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丹
(貴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農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具有農村戶籍、年齡在60 歲以上、其全部子女離開農村戶籍地外出務工長達6 個月以上或者從事其他職業而留守在農村獨居、夫妻共住或與孫輩同住的老年人[1]。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深、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再加上農村產業發展依舊較為落后的情況,許多青年勞動力紛紛進城務工,農村則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2021年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6 402 萬人,占18.70%(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19 064 萬人,占13.50%)。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 個百分點[2]。貴州省作為西南地區的一個偏遠省份,這里的產業、經濟以及各方面的設施都相對遜色于中東部地區,因此,貴州一直以來都是勞務輸出大省,每年外出務工的人員眾多,導致留守在農村的老人數量也比較多。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國家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的推行,鼓舞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也導致了大部分農村老人面臨著留守的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不僅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且還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做出了明確的要求[3]。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鄉村文明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鄉村問題的有效治理、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養老狀況和養老質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是由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所影響的,而一個家庭的經濟水平不僅受家庭自身的影響,還取決于當地的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狀況。在貴州省L村,因受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的限制,當地基本上沒有高收入行業以及年增收可持續發展產業,導致很多青年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來獲得經濟收入,因此,這也就導致大量的老人留在家里生活,因長期缺乏子女的照料和陪伴,他們的生活質量較為低下。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它有利于從人這個視角出發,擔任多種角色、發揮多項功能來為服務對象解決問題,本篇論文打算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從多方面推動留守老人與產業發展間的平衡發展,從而有效推動養老問題的解決。
留守老人的養老質量如何,與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緊密相連。在新時代下,有效解決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對老人自己、家庭、對整個國家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解決對于進一步鞏固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也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分析農村養老質量與當地農村產業發展狀況則可以進一步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了解當前農村產業發展不足給老人們的養老質量帶來的影響,從而根據當地具體條件、針對產業發展不足的現狀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更好解決養老問題,而養老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提高他們的幸福追求,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團結,有利于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針對農村留守老人當前面臨的普遍性的養老問題以及當前農村產業發展比較落后的狀況,本文主要采用文獻法、觀察法展開,調查收集了L 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養老問題以及產業發展狀況,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再結合有關學者的建議,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意見希望能夠緩解該問題。
1.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是指通過閱讀材料、分析資料、整理有關的文獻材料,從而全面、正確地研究某一問題的方法。在本次論文撰寫過程中,我查閱了圖書、期刊上刊載的“農村養老問題及對策”“農村產業發展狀況及對策”文獻并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同時我還查閱了貴州省L 村的一些基本信息資料和產業發展資料,對當前L 村基礎信息和產業發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2.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鑒于一定的研究目的、通過使用研究提綱或觀察表,并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為更好地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狀況以及產業發展狀況,我主要通過觀察L 村留守老人個人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環境狀況,了解到了這些老人當前的現狀和問題以及當地產業發展的基本狀況和特點。
