯網征信以及數字貨幣等,綜合而言,新業態模式主要建立在“ABCD+”(A: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人工智能;B:即BlockChain區塊鏈;C:即Cloud computing云計算;D:即Big Data大數據)技術上,技術應用的邊界逐漸被模糊,彼此在不斷融合,聯系更加緊密。在生態體系建設方面,金融科技利用精密的計算實現資金端與資產端的高效匹配與對接,不斷優化生態模式,助力金融行業創新發展。
在金融科技發展期間,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金融行業發展仍然處于困局。
其一,由于金融科技監管理念較為生硬,風險系數高,因此現代化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在2013年,P2P產業產生并逐步呈現爆發式的高增長態勢。至2015年,P2P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數量達到峰值,但與此同時,P2P產業模式監管困局初現端倪,累計約2000家P2P平臺出現提現困難甚至跑路等問題,問題平臺比例高達42%。P2P網貸產業規范問題在幾年間持續發酵,暴雷事件頻繁發生。在政府主張以“機構退出”的監管政策下,P2P機構數量在2020年徹底清零。變態的競爭、變異的機制、絕對的利益追求最終葬送了整個行業,P2P時代正式落幕。如何做好監管與合規工作是P2P行業的終局帶來的啟示,在如今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巨大創收的同時監管工作不能松懈,存量業務的化解工作刻不容緩。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在經營管理與信貸業務處理工作中,銀行需要加強對不良資產領域的攻破工作,做好業務處理水平與能力升級轉型的準備,轉型標準化債權資產等輔助服務,增加扶貧助農、助企融資等產品的推出。
其二,現階段金融科技僅是以往“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延伸,未實現創新價值的突破。在實際中,金融領域的科技發展未能從實質上實現提供廣泛金融服務的目標,中小企業仍然存在融資難的情況。如何尋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避免過度投機是現階段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關鍵。
其三,現階段金融科技的建設成本較高,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金融產業發展的重大障礙。傳統金融的基礎設施無法直接對接現階段金融科技的發展,在升級與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投放大量資金。金融機構與企業發展受限,其產品或服務的創新進程受到約束。
面對金融科技發展期間所顯露的問題,商業銀行要及時總結并反思,引以為鑒。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商業銀行要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中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要在科學有效的方法與路徑上實現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創新價值突破。
人工智能在計算機對數據進行科學處理后,執行程序指令并做出相應的行為動作,與此同時,人工智能還可完成高級任務,如利用預先設定的思維方式對特定問題進行處理。人工智能使計算機系統進行人類智能活動的模擬操作,發揮了其替代人類在現代化生產過程中進行的活動。在金融領域方面,人工智能發揮著數據的處理、計算能力以及算法的應用的效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線上購物的內容和場景越來越多,用戶在線上購物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用戶開始養成線上購物的習慣,并逐步建立起了大量的數據采集和使用。商業銀行抓住機遇,逐漸突破了原有的發展方式,增強了網上渠道的黏性,并對各種客戶的各類信息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具有控制的在線交易體系,并在此基礎之上,實現了與顧客線上試用,用戶識別,個性化產品推薦等功能業務。
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大量的客戶信息來獲取客戶資料,從而對客戶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從而提高客戶在獲取客戶、反詐騙、反洗錢和風險管理等各個層面上的應用。在商業銀行的業務營銷、風險控制和管理、運營管理、后臺維護等多個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通過將數據整合到商業銀行的全流程中,可以大大增強銀行風險控制的效率,提高營銷業務的準確性。基于海量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必須以數據為基礎,構建以數據為導向的模型。另外,必須將數據分析和商業活動相融合,以創造新的創意。通過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實時數據的研究,對數據進行了優化,從而促進了數據與業務的深度整合,更好地將數據運用到了金融行業,同時數據也是一種“催化劑”。
人體生物特征具有獨特性,因此可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的認定,這已然成為身份鑒別領域的熱點研究技術。在商業銀行業務開展的過程中,個人信息被竊盜、數據泄露的情況時常發生,而各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嘗試各種解決措施,應用技術提升銀行以及客戶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這是生物識別技術在銀行界的應用場景。以往,傳統的識別方式中,線上客戶只需準確輸入用戶名以及密碼便可進行相關的業務操作,此種身份認證方式暴露了極大的安全隱患,任何人只需掌握相關的用戶信息便可隨意操控賬戶,導致銀行以及真實用戶隱私的泄露以及財產損失。
網絡與手機應用的發展使移動銀行的概念深度融入人們的生活,移動銀行已然成為銀行業務轉型與產品優化以及創新的強大載體。商業銀行需解決移動銀行現存的設備局限、用戶活躍度低、安全性不高等問題,加強產品優化升級,開發出適合各種客戶群體的應用程序,加強從監管方以及使用方的管理以優化手機銀行的使用環境以及安全性。移動銀行的業務范圍可以擴展到第三方保險、證券等業務以吸引高凈值客戶。商業銀行可通過提升跨行服務能力、簡化交易操作流程、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應用等操作改善移動銀行的服務方式。
移動支付是互聯網經濟時代最基礎、范圍最廣的金融活動。在業務處理中,移動銀行的普及應用能降低業務辦理的成本;充分利用收集的信息數據輔助銀行決策;利用客戶吸引客戶,通過品牌效應擴展客戶群體。移動支付基于其便捷性融入客戶的日常生活,銀行與客戶的互動頻次增加的同時,銀行產品營銷與服務能力也相應增強,移動支付日益在商業銀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支付業務作為最具客戶黏性的業務,與商務服務緊密結合,使客戶對商業銀行現階段產品服務的黏性加強。
場景金融為商業銀行在針對市場變幻提供決策思路,是組織管理進行變革的指向標,也是銀行業務發展的立足點。如今互聯網巨頭企業崛起,商業銀行的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場景應用成為銀行與其競爭的關鍵,同時也是商業銀行實現產品與服務質量的提升、客戶黏性的提高以及數字化轉型的有效手段之一。
電子商務服務的開發不失為商業銀行發展的突破口。通過電商模式,商業銀行可以將線上產品的交易與支付流程有效結合,為客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的同時也提供了供應鏈金融,有效實現金融業務范圍的擴展,用戶的活躍度也相應提高。
銀行業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務是其發展痛點,進行數字化轉型是銀行業復盤的最優選擇。對于商業銀行發展轉型而言,“金融科技”無疑是核心與重點。在發展轉型的道路上,商業銀行發展的方向將會圍繞著三個方面——個性化、智能化、場景化。為此,論文對現有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現況以及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說明了金融科技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并最終給出了我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