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迪 史春林
毛澤東同志對于生與死的辯證關系以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著獨特的思考。近幾年各地高校頻繁發生高學歷學生自殺事件,正是由于學生缺乏對生命價值的理性思考,才會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深入了解和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生命價值觀,對當代青年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毛澤東同志的生命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不僅接受了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還自覺地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為人民利益奮斗終生,加之毛澤東同志本人的性格特征,共同構成了毛澤東:生命價值觀的理論來源。
第一,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中有關生命本質以及生命存在的意義問題的論述是毛澤東生命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理論基礎。恩格斯認為生命以蛋白質的形式存在,并且與自然進行著物質交換,這種物質交換隨著生命的發展而變化。馬克思認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1]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認為,人作為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具有自然屬性,人的生與死均是一種自然現象,而生命的價值則在于奉獻社會與完善自身的高度統一,最終實現人的全面且自由的發展。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提出:“一切個別的、特殊的東西都有它的發生、發展與滅亡。每一個人都要死,因為他是發生出來的。人類是發生出來的,因此人類也會滅亡?!盵2]晚年時他還要求在自己死后將骨灰撒進長江,這樣符合物質不滅的自然規律,一切物質的發展變化都遵循著自然規律,人亦是如此??梢?,毛澤東同志在看待生命的本質及其意義的問題上,自覺站在了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的高度。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的思想對于毛澤東同志生命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儒家思想主張生死有命,即人的生死皆是自然現象,孔子認為不知生亦不知死,生與死構成生命整體。儒家極力倡導“君子當自強不息”,勉勵人們奮發向上,同時勸誡人們珍惜有限生命,反對輕生自殺。毛澤東同志的生命價值觀繼承并發展了儒家有關生命問題的思想內容,他認為心中有大志、肩上有大任的人就應該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并且一生都在踐行著這句話。道家主張“無為”,凡事順其自然,人的生死也應遵循自然法則。老子認為,生命源于道,經過四季輪回而又歸于自然,只有生命回歸最初狀態,才會獲得新的動力,進而實現生命的無限發展。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毛澤東同志形成了自然主義生命價值觀,認為,“人類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則之支配,有生必有死,即自然物有成必有毀之法則?!盵3]人存在于自然中,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就應該遵循自然法則,人的生死也應遵循著自然規律的發展變化。
第三,毛澤東同志本人性格特征的影響。樂觀自信是毛澤東同志性格的突出特征,也是毛澤東同志與生俱來的氣質。毛澤東同志樂觀自信的個性特征在其詩詞中就有所體現,“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毛澤東年少所作的詩詞就充分展現了他的自信品質。毛澤東的一生遭遇無數艱難險阻,面對各種復雜險峻的情況,總是能夠樂觀從容、冷靜理性,始終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東方欲曉”與“這邊風景獨好”雖寫于萬里長征前夕,但仍能體會到毛澤東同志一掃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陰郁心情以及對中國革命事業光明前景的自信篤定?!耙怀垭u天下白”和“人間正道是滄?!背浞终宫F了毛澤東同志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前景的強烈自信。
生命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生命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在認識和評價生命活動所具有的價值時持有的觀點和態度。毛澤東同志獨特的革命斗爭經歷使他對于生命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從哲學價值論角度出發,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毛澤東同志的生命價值觀。
生即是生,死即是死,生與死二者是絕對對立的。但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生與死又統一于生命且二者相互轉化,即“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必生于此”。[3]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后,毛澤東同志對于生死問題的看法上升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毛澤東同志認為在革命戰爭年代,保存生命與犧牲生命都是為了贏得革命的勝利。要勝利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犧牲生命是為了保存更多人的生命,這樣的犧牲是英勇的犧牲,沒有個人的犧牲又何來全體人民以及中華民族的生。
對待生與死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也是毛澤東同志生命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對待死亡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即不畏懼死亡。青年毛澤東對于死亡不僅不畏懼,反而充滿好奇之心,認為死亡是有生以來而未經歷過的奇事,晚年時毛澤東同志經常對工作人員說:“我要去見馬克思了”。由此可見,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毛澤東同志都能堅持以理性辯證的態度看待死亡,體現出毛澤東同志獨特的生命智慧。另一方面,對待生活應保持樂觀向上、坦然豁達的精神狀態。毛澤東同志多次說過“我是樂觀主義者”,在長期革命斗爭過程中多次遭受打擊和排擠,但他仍然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革命意志,正是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才使得中國革命在一步步走向勝利,因此必須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毛澤東同志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認為奮斗是人不斷完善自身的前提條件,應該以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接受命運的挑戰。
