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濤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改革開放之初發軔于江蘇大地的“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歷盡千難萬險”的“四千四萬”精神,對推進江蘇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中國鄉鎮企業家的群體創業精神和集體記憶的“四千四萬”精神,不僅仍被廣泛傳播和發揚,而且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完整準確地把握江蘇“四千四萬”精神的精神內涵與價值,大力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內在要求。
江蘇“四千四萬”精神的形成,與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密不可分,是鄉鎮企業在漫長艱辛的創業歷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
鄉鎮企業是新中國特有的一種企業形態,其前身叫社隊企業,即公社和農業生產大隊所創辦的集體企業。1956年被稱為中國鄉鎮企業起步的元年。這一年2月8日,無錫縣祈席村成立了江南第一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并正式成立春雷造船廠,祈席村的村名也隨著改成春雷村。當時,國家在農村集體能否搞工商業的問題上政策尚不明確,處在計劃經濟以糧為綱的形勢下,農業合作社該不該辦企業,很有爭議。但是當時的無錫縣采取多種措施支持鄉鎮工業發展。這年春天,時任農業部部長的廖魯言到無錫農村來視察工作,春雷村黨支部同志就向廖部長反映了合作社辦廠的情況,獲得了廖魯言的支持。有了高層的肯定表態,大家的創業熱情被激發,春雷造船廠從開始的20多人很快發展到200多人,村里也相繼辦起了燈泡廠、紙盒廠、糧食加工廠、農機廠、縫紉廠等。同年末,無錫縣農業社兼營的工廠發展到181家,這些工場有一定的設備、場所和技術力量,有初步的經濟核算制度,實際上已是農業社經營的小型工業、加工業企業。在1961年至1965年進行的國民經濟大調整中,這些社隊企業停辦,直到文革后期,才得以恢復。
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前的社隊企業,由于受特定經濟社會體制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還比較禁錮,政治上姓“資”姓“社”的敏感性,使民營企業不敢以真實面目示人,力量也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后,黨的發展經濟政策對蘇南社隊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如無錫縣堰橋鄉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進到社隊企業中,健全了社隊企業的經營機制,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一些經營管理難題,調動了社隊企業干部職工的積極性,推動了企業發展。
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倡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社隊企業)。無錫縣委從實際出發,提出“六個輪子一起轉”,鄉辦、村辦、生產隊辦、聯戶辦、條線辦、戶辦企業全面開花,并全面推行堰橋鄉“一包三改”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對“私營經濟”保護、發展的方針,使民營企業的先行者們大受鼓舞。廣大干部群眾憑著一股志氣,迎難而上,自強求富。面對原材料與市場“兩頭在外”、人才短缺的窘況,他們不辭勞苦,長期奔波,演繹著“四千四萬”的動人故事。為了開拓市場,有人一年300多天漂泊在外,買不到座位票,就站在火車里,困了就把衣服一裹,睡在別人座位底下。為了引進人才,有人連續幾天堅守在別人的辦公室、甚至家門口,說盡了好話。為了拓展業務,有人發揮自己會做木匠的優勢,不分晝夜地連續干,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免費給人做家具,以自己的純樸真誠感動客戶。為了創辦企業,有人頂著投機倒把分子的帽子,悄悄地經營企業。面對電力緊張、經常停電,有人24小時吃住在廠里,有電抓緊干,沒電就睡覺,只為了節約時間、早出新品……,類似這種感人故事有很多很多。人們將這些真實的故事,用最質樸的語言,概括為“四千四萬”精神。
除無錫外,改革開放初期,“四千四萬”精神在江蘇多地生根發芽。從總體上看,“四千四萬”精神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形成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定型于90年代。是當初創業者在資金、技術、人才匱乏的條件下,為了求生存、謀發展而不畏艱難、走南闖北的真切反映。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同時,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升級、從消費側向供給側轉變。就江蘇而言,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萬億元。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全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4.7∶45.0∶50.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地區產總值比重達42.7%;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地區產總值比重達31.0%;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8326.7億元,占GDP比重達67.9%。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需要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發展實踐中堅定信心,從形勢判斷中明晰方向,從使命任務中增強自覺,以新的發展理念、新的思維方法、新的精神意識去面對,需要賦予“四千四萬”新的內涵,以便實踐與日俱新,精神與時俱進。要引導企業家大力弘揚適應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主動經受創新的“千錘萬煉”,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1原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J].。
“四千四萬”精神伴隨鄉鎮企業發展而生,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新時代,中共江蘇省委準確、深入、透徹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新的“四千四萬”精神,既繼承了原“四千四萬”精神的合理內核,又增加了新的含義。
創辦社隊企業,是前所未有的一大創造。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經濟領域,面臨缺技術、缺人才、缺資金的重重困難,避開體制約束辦企業。無錫等地廣大干部群眾以超人的膽氣和智慧,迎難而上,夾縫求生,為社隊企業尋找發展機會,推動社隊企業創新發展。在發展思路上,立足自身資源和條件,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為解決社隊企業早期資金來源,采取以農業積累、股份合作、以勞抵資、農民集資等形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利用農村工業化發展積累,實行“以工補農、以工興鎮、以工促商”,探索出以農村自身力量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路子,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在政治把握上,以民為本,因勢利導。為了民眾利益,面對“重工輕農、以工擠農”的非議和壓力,建設性地提出“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服務國有企業、服務城市生活”等口號,避免與計劃經濟體制和政治環境直接碰撞,靈活地進行生產和經營。在資源配置上,勇于探索,積極作為。面對市場需求和體制約束,開創以市場為導向的新機制,嘗試以勞務輸出換產品、農副產品換原料的新做法,創設企業供銷人員、物資經理部等新的經營模式。在經營策略上,統籌謀劃,以變應變。探索利用外部資源,創新企業經營,解決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的困難。在企業治理上,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大膽實施產權制度改革,解決“企業產權關系不清”“政府負債、企業負虧、經營者負贏”等問題。
