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英 吳 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來,中國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企業的技術創新實踐中,各個階段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企業內部,面臨采用何種技術進行研發或研發資金獲取渠道等的不確定性;企業外部,面臨融資利率或市場需求等的不確定性,都會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承擔極大的風險。另外,由于技術創新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創新企業投入了大規模的研發成本,但不能獲得完全的投資收益,并面臨著“搭便車”或“盜版”等問題,企業邊際收益低于社會邊際收益,由此淹沒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熱情,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也將導致市場失靈,僅靠市場調節很難推動企業進行創新投入。
政府的財政政策中,稅收優惠政策就是一種強有力的調控手段。稅收優惠政策因其覆蓋面廣、靈活性強等特點,受到國家的積極推行,近年來優惠力度更是不斷加大。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科技創新。早期的文獻主要聚焦于稅收政策體系的構建,后續又深入研究了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機理,并通過理論分析或實證的手段研究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科技創新的影響效應、影響因素等。本文通過梳理稅收優惠政策與技術創新的相關文獻,根據學者的不同分類標準對現行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回顧,歸納總結稅收優惠政策對技術創新不同階段的影響,并展望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有關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政府為了鼓勵各類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入到技術創新領域,以此提高我國科技水平而使用的宏觀調控手段。早在1991 年,政府為了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就出臺了有關技術轉讓所得的減免稅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科技創新發表重要講話——“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各種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頻繁出臺,且力度不斷加大。
按優惠方式劃分,稅收優惠政策可分為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兩類。直接優惠注重事后優惠,主要包括免稅、減稅、退稅等稅額式減免及優惠稅率的稅率式減免,通過減免稅額和降低稅率的方式將部分政府利益讓渡給企業,可提升企業創新的預期收益,我國稅收優惠政策中近60%的政策都屬于直接優惠政策(孫瑩,2018)。間接優惠則注重事前優惠,使企業在創新前期享受政策優惠,緩解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的融資壓力,主要包括加計扣除、應納稅所得額抵扣、加速折舊及遞延納稅等稅基式減免(王喬等,2019)。
按稅種劃分,稅收優惠政策可分為所得稅和流轉稅兩類。其中所得稅主要包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稅額減免和所得稅稅率優惠等,在當前稅收優惠政策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旨在降低企業稅負,緩解現金流短缺問題,引導市場資本更多地流向技術創新領域;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等稅種,主要有進口環節的免征增值稅、關稅政策,出口環節的出口退稅政策及針對集成電路和軟件產品的增值稅即征即退、留底退稅等政策,旨在通過消除出口商品的價格劣勢,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和產品的改造升級,提高我國的技術研發水平,推廣國產技術設備的應用(胡文龍,2017;董黎明等,2020)。
按優惠環節,稅收優惠政策大致可分為研發環節與成果轉化環節兩類。研發環節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創業投資優惠政策及鼓勵軟件開發的增值稅和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政策,2018年延長了科技型企業虧損結轉年限(龔輝文,2018;趙書博等,2019)。成果轉化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技術轉讓稅收優惠政策、技術成果投資入股遞延納稅政策、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生產設備加速折舊政策(包健,2017)。
對于不斷出臺并完善的稅收優惠政策,學者們既肯定了政策的積極作用,也指出了政策有待完善的部分。有關政策的積極作用,學者們普遍認同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提高融資能力并降低創新風險。柳學信等(2020)認為企業研發創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資金受限,基于信號傳遞理論,政府給予企業財稅優惠補貼的行為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或風險投資者傳遞企業具有良好財務狀況的信息,以此緩解信息的不對稱,吸引外部投資。
同時,學者們也指出了政策存在的問題。政策內容上,孫瑩(2018)通過搭建三維分析框架,得出當前政策優惠多聚焦于企業內部投入,忽視了人力資源投入;不同稅種對于企業科技創新的關注環節存在差異;不同稅收優惠方式的作用環節也有所不同。陳遠燕(2019)通過對國內外稅收政策進行比較,指出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產學研方面的政策導向;成果轉化環節的優惠政策較少;風險投資的稅收政策優惠范圍較窄;科技人員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仍需進一步明確。政策設計上,龔輝文(2018)通過政策梳理指出當前稅收優惠政策缺乏穩定性,其立法層級還有待提高;相關政策體系的設計還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增強各稅種間的協調性,并明確相關稅收優惠的條件和范圍,提高可操作性。
