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楠 于 越
(中國農業銀行長春金融研修院,吉林 長春 130000;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 長春 130000)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在脫貧攻堅取得偉大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面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形勢,金融機構應把握機遇,創新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這一概念起源于世界各國的反貧困實踐。在我國,反貧困實踐歷經精準扶貧、金融精準扶貧、消費扶貧等階段,不斷發展推進,直至“鄉村振興”階段。
精準扶貧緣起我國的扶貧實踐,2013年被首次提出,具體指由政府統籌安排,針對特定扶貧對象精準幫扶,達到治理貧困的效果。對此,我國進行了大量研究、探討、試點實踐,最終使這一思路有效落地。
隨著扶貧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漸探索進入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各金融機構推進落實的金融精準扶貧階段。該階段我國扶貧精度和顆粒度得到了有力地提升。
消費扶貧是我國積極實踐精準扶貧和金融精準扶貧后探索的扶貧新路徑。消費扶貧在一方面為貧困群體的農產品提供銷售平臺,另一方面鼓勵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群眾購買“扶貧產品”,增加貧困群體收入。
在我國取得脫貧攻堅偉大勝利之后,鞏固扶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成為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目標。在鄉村振興階段,扶貧工作不僅局限于金融扶貧和消費扶貧,而是要助力農村實現農業振興和農業產業的綜合全面可持續發展。
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需以普通農戶群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著重分析其金融需求狀況及特點,有針對性地研發金融服務。
普通農戶群體多采取小規模分散經營的方式,金融需求少且更傾向于通過個人拆借來解決資金問題。而農業生產會受到時令、季節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故其資金需求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又因普通農戶通常不具備抵押或擔保條件,無法滿足金融機構風控措施,因此,借貸成功率較低也是普通農戶群體目前的困境。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指農場、大型農戶、農業企業,其與普通農戶在金融需求上有著顯著不同。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追求規模經濟和集約化經營,為保障生產效率,需大量金融資金以支持技術研發、產品運營、人才培養、設備改造和市場營銷。所以該群體融資需求頻次多、持續性長,靈活的抵押方式和優惠利率或是打動該群體的有效方式。
開局“十四五”,奮力新征程。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應切實打好“模式牌”、“服務牌”和“科技牌”。
1.“儲蓄+信貸”捆綁模式
為落實鄉村振興偉大戰略,金融機構可選擇為“三農”主體提供“儲蓄+信貸”的捆綁模式。例如,農發行邕寧支行通過“儲蓄+信貸”捆綁模式為南寧盛都城市開發公司提供專項貸款,助力當地環境改善和基礎建設,累計投放0.82億元,使西鄉塘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2.“信貸+非信貸”雙輪驅動模式
該模式側重為農村提供基礎性金融服務。通常針對當地特色產業,從“項目+農戶”的兩端發力,打造特色項目。例如,農行貴州分行創新推出“黔菌貸”、“水城產業扶貧貸”等120余種特色信貸產品對接市場,同時通過與扶貧辦、農業農村廳共建“扶貧商城”等非信貸模式,為鄉村服務注入活水,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3.“商業銀行+”模式
(1)“商業銀行+優勢產業”模式
該模式是指商業銀行通過調研分析,針對當地特色優勢產業提供定制化的信貸服務,精準幫扶助力其長效發展。例如,郵儲銀行利用“商業銀行+優勢產業”模式針對海南椰子、荔枝等優勢產業進行試點實踐,成功開辦10余次推介會,為海南打造了特色產業與旅行游玩一體的農旅結合項目,促進多元經濟發展。
(2)“商業銀行+能人帶動”模式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商業銀行+能人帶動”模式,使農戶從被幫扶變成主動創造財富的角色,從“伸手要”到“伸手造”,極大的提高農戶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在技術與資金的雙向支持下,助力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3)“商業銀行+信用村鎮”模式
該模式是指商業銀行采用一對一的模式進行貸款投放,農村群體通過“村兩委”即可申請商業銀行幫扶。該模式降低了農民信貸的門檻,使得扶貧信貸更加精準落地,擴大了受益面。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落實,僅提供基礎信貸服務已滿足不了日趨進步的鄉村發展模式,金融機構要技術資金雙支持,全方位多元化,打好“服務牌”,擴大鄉村振興的有效供給。
1.涉農主體聯動
涉農主體主要包括當地政府、金融機構、規模企業及農村合作社等。通過多主體聯動,合心聚力實現幫扶效果。一是商業銀行和涉農企業合作聯動。商業銀行借助自身的影響力,為涉農企業產品推廣引流,提高其知名度。二是商業銀行、規模企業和當地政府三方合作聯動。例如政府、銀行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從計劃生產到終端銷售全鏈條聯動提升當地企業的擴張速度。三是商業銀行、協會與規模企業合作聯動。比如農行通過與當地協會和規模企業合作開展農產品博覽會,在實現農產品銷售的同時,還起到了宣傳當地特色品牌的效果,一舉數得。
2.數字化云平臺
在數字化助農平臺建設方面,平安銀行的“云農場”平臺借助多元化業務場景,形成區域內閉環式銷售,提高農產品銷量。眾安保險從“眾安醫管家”切入,創新地打造“醫+藥+保”服務形式,實現農民一站式就醫,取得了良好的助農效果。