可以看出,“四千四萬”精神反映的是鄉鎮企業創業者、開拓者敢為人先、拼搏進取的時代風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表述如何變化,“四千四萬”精神所蘊含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實踐的求實精神;勇于開拓、大膽創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知難而進、圖強求變、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民生為本、建功立業、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的本質內核都是一致的。
精神是干事創業的強大引擎。在“四千四萬”精神的指引下,江蘇鄉鎮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時代特征和江蘇特色、符合發展要求的改革發展之路。在這一過程中,無錫成為鄉鎮企業的發祥地和“四千四萬”精神的發源地,無錫縣也被譽為“華夏第一縣”。江陰華西村榮獲“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形成了聞名遐邇的“蘇南模式”。
一是“四千四萬”精神使鄉鎮企業突破計劃經濟的藩籬,跨越了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鄉鎮企業發展之初,創業者們發揚“四千四萬”精神,頂著各方面壓力,大膽探索,沒資金就自己想辦法湊,沒工具就自己帶,沒材料就到處“找米下鍋”,沒技術人才就想辦法從別處“請”2因改革開放后知青大回城,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不少企業職工按國家規定讓子女頂替工作,自己則提前退休,蘇南鄉鎮企業花重金聘請這些工人來廠做技術指導。,沒產品、沒渠道就向體制內銷售渠道去擠,千方百計地發展自己。
二是“四千四萬”精神使鄉鎮企業對僵化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完成了自我升級。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創業者們發揚“四千四萬”精神,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對鄉鎮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一包三改”3“一包三改”,即實行廠長經理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干部任免制為選聘制,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較好地解決了經營者的責、權、利問題,調動了廣大干部、工人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在“一包三改”的推動下,1984年,江蘇有158個鄉鎮的工業產值超過億元,全省鄉村集體工業產值達226.24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3%,在全省工業經濟中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是“四千四萬”精神使鄉鎮企業創業者不畏艱險,超越個人發財觀念,創造和實現更大的經濟社會價值。無錫縣干部群眾頂著壓力,冒著風險創辦鄉鎮企業,不是為了個人發財,而是為廣大農民尋找一個新的發展路徑,為的是農民致富、農村發展、農業發展。奔著這個理念,無錫縣干部群眾堅定不移地發展鄉鎮工業,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為鄉鎮企業發展打開了生存空間。使鄉鎮工業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形成了全國最早的具有七個工業行業的鄉鎮企業群體,率先成為在計劃經濟體制夾縫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市場經濟,對無錫乃至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領域的改革與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是江蘇省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審時度勢,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著眼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而提出的,是對新時代江蘇企業家們的新要求新期待。
一是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江蘇經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就是江蘇要在世界和全國大格局中審時度勢,主動作為,抓住機遇,做好發展謀劃,使江蘇的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二是主動經受創新的“千錘百煉”。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是經濟社會發展第一驅動力,是“十四五”及以后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沒有創新,就沒有經濟社會發展的自主權,就無法立于不敗之地。新時代要在新一輪競爭中取得優勢,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就要增強創新意識,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核心競爭力。
三是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當前,在高質量發展這個時代主題下,全國各地百舸爭流、各展所長。但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稟賦條件和發展特點,在這場新的征程中承載著不同的使命。為全國發展探路,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是新時代江蘇必須擔負起的重大使命。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就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瞄準發展的最前沿,而且要通過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形成江蘇獨特的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進而在各個方面展現獨特風采。
四是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要依靠人民創造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大業,一方面要使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讓各類優秀人才在江蘇大地上施展才華、迸發活力。另一方面需要廣大企業家、創業者勇挑重擔,奮勇爭先,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使江蘇各類企業遍地生根,蓬勃發展。
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內容上前后呼應,結構上層層遞進,它要求身處“千變萬化”時代浪潮中的企業,要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努力經受住市場的“千錘百煉”,實現各具特色的“千姿萬態”和“千軍萬馬”的快速發展局面。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雖然與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四千四萬”精神表述方式、具體內涵上有所不同,但在深層次上都蘊含著解放思想、抓住機遇、開拓創新、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特質。在過去,“四千四萬”精神是我們改革開放之初走出困境、渡過難關、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動力之本。在今天,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是江蘇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內源精神動力,必將推動江蘇經濟發展再創新輝煌。
