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潔,侯慶來,胡燕紅
現階段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正確的價值引導,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很難適應思政工作的現實需要,不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因此發揮“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作用,充分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推進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1]。在新時代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為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也都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因此專業課教師要勇擔立德樹人的使命,充分挖掘專業課中所蘊含的育人資源,強化育人理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民族復興的理想與責任等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促成學生專業成長和精神成人。
專業課教學貫徹課程思政理念,表面上看是對高校教育教學的一個新要求,其本質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一個根本的教育價值的回歸。在傳統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的培養和傳授,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行為,呈現碎片化和不穩定性。而課程思政就是要將老師們的這種自發的樸素的育人行為變成一種更有組織的,更有系統性的行為,育人的要求會更加明確,育人的意識也會更加主動、強烈,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課程育人理念的創新與升華,有助于專業課育人功能的更好發揮與呈現,是新時代高校形成“三全育人”主體合力、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大勢所趨。
專業課教學貫徹課程思政理念,要求授課教師把育人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到專業課的講授中。每一門專業課就是一段渠,就是一份責任田,而整個高校課程思政乃至立德樹人成效的保證,就是需要專業課程的授課者都能做到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疊加起來就能形成育人的主渠道,就會推動整個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專業課作為高校最核心的課程體系,是課程思政開展必不可缺的載體和對象,必須要成為高校課程思政開展最深入的核心區域。
課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師精心地去挖掘、提煉專業課中本身蘊含的育人元素,然后把這些育人元素有機地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去。這個過程要求教師對專業課有精深的把握和理解;同時也要對課堂教學進行更科學的設計與組織;還要進行相應的評價反饋等方面的優化升級,所以這個過程就是在不斷夯實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過程。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會因為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而得到強大的助力,師生雙方的教與學的熱情、效率乃至成效都會有顯著提升。因此課程思政其實是為解決一段時期以來高校專業課教學質量提升緩慢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精準有力且長效的抓手。
隨著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原本隱藏在“熱鬧”表象下的教師干預過多、授課中學生主體性發揮不夠充分、學生的有效參與不強等弊端也日益凸顯出來[2];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勢必會造成學生游離于課程思政的邊緣,無法真正在課程思政中實現思想觀念的提升,使課程思政陷入低效的困境。因此以立德樹人理念重構課程思政的實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4個原則,具體見圖1。

圖1 課程思政實施原則
開展課程思政時,要想從根本上擺脫當前課程思政中教師干預過多、學生主體性發揮不夠充分、學生的有效參與不強等困境,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明晰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教師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但課程思政教學本身是建立在學生對教育教學的親身參與、自主感受基礎上的,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思政內容的選擇、課程思政效果的評價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使學生成為課程思政學習和實踐的主體,確保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與目標達成[3]。
目前課程思政的實施,往往是將與教學內容直接關聯的思政元素進行重點宣導,缺乏對其他隱性思政元素的系統梳理與深度發掘。究其原因在于,在實施課程思政前,缺乏系統的教學設計。如果沒有系統的教學設計,就必然會導致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的相互脫節。因此,應遵循課程思政與專業有機共融的原則,明確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理清思政元素和專業課知識體系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系統性的教學設計,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促成二者同生共長的內在契合關系,筑牢課程思政開展與實施的基礎。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科學合理的提問對于激發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熱情及學生思維觀念的調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若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核心問題,做好關鍵思政問題的設計、互動頻次和深度的把控,對于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養成和提高學生思政水平都會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教問互動”要求教師必須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大膽走下知識權威的“神壇”,以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搭建平臺。課程思政中的“教問互動”絕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它更加注重的是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的思維過程以及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而不是僅關注結果和答案。因此教學實踐中,通過拋出一個思政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去不斷發現更多的思政問題,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也就是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探索和發現延續到課尾,讓學生再提問題,以便課后進一步地去探究、去解決;讓課程思政這條主線在“教與問”的互動中始終伴隨著課程的進展而向下延伸。
教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教師以“躬身踐行”的方式來組織課程思政教學,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進行引領示范作用,為學生創建標桿性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鍛煉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為深化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保障[4]。
