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在智能財務背景下,中職會計專業面臨巨大挑戰。由于以往課程內容大多強調核算技術,而缺少業財融合及新技術的應用,致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難以跟上產業發展步伐。要符合產業發展需求,就必須深化產教融合。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沒有進行系統化、全過程的設計,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以市場為導向,緊跟產業發展,瞄準會計人才的需求變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職會計專業目前的困境。
人工智能通過對企業不同部門的數據進行收集、識別,共享到企業平臺中,通過數據將企業不同業務部門鏈接起來,從而實現互聯互通與價值創造。在這種背景下,會計人員的工作與業務部門的工作變得更加密不可分,使得會計人員的工作變得更加綜合、更加跨領域、更加側重技術應用。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往業務端更近一步,做到業財融合,關注企業的商業模式、經營情況、產品生成工藝流程等。也就是能從全景視角把握企業的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智能財務的發展,會計工作模式發生改變。以往重復的、標準化、程序化、計算性的會計核算工作被計算機取代。整個會計工作過程,從票據采集、生成憑證、登記入賬、編制報表到納稅申報、財務分析都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自動完成的。因此,對會計人員的目標要求也從低階思維轉向高階思維,不能僅僅像以前那樣單純的理解、記憶某筆業務該記入哪個賬戶。作為會計人員,應該著重培養對數據的處理、分析、評價、創造等更加高階的思維,這樣才能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
為了滿足智能財務背景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變化,需要對會計專業課程進行改革,以培養跨領域、復合型、技術型、高階思維的會計人才。但目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現狀不容樂觀。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內容依然以核算類為主,較少涉及企業經營管理、業務溝通、人工智能、數據處理、財務分析決策、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沒有做到業財融合,與產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脫節,不利于學生適應未來和發展。另外,由于會計專業課程內容具有抽象、枯燥、繁瑣等特點,而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缺乏企業經驗,不了解相關工作流程,不能從全景、全過程的視角認識企業經營過程,在理解會計專業內容時難度較大。學生難以及時體驗到會計專業所帶來的價值,缺乏學習動機已成為教師最大的挑戰。
在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雖然有企業的參與,但企業方的經營目標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不匹配。大多數企業提供的專業實踐課往往是片面地根據企業自身需要,僅僅提供了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部分的、淺層的、階段性的、重復性的工作。人為割裂了業務活動,沒有把會計工作作為一個整體,從全過程的視角去進行設計,學生很難有機會在系統的企業實踐過程中將專業能力融會貫通。在課程體系上,沒有遵循會計人才由新手到高手的能力遞進的職業成長規律,采用合適的載體將知識進行整合,致使課程之間存在壁壘,學生實踐的并不是完整的、全過程的工作,學生難以將能力遷移到未來的工作中。
智能財務背景下的會計工作模式已經發生巨大改變。目前的中職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還是采用手工賬、電算化等形式進行教學,不符合新技術下的會計工作模式。在實訓資源配置上,缺乏智能核算、財務共享、數據分析等智能化設施與環境,學生難以理解新的會計工作模式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難以形成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夠解決企業真實復雜問題的高階思維,也就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為解決中職會計專業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會計人才需求,堅持市場導向,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按照會計人才職業成長規律校企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系統化設計。將會計專業按照驅動階段、融合階段、價值創造階段三個階段進行課程改革,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在驅動階段,借助先進企業的資源優勢,讓學生親身體驗新技術下的會計工作流程,激發學習動機,形成職業愿景,成為會計新手;在融合階段,采用企業的真實業務案例,融合相關課程,使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融會貫通,成為會計熟手;在價值創造階段,采用“智能會計”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形成高階思維,以適應未來復雜的工作環境,成為會計高手,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在人才培養初期屬于驅動階段,該階段主要是讓學生體驗會計職業的價值與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熱愛會計專業。借助企業的資源優勢,帶學生進企業實地進行體驗。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讓學生直接參與簡單的工作,認識企業文化,理解會計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工作規范,體驗企業會計工作中所使用的云會計、財務共享等新技術、新模式。通過請企業家為學生介紹會計職業前景及對企業的價值,讓學生感受會計職業的魅力,形成職業愿景,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在這個過程中,由企業導師對學生在企業的工作表現進行考核評價。
借助情景化的模擬實訓室配合AR技術、虛擬商業社會系統、企業沙盤,學生成立虛擬公司進行模擬企業經營。在經營過程中,體驗企業內外環境,理解企業與銀行、稅務、工商等外部單位的關系。感受企業生產、銷售、采購等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從企業全景、全過程的視角,體驗企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學生在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學會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能夠進行單據的識別與填制、財經應用文寫作、會計檔案整理等,能夠使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全流程的簡單操作。教師借助實訓系統對學生進行考核,使學生對會計工作有整體性的把握。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校企共同開發會計學習資源,如會計趣事、會計文化、會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會計的價值,形成對會計專業的熱愛。
人才培養中期屬于融合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對會計專業內容進行融會貫通,以利于學生能力的遷移。按照會計人才在職場中的能力發展規律,校企合作建設“3+N”的課程體系,依托企業真實業務,在場所、時間、任務、課程內容、組織形式上進行融合。在“3+N”課程體系中,3是指校企共同開發的以制造企業、商業企業、服務企業三類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任務庫,N是指能夠支撐這三類企業任務的會計、成本、信息技術應用、納稅實務、經濟法、數據分析、語文、禮儀等相關課程。
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更加側重新技術應用與業財融合。通過開發圍繞三類企業的任務庫并編制活頁教材,將會計工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內容融入到這三類企業的工作任務中,打破原有課程壁壘。學生的學習始終在工作情境中緊緊圍繞真實任務展開,按照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的遞進發展過程,借助云財務軟件,通過完整業務將財務核算、納稅申報、財務分析等工作進行整合、打通。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一同對學生的工作進行觀測與評價,使學生從想學到系統地學,以實現能力遷移,提升職業素養。
人才培養后期屬于價值創造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新技術下的會計工作模式,培養高階思維,關注學生未來發展。學校與企業一同建設智能會計實訓室,配置企業先進的智能財務系統,采用“智能會計”實踐教學模式,聚焦新技術下的會計工作。學生按照新的會計工作模式運用智能財務系統,進行票據掃描、采集、查驗、納稅申報、數據處理與分析等操作,從全過程上把握新的會計工作模式,體驗共享財務下不同崗位的核心業務流程、工作內容及數據處理方法,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通過對接企業認證考試與“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
為使學生形成高階思維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將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真實問題、難題擺到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關注財務數據,讓學生思考業務中哪些數據比較重要,能夠迅速找到關鍵數據并理解數據變化的意義。培養學生能夠通過分析財務數據,看到企業經營上的變化,創造性地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借助智能會計平臺對外提供社會共享服務及培訓服務。學生在大量實踐中形成可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使學生成為能夠應對未來綜合、復雜的工作場景的會計人才。
課程改革只有緊跟時代,深化產教融合,遵循新技術下會計人才職業成長規律,做好系統化設計,創新實踐教學,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