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抗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對職業倦怠的解釋是特指職業壓力的一個概念。由此而引出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護士的關注。在本文中,筆者將針對臨床護士的工作特點,分析職業倦怠對護士的影響以及廣大護士應如何合理應對職業倦怠。
1.心理表現。許多護士的心理表現為繁忙的工作一天之后會感到精疲力盡,情緒低落,易怒,回到家里馬上想上床休息,一點都不愿意動。長此以往,將會對病人變得越來越冷淡,僅僅局限于處理完醫生的醫囑,就不愿意再與病人及其家屬做更多的接觸。對工作中的新鮮事物敏感度降低,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進而出現悲觀失望。同時,繁重的工作也使一些護士變得對待家人心情暴躁。
2.生理表現。生理表現為食欲不振、睡眠質量差、內分泌紊亂、體重驟變、疲倦、抵抗力下降,有的還會出現神經衰弱、失眠、頭痛、頭暈、胃功能失常等問題,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
1.影響正常的身心健康。許多案例表明,護士的職業倦態所帶來的個體表現,常常是失眠、焦慮、煩躁、憂郁以及強迫癥等,一些人還會出現婦科方面的不適。
2.對工作態度抑或是工作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對工作行為亦或是工作態度導致的倦態案例表明,一方面,有的護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承諾無法實現,同時對工作滿意度明顯降低。一些人一旦產生了職業懈怠,就會在出現自由散漫、工作態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會出現拿錯藥、打錯針、輸錯液體的重大問題,其結果必然會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造成患者身體與精神的創傷,給護理工作和醫院聲譽帶來重大隱患。另一方面,有的臨床護士認為自己“沒有功勞,還有苦勞”,是醫院和患者對自己的付出與辛苦不理解,也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辭職不干了,一走了之,出現比較多的護士離職轉行現象。
3.導致人際關系緊張。許多案例表明,一些有比較嚴重的職業倦怠感的護士,會變得越來越孤僻、不愿意與家人、同事交流,稍不小心,就會與別人發生并沒有涉及工作、病人的沖突,讓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些莫名奇妙。時間一長,自然會導致與家人、朋友、同事的關系變得微妙與緊張。
1.加強醫院文化,更新管理觀念。毋庸置疑,臨床護士是一個非常辛苦的群體,她們既是腦力勞動者,同時也是體力勞動者,為解決廣大患者的疾病,承擔著大量的護理工作。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對醫療護理的要求,越來越表現出不同的需求層次,醫院在醫療條件、醫療手段以及床位方面都有了大規模的發展,但是護士的數量與病人數量、病床使用率、住院天數以及新設備、新儀器、新技術在醫療上的廣泛使用不成正比,其結果自然就造成臨床護士工作量的大量上升,護士們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工作壓力,許多護士不同程度存在著職業倦怠。因此,醫院管理者、人力資源部門、科室主任與護士長要切實堅持以人為本,既要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理念,也要全面關心與體貼臨床護士的工作狀況,樹立“以護士為中心”的醫院文化,對她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盡可能地提供支持,解決她們的后顧之憂,通過多種人性化的現代化管理,讓她們在做出奉獻的同時,感受到醫院文化,感受到醫院是自己可以托付與信賴的“家”,從而有效地緩解護士倦怠感的產生。
2.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內在與外在的各種壓力是應對職業倦怠的根本所在。因此,全社會都要摒棄對護士的職業偏見,調動各層次、各方面的力量理解與支持護士的工作。要廣泛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微信、微博以及抖音、快手等現代化傳媒手段,全方位地宣傳醫務工作者無私奉獻、救死扶傷、大無畏的高尚品德,宣傳臨床護士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好人好事,特別是在當前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個人。只要全社會都來關心護士、尊重護士、理解護士,肯定她們的工作,認可她們的奉獻,讓她們感到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在家庭、醫院以及社會中都形成良好的風氣,就能夠進一步減少護士的職業倦怠。有關資料顯示,一些發達國家已開始出臺相關法律,從各層面保護護士的合法權益。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也會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3.學會傾訴。每一位護士都要學會傾訴,無論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受到了壓力,還是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都要積極主動地向家人、朋友、同事、領導傾訴自己心中的不快,不要不好意思,任何不痛快的事情積壓在心中都會導致職業倦怠,出現胸悶、頭暈甚至抑郁現象。通過積極主動地與別人溝通,可以及時排泄各種不快,舒緩內心的壓力和情緒上的緊張,避免職業倦怠的發生。
4.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心態。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引導臨床護士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學習、生活、家庭之間的關系,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長期進行超負荷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同事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解壓。平時注意勞逸結合,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自覺養成早起早睡、合理飲食的良好習慣,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學習,提高排解各種不良情緒的能力,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工作、學習、生活。這樣才可以以滿腔的熱情、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5.合理安排工作,改善工作環境。馬斯洛關于人的需求理論,為我們指明了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科學合理地安排臨床護士的工作量,也是管理者們應該考慮的問題。一方面,要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每一位護士都能有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盡可能地改善工作環境,增加后勤保障,在減輕臨床護士心理負擔的同時,也有效地減少了醫護過程可能發生的風險隱患。
6.開辟上升通道,提高護士地位。長期以來,護士在醫院的地位不言而喻。為了改變這一弊端,醫院有關部門要充分掌握每一位臨床護士的具體情況,了解每個人的技術水平、知識結構、文化程度,要盡可能多地為她們創造各種學習、交流、實習的機會,更好地提高她們的業務綜合素質及技術水平。同時,要挖掘她們的潛力與才華,為她們提供上升通道,增加崗位編制,提高各種待遇,在薪酬、獎金、晉升、職稱、評優等多方面關心與愛護臨床護士,讓她們有所期、有所盼、有所“值”。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倦怠已經成為職場人士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由于工作量大,工作任務重,每天要面對各種病患與繁雜的服務程序,臨床護士的身心健康與工作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直接影響了醫院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因此,醫院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科主任與護士長要認真研究這一問題,有效地幫助廣大臨床護士預防并遠離職業倦怠,從而能夠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為病人熱情服務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