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作用于企業的投入端與產出端,學界的研究多聚焦于企業科技創新的研發階段與成果轉化階段。
處于研發階段的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多源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延長虧損結轉年限等。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稅收政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稅收優惠政策作用的影響因素及與政府補貼政策效應的比較研究。
1.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關于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階段的影響效應研究,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三種:正向效應、負向效應及門檻效應。稅收優惠的正向效應主要是通過兩方面來實現:一方面,通過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稅賦,從而對企業研發投入起到正向引導效應,并且Kasahara et al(2014)認為小型企業更易受政策激勵;另一方面,研發投入增加后使得企業綜合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促進經濟產出并鞏固市場份額,由此間接促進研發投入的增加(王璽、張嘉怡,2015)。Jared et al(2021)利用全面的企業數據,研究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帶來的額外投資額,發現企業每獲得1美元的稅收優惠,就會額外投資1.9美元,由此得出稅收優惠可有效激勵企業研發。彭華濤和吳瑤(2021)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進行研究,發現此項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通過調節稅賦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向市場發出信號,肯定企業的發展前景和質量,緩解企業融資困境,由此激發企業創新投入的積極性。曲曉輝等(2022)對具體的三種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研究,發現均對企業研發具有激勵效果,并進一步發現政策間的替代效應。
也有學者提出一定程度上稅收優惠政策將會抑制企業的研發投入。Brown et al(2017)對不同種優惠政策進行比較,發現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研發投入存在負相關,融資、產權等政策則具有激勵作用。王春元(2017)采用雙重差分法證實了加計扣除政策的實施受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影響,對高稅率企業的研發投入會有正向效應,而對于低稅率企業會導致負向效應。寇明婷等(2022)也指出加計扣除政策與所得稅優惠政策單獨對企業研發投入均具有激勵作用,但在二者組合實行時會出現負向交互效應。Aghion et al(2015)提出增強市場競爭力是企業研發的動力之一,而夏清華和黃劍(2019)從信號理論視角出發,發現稅收優惠政策會減弱市場競爭力與企業研發間的正向關系,與適度的市場競爭形成替代效應,由此提出稅務機關應審查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謹防企業虛增研發費用以騙取加計抵扣的行為。
除了正向效應和負向效應,還有學者提出稅收優惠政策和企業研發投入之間存在較為復雜的門檻效應。馮海紅等(2015)通過回歸分析得出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存在門限值且為雙門限效應,得出優惠力度的最優區間為3.93%與12%之間。潘孝珍(2019)基于股權結構視角也提出了門檻效應,通過研究得出當國有股比重小于等于11.13%時,稅收優惠政策會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否則稅收優惠政策將成為企業的“稅盾”;當管理層持股比重大于17.78%、股權集中度小于等于34.6%時,稅收優惠政策能發揮促進作用,否則缺乏激勵相容機制,大股東也將面臨經營風險,不利于企業創新決策。朱永明等(2019)也通過對科技研發效率和價值實現效率進行門檻效應得出了稅收優惠政策的最優激勵區間。
2.影響政策效應的內外部因素。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還會受到企業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外部因素中的政治關聯會削弱政策的促進效應。對于企業來說,政治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企業突破外部融資瓶頸和行業壁壘并規避稅收,為了符合外部制度性要求,企業會做出一些非經濟效率行為,如擴大規模、盲目增加研發投入及參加慈善捐款等,由此企業除了要彌補研發投入的損失,還要彌補為增加政治關聯而投入的成本,這顯然會妨礙有效的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市場競爭會激發企業的研發動力、提高創新效率,而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由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產權保護和政策偏向,企業會喪失創新動力,在此基礎上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而節省的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不會投入創新活動(李維安等,2016)。
內部因素中,企業規模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Koga(2003)與Crespi et al(2016)認為企業規模對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應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大規模企業更易獲得稅收優惠且適應政策的速度較快,劉明慧和王靜茹(2020)也證實了這點。陳紅等(2019)通過實證研究提出稅收優惠對于不同生命周期及不同行業的企業作用效果不同,對于制造型企業,成熟期的創新活動促進效果最強,而服務型企業各生命周期受到的政策影響差異不顯著,Sterlacchini and Venturini(2019)通過使用匹配分析程序也發現在大多數國家中制造業在稅收優惠政策下的研發態度更為積極。陳東和邢霂(2020)提出內部控制是另一影響因素,研究得出內部控制對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研發投入間的關系起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且企業的產權性質、所處周期、行業競爭等因素對這種促進作用均有影響。