在改革開放前,大多家庭都是自給自足,通過種地來滿足家庭日常需求,家里的年輕勞動力幾乎都被束縛在了土地上,因此這個時候“留守老人”這個群體基本上還沒有出現,國內學者也很少對其關注和研究;但是隨著80 年代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勞動力開始大量走出農村并走入廣東、上海、浙江等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這個時候,留守人口開始出現并且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野。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學者們對留守老人這個群體進行了關注和開展了相關研究。
費映映(2011)[4]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對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留守老人的出現是由于社會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陳浩(2007)[5]主要從政治體制等方面分析了老人養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徐春普(2010)[6]從社會保障的角度對老年人的養老保障不足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認為老人的養老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由于制度的缺失、政府責任的缺位、法律及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而導致的;仝廣順等(2021)[7]從代際關系角度對老年人養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導致老人養老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代際關系重心下移、家庭養老責任的淡化以及城鄉二元結構下醫養資源分配不均;李沙(2021)[8]認為養老問題出現是由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政府政策實施不到位以及農村老人思想觀念保守而引起的。
綜上來看,已有的研究對老人養老出現的問題主要從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方面進行了分析,而對于農村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不足的探究相對較少并且對社會工作這個行業的提及也較少。鑒于此,本文以貴州省L 村留守老人為研究對象,通過走訪和觀察的方式以及結合一些文獻資料了解到當地留守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以及造成這種現狀的產業結構和發展,希望通過結合相關學者意見和文獻資料,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能夠提出較為合理的策略去緩解該問題。
新州鎮是正安縣的其中一個下轄鎮,坐標于正安縣的西北方向,其區劃總面積170.1 平方千米。至2018 年末,新州鎮總的戶籍人口共有33 698 人。截至2019 年末,新州鎮含有1 個社區和8 個村。新州鎮的地形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還包含有30 個壩子。新州鎮最高點在頂箐山,海拔有1 778 米;最低點位于龍江村大灘口,海拔600 米,頂箐山和大灘口相對高差有1 178 米。L 村是新州鎮的其中一個行政村,它位于新州鎮東北方位,其村委會距離新洲鎮人民政府3 公里,L 村面積共計18.8 平方公里,共有22 個村民組,815 戶。
L 村耕地面積有3 034 畝,其中田有1 390 畝,森林面積3 705 畝,覆蓋率達50 畝以上,海拔550~900 米,該地氣候溫和、雨量比較充沛,新州河貫穿老城村境內,這里的水資源豐富,天然林、退耕還林的水土保持工程效果很好。目前L 村的發展方向主要以白茶、小米辣椒等一些季節性產業為它的特色生態產業。
L 村目前擁有衛生所1 處,位于村委會旁;該村有不足10 家小商鋪,每家店鋪之間的距離較為分散;村內公共廣場和公共健身娛樂器材稀缺;全鎮僅有1 所養老院、規模較小,位于新州鎮街上,養老院里面的老人主要是一些特困供養老人由政府統一安排在那里進行養老。目前,除了一些特困老人在養老院進行養老外,其余大多數老人基本上都是在家養老,而由于大部分年輕人不是外出上學便是在外打工,這導致大量老人不得不獨自留守在家中進行養老,而這也就給這些老人的養老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1.老人生活質量不高,經濟來源單一。雖然從整體上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近些年來,農村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基本上告別了以往的土坯房,紛紛蓋起了小洋房,水泥硬化路也修到了家門口,村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從細節上來看,一些農村留守老人由于受到早期艱難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非常節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人為了節約時間和糧食,平時一個人的時候基本上吃得比較差。而且除去極少數老人可以領取退休金外,大多數老人每年只能領取國家給予的基本補助。
2.養老需求與養老供給之間存在矛盾。在許多農村地區,由于政府的投入相對城市比較少,導致養老基礎設施比較缺乏,像一些基本的娛樂器材都是很稀少的。因此很多老年人的娛樂生活方式非常單一,平時就只是在家里看看電視,這導致他們精神生活極大匱乏、養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同時因長期缺乏子女的陪伴和關懷,老人們對于親情的渴望和需求也常常難以得到滿足。老人的需求不光表現在精神層面,同時在吃穿住行方面也是無時無刻都需要有子女的幫助和陪伴,很多老人年老以后手腳變得不太靈活,如果沒有子女的幫助,可能面臨許多困難。
3.日常生活照料缺失。老人的健康安全缺乏保障,對老人的贍養存在不足。人老了以后,手腳和心理的反應力都會變得很遲緩,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如果沒有家人的日常陪伴和細心照料是很容易受傷的。在走訪觀察中了解到很多獨自在家的老人常因為半夜起床上廁所沒有站穩而發生跌倒的現象,這些看起來不是很起眼的小事情可能會給這些老人的身體和精神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傷害。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雖然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物質方面得到了保障,但是長期以來,大多數老人都是獨自在家,他們的子女基本上都長期在外忙于工作,平時很少給予老人關懷、也很少回家看望老人。