于課程思政而言,“躬身踐行”對教師有具體的要求和規范,即“教師言行”要課上課下一致。課上宣講的思政觀點要與課下各種場合中教師自身的價值傳達一致;課上要求學生踐行的行為標準,課下教師要以更高的標準來進行行為示范。課程思政首先要在教師身上“走腦入心彰于行”,才能真正讓學生認同和接受。圍繞課程思政,教師不但要“謹言慎行”,更要“躬身垂范”,在實際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中,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推動課程思政的全面深入開展。
作為一線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對課程思政進行系統、深入、長效地優化與完善。首先要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修訂課程大綱,凝練課程思政的目標,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構建立體化課程思政體系。其次是規劃課程思政教學的方案與步驟,涉及到如何去創設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創新課堂的引導方式、引導類型,如何去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等等。在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氛圍營造、內容拓展、問題導向、評價引導、實踐強化5個環節,實現線上線下雙線對接、師與生的雙線互動以及理論實踐的雙線貫穿,建構“雙線滲透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此以山東理工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實施為例,闡述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專業課的教學策略[5]。
環境因素對人們的行為、思想、情感和言行舉止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環境氛圍更是發揮著重要的隱性教育功能,良好的環境氛圍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繼而激發學生參與思想政治學習的熱情[6]。在學科教學的組織實施中,學習環境的營造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為此關注課堂教學中良好教學環境的營造,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7]。
例如《藥物化學》授課過程中,針對理工科學生邏輯思維比較強的特點,教師會在教學中刻意營造一種“思辨求真”的氛圍,以辯論賽、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就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們根據團隊任務的需要,以多種方式收集整理資料、表達觀點,這種參與式學習不僅調動了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對相關領域的前沿進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格局。
教學氛圍的優化升級必須依托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為課程思政注入活力。比如依托“互聯網+”資源平臺,以混合式教學體系為載體,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如問題引導的對話式教學、PBL教學、翻轉課堂、學習共同體、對分課堂、五星教學等)相互融合銜接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教師提煉思政觀點,為學生設置自主思政的主題和任務,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觀點,合作探究思政元素。將傳統的課堂思政轉變為“課上導思—課下自思—師生共思”的模式,增強線上線下結合的師生互動,從課堂主陣地和“第二課堂”兩個維度拓展課程思政的廣度與深度。
結合專業培養方案,聚焦專業思政培養目標,從偉人巨匠(“人”)、經典事件(“事”)、代表研究成果(“物”)、新聞熱點(“新”)四個維度來進行思政素材挖掘,整合“學教并重”的多元化思政教學資源。同時將學生團隊參加學科競賽的過程及結果作為課程思政的經典案例進行推廣,以學科競賽助力課程思政。首先,參賽過程是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是多領域知識融合應用的過程,是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進行檢驗的過程。通過學科競賽,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應用實踐的能力,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學科競賽是系統性工程,競賽過程中,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學習,不僅其個人意志品質與素質能力會得到歷練,而且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會得到很好的提升。再次,與其他高校的參賽隊伍進行交流切磋,現場觀摩、專家點評,均能夠幫助學生開闊專業視野,激發學習動力,激勵引導學生養成勤學善思、銳意創新的品質,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取向。
問題是人們一切思維和認識發展的“起點”。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巧設線索問題,來引導學生不斷思考,提高自身對價值觀、人生觀的思考與認同,從而有效地增強他們的思想深度和理論水平[8]。
1.以問題串聯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當有意識地提煉出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核心問題,并以問題為主線,將學科內容中隱而未現的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重難點內容加以串聯,確保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熏陶。借助問題式教學,教師不但可以精準掌握學生的學情,還可以在深入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更好地將知識內容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實現“精準滴灌”的思政效果。
例如《有機化學》中學習手性化合物時,從“人”的角度挖掘費舍爾投影式的提出者德國化學家埃米爾·費舍爾的事跡。費舍爾22歲完成論文《有色物質的熒光和苔黑素》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2歲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只能獲得學士學位,那費舍爾緣何可以在22歲獲得博士學位呢[9]?以此問題揭秘費舍爾在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及藥物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激發學生探索鉆研的創新精神及服務社會的責任感。費舍爾在葡萄糖及嘌呤衍生物方面的研究獲得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的導師化學家拜耳在1905年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不正是韓愈《師說》中所說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嗎?以此引出“學生是坐著的老師,老師是站著的學生”,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中沒有絕對的權威,鼓勵學生勇敢地在課堂上質疑老師,分享自己的觀點。從“事”的角度挖掘思政素材,以手性藥物沙利度胺如何引起史上最大藥害事件為問題導向,引導學生以史為鑒,認識到作為藥學研究及從業者,自己的每一項操作,每一個判斷都關乎著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是一代人的幸福,要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極度謹慎,對人民的生命極度負責。
2.就關鍵問題組織教學,深化學生理解感知
問題是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原動力,特別是當學生發現自身經驗和認知不足以達到解決問題的預期程度時,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對問題進行持續探索,從而深化其對問題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從關注問題的角度出發,加深學生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和感知。