3.稅收優惠與政府補貼。為增強國家的科技創新力,我國實施了一系列財稅政策激發企業的科技創新動力,除稅收優惠政策外,政府補貼也是常用手段之一。對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這兩種宏觀手段的創新效應,多數學者持肯定態度,但關于二者間作用比較的研究結論尚未達成一致。Kleer(2010)指出政府補貼伴隨質量信號有助于企業獲取外部投資。Jourdan and Kivleniece(2017)通過分析多國的數據后肯定了政府補貼對企業現金流的正向作用,并能有效激勵企業研發創新。對于稅收優惠與政府補貼的政策效應比較,劉明慧和王靜茹(2020)將獲得政府補貼的樣本企業按強度分為高、中、低三組,研究表明稅收優惠政策對政府補貼強度高和中的企業具有較低程度的負效應,對強度低的企業具有較低程度的正效應,這說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間會發生抵消效應,兩種政策的疊加享受使企業獲得超額收益,弱化研發動力。段姝和楊彬(20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比較,發現政府補貼的作用強度較弱,究其原因是政府補貼的實施可能會導致擠出效應和激勵效應同時產生;稅收優惠政策和政府補貼對于大規模企業科技創新的作用都不顯著,而對小規模企業的促進作用更顯著;當企業處于不同階段時,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的作用強度也存在差異性,其中,稅收優惠政策對成長期的企業技術創新激勵作用最強,政府補貼對成熟期的企業技術創新激勵作用最強。仇國芳和馬琳(2022)以建筑企業為研究對象,提出稅收優惠與政府補貼均能增加企業創新行為,但二者作用階段不同。
成果轉化階段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涉及企業的風險投資、成果轉化收入、人員激勵及行業與區域發展等方面。與研發階段相比,學界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對成果轉化階段的影響研究文獻量較少,主要聚焦于研究此階段稅收優惠政策的創新效應,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種觀點是,稅收優惠對企業成果轉化具有顯著激勵作用。Simon and Peter(2017)建立了一個覆蓋38 個國家的稅收激勵數據集合,研究發現稅收優惠對企業的專利申請數和申請傾向有顯著促進作用。雎華蕾和王勝利(2020)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分析得出,政府補貼、所得稅減免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均會產生促進作用,而對于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促進作用強于其余兩種政策。唐明和曠文雯(2021)也驗證了加計扣除政策的激勵作用,并通過進一步的異質性研究發現這種作用對民營企業更為顯著。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稅收優惠與企業成果轉化間不存在顯著關系或存在負向關系。Cappelen et al(2012)基于挪威推出的一項稅收優惠政策,分析其對于企業專利和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二者間并不具有顯著關系,稅收優惠未能促進新產品的產生。田發和謝凡(2019)根據區域與產權性質的差異性進行分組研究,結果也顯示稅收優惠對企業成果轉化的效果并不明顯。王喬等(2019)指出稅收優惠政策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著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的缺位問題,出現了“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并且由于稅收優惠政策存在區域性,具體產業優化被忽視,導致同一產業存在不同區域間的稅收差異,很多企業為獲得稅收優惠進行了“政策移民”,這些都使得稅收優惠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不能產生持續的引導與激勵。李香菊和賀娜(2019)也指出了類似的問題,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企業所得稅率優惠政策對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影響并不顯著,只存在短期效應,長期影響不顯著,優惠政策的實施影響主要作用于研發階段,并不能促使企業加大對技術成果轉化環節的投入。現有的針對技術成果轉化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少,激勵力度不夠且具有行業限制性、優惠范圍過窄等等,使得一些新技術無法享受優惠。丁方飛和謝昊翔(2021)以創業板為樣本,發現稅收優惠抑制了企業研發產出,并且這種抑制作用具有差異性,對非國有企業更顯著,這可能是由于稅收優惠的可調整性較差,缺乏監督。
稅收優惠政策作為政府重要的激勵調控手段,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其與企業科技創新的關系并在該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通過以上的梳理可以發現,第一,理論上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科技創新具有激勵效應,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此種創新效應受到企業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明確各種影響因素有利于政策的推進;第二,稅收優惠政策的創新效應多作用于企業創新的研發階段,對企業技術成果轉化階段的影響較不顯著,存在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的缺位問題,由此導致政策不能產生預期效益。
現有研究已為揭示稅收優惠政策與企業科技創新的內在機理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與深入思考:其一,現已有大量文獻針對具體稅收政策進行單獨研究,忽略了政策間的聯系,未來可深入研究不同稅收優惠政策間的交互作用。其二,未來可對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從微觀角度進行作用機理、影響效應等方面的研究,以期通過對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個案研究得出新結論。其三,由于稅收優惠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部分企業存在政策迎合創新,此方面的深入研究將有利于政策的完善,營造良好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