借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發展的東風,金融機構可創新形式,打好“科技牌”,激發服務鄉村振興新功能。
1.大數據技術融入
鄭州銀行率先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接農村數字化需求,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骨干網絡建設上,鋪設大數據的重要通道,實現了鄉村金融的破冰,著力提升了涉農主體貸款審批效率,加快農村數字化發展。
2.人工智能技術融入
平安壽險率先在人工智能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致力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加持農村地區,研發了“平安金管家”和“平安口袋銀行”等應用軟件,提供“遠程學習+線上培訓”模式,使得涉農主體直觀細致地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
3.區塊鏈技術融入
工行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多維性,打造“作戰室”與“駕駛艙”,實現鄉村振興資金高效使用、透明管理和精準投放,杜絕了資金與項目不匹配,為高效管理樹立旗幟,真正實現為鄉村振興賦能,為涉農主體助力。
隨著更多的金融服務及政策資金涌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上面,鄉村振興進入了快車道。截至2021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9%;我國農村貸款余額為36.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1%;我國農戶貸款余額13.47萬億元,同比增長14%。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實際的金融扶持落地項目上,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
我國是世界熟知的高儲蓄率國家,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21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9.68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巨量的資金如果不能服務于社會生產中,將會造成資金浪費,這也是金融服務“三農”策略制定時應思考的問題。
我國脫貧攻堅進入到收尾階段時,各項扶持農村的小額貸款面臨到期,不良貸款逐漸顯露出來。廣西共投放“戶貸企用”貸款110.83億元,貸款主體有22.62萬戶,其中3.44萬戶無法按期償還,涉及貸款金額16.96億元。這些數據隱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也給金融機構帶來沉重壓力。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中,大量資金涌入農業領域。學者鄧偉平選取了844戶獲貸農戶信息進行抽樣調查,從家庭收入、信貸記錄、項目規模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發現貸款扶持項目中存在“精英俘獲”問題。雖然貸款金額在不斷增加,但是獲得貸款的農戶卻在減少,得到扶持的往往是經濟實力較好的農戶,這與共同富裕理念背道而馳。
目前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中還存在著貸款轉化率低的問題。例如,有學者對2015~2020五年貸款產出比進行測算,發現貸款轉化率逐年降低,經調查發現助農貸款存在用于生活消費的情況,所以金融機構可針對助農貸款建立監管機制,提高實際利用率,切實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各金融機構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強黨建引領,確保組織責任架構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契合,落實主人公責任意識,層層落實責任主體,強化組織保障。
一是要突出支持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是提振鄉村經濟的主要引擎。二是增強重點領域信貸供給。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數字化鄉村等重點領域信貸供給充足。三是要加快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融資等方面的政策突破,積極試點推進銀保協同、投融聯動、存貸掛鉤,為農村金融革新提供政策儲備。
在實現農村資源特色化方面,金融機構應重點關注規模產業化和特色化的供應鏈體系,加大對鏈條關鍵環節的支持力度。推進數字技術應用,逐步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運用到鄉村金融服務中,解決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信用風險等問題。
一是推進金融產品創新。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探索金融產品創新,例如農業訂單質押等。二是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摒棄原本“守株待兔”等服務客戶的模式,到田間地頭切實了解涉農主體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三是開辟農村小微企業金融貸款的綠色通道,助力其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核心在人。一是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設一支政治素養好、金融業務專的人才隊伍。二是要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和判斷能力,加強員工風險管控相關培訓。三是完善駐村一線員工的正向激勵機制,樹立用心服務“三農”的先進典型,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鐵軍,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