弘揚新時代江蘇“四千四萬”精神,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加強統籌謀劃,做好頂層設計。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努力,充分發揮理想信念的導向、激勵作用,優化企業人才培養路徑,弘揚企業家精神,積極搭建平臺,營造良好的社會營商環境,協調推進各方面工作。
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關鍵在黨的領導。目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我們黨要在新時代領導企業適應和經受住當前的“千變萬化”和市場的“千錘百煉”,展現出“千姿萬態”和匯聚成“千軍萬馬”的磅礴局面,沒有理想信念的支撐是不行的,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也是不行的。
一是補足精神之“鈣”,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當前尤其要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按照“學深悟透、篤信篤行”的原則,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實際行動。
二是強化黨性鍛煉,以實際行動練就理想信念的“金剛不壞之身”。要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做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做到“兩個維護”。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甘于吃苦,樂于奉獻。要做大公無私的人民公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要樹立一流的工作標準,面對責任,勇于擔當;面對困難,勇于攻堅;面對工作,勇于創新。
三是要追本溯源,將辦企業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支持農業、建設農村、致富農民,而不是謀一己之利。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就要追本溯源,不忘創辦鄉鎮企業的初心,勇于擔當貢獻社會、回報社會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要學習“四千四萬”精神,感悟中國鄉鎮企業的初心夙愿,提升創辦企業的境界格局,把當初求生存、求發展,改變貧窮落后命運的初始想法,上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新高度,找準歷史方位,踐行初心使命。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隨著江蘇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影響江蘇經濟發展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面對新征程、新使命,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政府和企業要當好自己的“設計師”,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統籌謀劃,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要樹立統籌觀,做好“規劃圖”,嚴格落實責任制。要營造公平高效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改進市場監管方式,完善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加強政策機制設計。該放的放徹底,該管的管到位,該服務的服務到家。要積極推動企業對外合作,加快推動企業對外合作交流和產業鏈配套,幫助企業拓展重點市場。要進一步優化創業政策,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創業者和企業享受到改革、發展和政策的紅利。要做好戰略謀劃。要立足未來,圍繞遠景目標,兼顧短期利益,設立階段目標及各階段目標實現的經營策略。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積極走出國門,努力打造國內國際一流的企業。要注重企業的品牌建設,以優質名牌產品提升在國際國內市場的更大話語權。要緊緊抓住當前的有利機遇,積極構建包括制度、組織、技術、管理、戰略等在內的創新體系,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積極轉變增長方式,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離不開對人才的依托。人才是企業的發展命脈,是企業的中流砥柱。實施人才戰略,盤活現有人才,吸引、激勵人才,使企業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合理、作風扎實的人才隊伍,是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的重要舉措。要優化企業人才的培育路徑,通過價值引領,不斷培育新生代、創二代優秀企業人才。要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始終把隊伍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挖掘、激發企業人才潛力,做好企業人才職業生涯規劃,切實把企業人才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緊密相連。要調動企業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大力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
一個優秀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優秀的企業家。企業家的價值取向、知識體系和素質能力如何,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狀況。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需要廣大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積極投身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廣大企業家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厚培企業家精神。要樹立務實觀,爭做奮斗者和實干家。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弘揚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就是要敢于克服困難,做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者和實干家。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行事風格,腳踏實地,迎難而上,以實干推動高質量發展。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境界,沖破思想觀念上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要勇于應對挑戰,做堅忍不拔的奮斗者,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敢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以攻堅克難的銳氣、百折不撓的勇氣、舍我其誰的底氣,在風云激蕩的市場環境中勇拓新局、制勝未來。三是要致力踐行創新觀,爭做敢為人先的領跑者。要保持敢為人先的銳氣,增強勇爭一流的勁頭,敢于跟強的比、與快的賽、向高的攀,瞄準全省、全國先進,爭創一流。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準“出發點”,瞄準“突破點”,找準“發力點”,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大膽實踐,把握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