老人是一個家庭的重要財富,然而現實生活中老人常面臨著被嫌棄、被忽視的困境,以至于他們在身心健康方面遭受著極大的傷害,調查發現導致大部分老人晚年無人陪伴,孤獨生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年輕人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大量的開銷和小型化的家庭結構給年輕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各方面的開銷與日俱增,比如日常生活方面、子女讀書的開銷、買房買車的開銷以及維持社會關系的開銷使得年輕人們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在平時,老年人們都會體諒子女的艱難,而年輕人們也會有意無意的忽視老人的需求;而且在當前社會,許多家庭為避免承受較大的養育后代的壓力而選擇只生一個孩子,當獨生子女雙方組成一個家庭時,他們則面臨養育四個老人的壓力,這不僅降低了年輕一代的生活質量,也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和水平。
2.農村低收入現狀迫使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來獲得較高收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最可行的辦法便是增加收入。當下,大部分農村依舊沒有像城市一樣能夠獲得較高收入的產業,人們在家里只能做一些較為小型的養殖業。而且農村以個體為單位在家里進行養殖的話還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費用。部分年輕人則可能會幫別人打零工,但他們在家辛苦干活一年的收入可能都還沒有在城里干一個月的收入高,因此,農村與城市相比出現的較大的收入差距迫使大量的年輕人外出務工,而這也就導致了大量的老人面臨著留守的困境。
3.當地無可持續發展產業為農戶帶來長效增收。L 村主要以茶葉、小米辣為主要的發展產業,可是這些產業都只是季節性的產業,它并不能讓農戶一整年都獲得收入,除了在茶葉和小米辣椒豐收的季節農戶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外,其余時間里,這些農戶基本上是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因此,有大部分年輕人會選擇在產業豐收的季節待在家里把這些農產品銷售出去,而銷售完之后他們又會選擇外出務工,所以這也還是給老人的高質量養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如何有效解決老人養老問題是國家和社會應該主動承擔起來的責任,因此,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針對當前L 村留守老人面臨的養老問題再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現狀,我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雖然鄉村振興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多樣,包含有產業、生態、文明和人才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必然要求。要想實現產業的興旺發展,必須要為產業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推動產業的蓬勃興盛,而這必然少不了人才的支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再結合其他農村地區的先進經驗,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政策倡導的方式,倡導當地政府吸納和引進相關的人才資源,鼓勵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業,同時在政府政策的牽頭和社會資金的支持下,創建和開發一些新型產業從而為當地農戶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收入。
在信息化社會,大數據平臺不僅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還提供了更多發展空間。當前有很多鄉村地區都在利用互聯網去銷售和推廣自己家鄉的產品和產業,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農產品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農戶的家庭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鄉村的風貌得到了極大提高、風土人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宣傳。因此在這種方式下,不僅可以給農戶提供經濟來源和工作崗位,同時也可以為家鄉的產業打造品牌。為有效推動農戶熟悉數字化設備和平臺,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組建培訓小組對農民進行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使用能力和水平,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
從當地產業發展現狀中可以看見,當前L 村并未有可持續發展產業,基本上都是一些季節性的產業,而這些產業只能帶給農戶短暫性的收入,過了產業豐收的季節,大部分年輕人又不得不面臨外出務工。因此針對這一現狀,社會工作可以配合當地政府去鏈接相關專家來綜合考察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優勢,發展出可為農戶帶來可持續增收的產業項目,從而保障農戶的基本收入,讓他們安心在家,也有利于老人養老問題的解決。
當前,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幾乎都選擇在城市工作,即使有一些創業意向的青年大學生也選擇在城市去找尋自己的創業方向,而很少會有人選擇回到家鄉開展創業,首先影響因素是因為農村各方面條件不如城市條件好,難以去吸引到這些學生;其次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因素是農村產業發展方面的專業人才培育還不足,人們畢業后不知道在農村能夠做些什么,所以在大學課程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中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在產業發展方面的知識培養,從而促使更多人才為鄉村振興和發展注入力量。
如何有效解決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讓他們幸福快樂地度過晚年生活,這需要政府、社會以及每個家庭共同參與,為養老事業貢獻力量。為了從根本上去解決留守老人在養老方面面臨的問題,與養老相關的產業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在政府的帶頭及社會工作者的配合下,大力加強農村產業發展方面的人才培養、調整發展農村地區的產業狀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吸引更多青年勞動力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