例如在學習《抗腫瘤藥物》這部分內容時,線上組織學生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展開討論,從藥物化學的角度解析神藥格列寧(即靶向抗腫瘤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結合前面章節所學的非靶向抗腫瘤藥物,學生可以對靶向藥物的高療效和低副作用有更深入的認識。引導學生撰寫心得,從醫藥倫理和社會法制方面進行思考,培養其辯證思維。結合影片熱映后李克強總理對電影的批示,以及2021國家醫保目錄藥品視頻“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向學生展示國家為癌癥患者所做的巨大努力!學生們紛紛表示要保障14億人民的健康是一項巨大而又艱難的工程,而我們的國家卻毅然決然地堅持惠民政策,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同時同學們也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表示要夯實專業知識,加快我國本土原創抗腫瘤藥物的研發,降低抗腫瘤藥物的價格,讓患者都能買得起藥,具體學生評論見圖2。

圖2 線上討論區學生部分留言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成熟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觀念意識可塑性較強,因此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我們應當通過有意識的正向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1.學科教學導向,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意識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隨著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各種社會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培育和文化價值觀的形成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進而引導青年學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高校課程思政的時代任務。作為專業課教師,應當發揮好學科教學的導向作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豐富的思政素材不斷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將傳統文化、家國歷史等與學科內容進行有效融合,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深化與升華。
例如在《藥物化學》緒論部分的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借助微視頻載體引導學生回顧中藥從輝煌到衰退,再到復興的發展過程,借助這種集視聽于一體的方式,把中醫藥文化的內涵以更加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影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自信。
2.以教學評價內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高效的教學評價活動不僅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更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和評定,運用得當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評價機制不完善、反饋不及時的問題,采用“只放不收”“效果隨緣”的粗略性評價反饋模式,缺乏圍繞課程思政進行專門的互動性評價反饋。課程思政評價反饋機制的系統建構,需要將評價主體由教師為主向教師、學生雙主體轉變,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小組互評都納入評價體系中,提升師生互動反饋的流暢性、雙向性、精準性。
在課程思政評價過程中,可以采用集體教學評價、個體教學反思、師生線上線下互評、學生反思報告自評、思想匯、調查訪談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建構認知評價與情感評價、結果評價與成長評價、單向評價與互動評價、激勵評價與反思評價、節點評價與動態評價相融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將客觀量化評價與主觀效度檢驗結合起來,充分及時反映學生成長成才情況,反映課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以科學評價提升課程思政效果。
1.開展多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底蘊
在真實性、情境性強的專業課教學中,厚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之余,運用好第二課堂,積極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完善自身認知體系、提升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并從參與實踐活動中獲得強烈的體驗、生成更加濃厚的思想政治意識[10-11]。
例如組織開展“建黨百年”主題展示活動,通過與實習企業聯誼,讓學生深入工廠各個崗位,來到老工人、老共產黨員中間,讓學生去聆聽、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國家醫療、化工等行業的發展歷程,啟發學生專業課程中的價值觀。提供與老一輩產業工人親切互動的機會,通過老一輩產業工人的經歷,幫助學生從中升華出職業價值觀;對相關行業在改革中取得的成績產生自豪感;對產業實踐中失敗的教訓、警示性的問題,多維度分析原因,對學生心理和情感進行疏導和培養,讓學生產生使命感與責任感;讓學生在崗位實踐和參觀走訪的過程中形成對國家工業產業發展更加深化、具體的認識,進而達成深化學生家國情懷和思想政治底蘊的目的。
2.利用綜合性專業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
學生在綜合性專業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對思想政治內涵的探究會更加深入,為此教師們可以將目光轉移到各類創新創業及學科競賽項目中。引導學生自主發掘在實踐競賽中具有價值的思政資源,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從實踐中了解和感知思政元素,并建構起更加濃厚的思想政治意識,進而生成更加深厚的價值觀內涵,形成更加穩固的思想觀念。
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制藥工程專業學生先后參加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賽事,通過備賽、參賽和賽后復盤,學生們真正感受到了團隊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國內其他高校學子的風采,同時強化了自信心和榮譽感,樹立了科學攻堅,不畏艱難的精神,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產生了深刻且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需要從教學模式層面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改革,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給課程思政帶來了改革優化的契機和方向。通過師生雙向互動反饋的方式,精準對接學生課程思政的意識與水平,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相長式的良性運轉。通過老師的示范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自主自發地思政,并力爭能夠與老師的思政教學相互呼應,互為補充。利用教師與學生的高黏性互動來持續地收集并研究學生整體和個體的思政水平,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更為全面的深度研究提供及時而詳實的參考依據,從而保證教師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因材施教,實現課程思政的精準滴灌。
總之,在全球化的大勢下,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實現中國夢的使命擔當者,理應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樹立好堅定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高校一線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立德樹人功能,通過推進線上線下雙線對接和教師與學生的雙線互動的“雙線滲透式”課程思政建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并付諸實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