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玲 戴文琛 李嘉佩
根據2021 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要求,職業教育要優化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大數據、智能化已然成為會計工作的主旋律,特別是金稅四期的上線,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規范的業務操作可能將企業陷入稅務風險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要立足于社會的變革,順應時代的變化,結合時代需求增強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懂業務、會操作、有遠見的高素質會計人才。“會計工廠”實踐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學生與崗位的零距離,提升學生會計業務操作能力和行業適應性,縮短學生轉變為職場人的時間,讓學生提前了解各行各業會計業務差異和操作注意事項,是學校、學生和企業互惠互利的一種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
會計工廠實訓體系的建設需要會計操作平臺的支撐,利用信息化技術和共享中心,構建會計專業實訓共享資源,搭建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實訓平臺,實現會計工作的網絡化。
高職院校可以整合現有的實訓資源,并加強校企合作,從企業引進新的實訓資源,囊括各行各業,形成會計業務、成本核算、納稅申報、納稅籌劃、財務管理等一整套會計工作,讓學生熟知會計工作所包含的內容并弄懂每筆經濟業務所牽涉到的事項,為學生能快速走向工作崗位以及在工作上有較大發展空間打好基礎。
會計工廠實訓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校企合作,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等方式來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保證會計工廠有效運行。
會計工廠建立前期,高職院校提供場地、設施等硬件,企業提供業務資料、操作流程等專業資料。會計工廠建好后,為保障會計工廠有序高效運行,高職院校需要制定教學計劃、實訓目的,規范學生的實訓流程,企業需定時派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實現校內教師和企業教師雙重指導,保障學生的實訓效果。
會計工廠實訓體系帶來教學模式的變革,傳統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大部分重理論輕實踐,在招聘會計教師時基本關注的是教師的專業和學歷,教師的實踐經驗一般不作為考慮的因素。會計工廠實訓體系教學模式,要求理論和實踐結合,教師的實踐水平對學生的實訓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構建會計工廠實訓體系,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刻不容緩。
首先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并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增強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其次在招聘教師上,引進有實踐經驗的會計人才服務教學;另外,可以邀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來高職院校給老師進行集中培訓,講解企業對于實際業務的操作。
構建會計工廠實訓體系,首先應明確高職會計專業培養人才的定位,根據當前社會發展趨勢和新的技術以及國家的政策,與企業人員共同探討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并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要從宏觀角度來看待課程的設計,重點突出會計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時代發展方向相接軌。
通過推廣產教融合,讓企業直接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可以聯合企業一起頒發實踐證書,會計專業的學生在通過會計工廠的考核之后,合作企業和院校可以共同給學生頒發實踐考核證書,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2021 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職業教育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支撐。會計工廠實訓教學體系在定位上要順應國家發展的要求,體現社會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融合新技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存在最主要的問題是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差,學生畢業后對崗位認識不足。會計工廠實訓體系建設的目的就是強化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認識:會計工作有規范性,但也有靈活性與多樣性,會計崗位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要想在會計領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必須正確認識到會計工作對企業的作用不僅僅是做賬,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發展規劃。
會計工廠實訓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校企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尋找更多更優的企業進駐到學校,根據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制定、實訓體系建設、專業教材編寫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提高校企合作的質量和效率,全面實現人才培養職能。
利用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培訓進學校,教師帶領學生進企業。增加學生與企業會計人員溝通交流的機會,了解崗位應具備的技能,深化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拓寬學生視野,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打下基礎。
會計工廠要長期、穩定、有效地運行,離不開規范的管理制度,需要合作企業、學校、教師、學生遵循相關的規章制度,明確各方在會計工廠運行中所負責的任務。
對于合作企業,需要定期指派會計技術人員來學校進行指導與交流;對于學校,需要積極主動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以及保障會計工廠硬件設備的正常使用;對于教師,需要更新會計知識與規范學生的日常操作;對于學生,需要提升自身的會計技能與職業素養。
會計工廠實訓體系的建設應將虛擬仿真與真實業務相結合。第一階段,學生的任務是通過虛擬仿真平臺進行標準化操作。教師對學生的虛擬仿真訓練進行動態考核,學生熟練并準確進行仿真操作可申請教師對其考核,通過教師的考核后即可進入第二階段:真實業務。
在真實業務階段,主要是對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的真實經濟業務進行處理。在這一階段,學生所面對的企業類型多種多樣,并且不同企業對相同經濟業務的處理有一定的差異,需要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并正確解決問題,規范企業的經濟業務,幫助企業健康長遠的發展。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考核學生的職業判斷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將虛擬仿真與真實業務相結合,兩個階段的考核各具側重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職業能力都得到了質的飛躍。
通過會計工廠實訓,學生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加強實踐鍛煉,由于學生能夠接觸到各行各業的實務,網絡化的實訓平臺能實現學生無時間和地域限制對各行各業的業務進行熟練操作,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由于會計工廠的搭建,能夠給學生提供“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場所,學生邊學邊做,沉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正確認識會計工作,體會同一筆業務在不同行業中的差異處理,學生知識得到靈活運用。而技能競賽側重于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計工廠實訓與技能競賽相得益彰,學生在財經類行業賽、省級技能競賽和國家技能競賽中成績突出,大放異彩。
會計工廠實訓不僅需要教師有最新的理論做支撐,還需要教師有處理業務的能力。而單一的會計知識不足以解決所有會計業務,稅法、經濟法、財務管理、成本核算等專業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業務還需要稅收籌劃、金融、、審計、風險管控、財務分析等專業知識。這就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教師的能力水平有了較大地提升。
教師業務水平的精進增強了教師的自信,能熟練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會計工廠實訓教學質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會計工廠實訓能實現邊學邊練,解決學生學完以后仍對學習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課堂氛圍活躍,課堂效果凸顯。
會計工廠實訓模式,學生對各行各業的會計相關業務操作熟練,畢業后不管面對什么樣的企業,都能夠快速上崗,緩解學生面對崗位要求的不自信。同時,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得到了諸多用人單位的認同。
通過走訪調查學生就業單位,對于會計工廠實訓體系培育出來的學生,學生各方面能力突出,得到用人單位的贊揚,特別是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等需要大量會計專業人才的單位希望長期與院校保持長期合作,向他們輸送更多的會計人才。往屆學生所在就業單位需要招聘會計人才時,優先向院校應屆畢業生拋出橄欖枝,且待遇從優。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院校自信。
隨著國務院對高職擴招的要求,鼓勵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社會考生提高學歷、增強技能,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越來越緊迫的需求,高職院校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更好地切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對復雜的生源結構,高職會計專業也應深化改革,變更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辦好“會計工廠”實訓教學體系,切實培養社會所需人才,讓學生“進得來、出得去”,推動高質量就業,強化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