與人奮斗,與地奮斗,與天奮斗,無論何時、身處何地,毛澤東同志始終保持樂觀進取、努力奮斗的狀態。青年時期毛澤東在日記中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4]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和無數戰士一樣無時無刻都在與死亡做斗爭,他認為干革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他要求共產黨員不怕死,要奮斗到死。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號召一萬年以后也要奮斗,共產黨人必須奮斗。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同志將只爭朝夕的精神融入到實現民富國強的理想目標之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感,因為他要在有生之年實現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加繁榮富強。因此從新中國成立后不到7年的時間里,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只爭朝夕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同志為實現理想,豐富生命內涵爭分奪秒和全力以赴的進取精神。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他對社會的價值,即對社會的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社會對個人價值的認可程度也就越高。毛澤東同志認為對社會有所貢獻,本質上就是對人民有所貢獻,為廣大人民謀取利益和幸福。對人民和社會有所貢獻的同時也發展和完善了自身,最終實現了完善自身與奉獻社會的高度統一。
毛澤東同志的生命價值觀表明了生死的價值評價標準。首先,生的價值評價標準即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并始終將其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毛澤東認為自由是人民自己爭取的,人權是人民靠斗爭得來的,而共產黨人的權力則是人民賦予的,“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5]可以看出毛澤東同志對一個人特別是一名共產黨員“生”的價值評價標準就是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其次,死的價值評價標準即是否為人民利益而死。在毛澤東同志看來人固有一死,但死亡的意義有所不同。毛澤東同志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指出:“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要的。”[5]如杜斌丞一生致力于中國民主政治斗爭,他認為中國革命的未來要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大眾的抗爭,在遺書中仍不忘中國民主事業,毛澤東為其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
面對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繁發生的社會現實,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毛澤東生命價值觀中蘊含的生命態度、生命價值以及人生實踐,都顯示出他獨特的生死智慧和人格魅力,對于高校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樹立唯物辯證的世界觀??茖W的世界觀是形成正確生命價值觀的根本保障。談生命價值,首先要辯證地看待生命。唯物辯證法認為,生命個體從生到死的發展過程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有生必有死。毛澤東同志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主張不輕生、不畏死。死亡只是生命過程的結束,生命總會走到終點,唯有坦然面對才會無愧于生命。現如今一部分大學生由于意志不堅定和信仰動搖,只追求享樂、奢靡的生活,最后發現迷失初心,與周圍同學格格不入,陷入自我懷疑,于是產生自殺的想法,這是對自我生命的漠視以及不負責任。毛澤東生命價值觀中蘊含的生命哲學,教育青年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自然、社會乃至人生的發展過程,以科學的態度審視死亡,善待、愛惜、敬畏生命。
第二,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是形成正確生命價值觀的前提和基礎。正確生命價值觀的形成需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個消極悲觀的人不可能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毛澤東同志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堅信曙光就在前方,也正是這樣的態度使得毛澤東同志帶領人民群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學期間是大學生生理和心理向徹底成熟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的重要時期,良好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所以無論情況如何,都要以樂觀進取的態度面對人生。生命可以熠熠生輝,也可以一無是處,關鍵是看一個人的心態如何。毛澤東生命價值觀中樂觀與奮斗的思想內容能夠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科學認識人生,樂觀進取、奮發圖強,正確對待學業壓力,合理解決生活中的矛盾。
第三,追求積極奉獻的價值觀。積極奉獻的價值觀是形成正確生命價值觀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生命的意義可以超越死亡達到永恒。有一部分大學生被戲稱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即進行的一切活動均以個人利益為核心,擁有高智商高情商且善于偽裝自己。這樣接受高等教育、讀書明理卻又無半點家國情懷的大學生無法形成積極奉獻的價值觀,因此也不可能正確看待生命的價值。毛澤東生命價值觀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他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活著時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又能為人民利益奉獻自己的生命,即使我們無法增加生命的長度,但可以追求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質量,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會實踐當中,追求生命的價值,進而實現人生價值。
生命價值觀教育是涉及所有人的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包含社會、學校、家庭以及自我教育多方面教育在內的系統性工程,其中以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最為重要。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需要多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