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薈
(南京審計大學 沁園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為了發展海洋經濟,2003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的高度重視,使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2019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為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因此加大對海洋的開發,是中國新時期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開發海洋經濟的過程中,解決發展路徑、海洋意識、指標和標準以及沿海地區資源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保障。為此,國內外學者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秦曼從產業生態發展脈絡的梳理出發,結合海洋產業生態特性,界定海洋產業生態化內涵;構建包含海洋產業生態化的指標體系框架①。陳航等認為,海洋產業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準則層包括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海洋資源消耗水平、海洋環境治理水平和海洋科技支撐水平4個方面②?!钡仪蟮葮嫿撕Q蠼洕l展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基于熵值糾正G2賦權計算了中國沿海11省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通過貝葉斯統計法研究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③;構建環渤海城市海洋經濟發展時空協調度評價體系和發展時空協調度④;應用DPSIR框架、借鑒陸域經濟理論分別構建海域承載力和海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投影尋蹤模型和TOPSIS多目標決策分析法進行量化⑤。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構建江蘇沿海三市海洋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并進行研究,同時通過研究探討大學生海洋意識的培養途徑,推進海洋人才的培育。
深入挖掘《中國海洋年鑒》《連云港年鑒》《南通年鑒》《鹽城年鑒》等經濟數據,本文江蘇連云港、南通、鹽城為例構建海洋經濟發展指標體系。
海洋開發在產生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需要將新的發展理念貫穿在海洋經濟發展全過程中,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資源、環境、開放、創新等因素?;趪鴥韧夂Q蟀l展評價指標體系與模型構建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分別探討涉海區域社會發展狀況、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海洋科技創新狀況等問題,多角度、多方面地選取相應的指標構建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1.指標標準化處理與權重計算。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式中:xij為指標值;yij為標準值;xmin為指標最小值;xmax為指標最大值;i=1,2,…n,j=1,2,…m。
繼續使用熵權法進行數學處理:

式中:hij為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值;wj為指標權重且0≤wj≤1;n為樣本個數,m為評價指標個數,i=1,2,…n,j=1,2,…m。
2.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數。綜合指數模型可以將分散的信息通過模型集成,形成關于對象綜合特征的信息,再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和確定指標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能夠反映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層次性,計算公式為:

其中,Ic為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m表示評價指標的數量,Ii為評價指標i的標準化值,wi為評價指標i的權重。綜合指數是0—1的連續數值,數值越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狀況越好,反之,則越差。
通過計算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的熵權權重(表2),發現影響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前三個主要因素是水產品總量、漁業總產值以及港口貨物吞吐量。影響鹽城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前三個主要因素是城市人口比重、水產品總量、水路貨運量。影響南通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前三個主要因素是水產品總量、水路貨運量、城市人口比重。

表2 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的熵權權重與排序
分析發現連云港市需要提高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培養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數、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增強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將政策重點放在涉海地區社會發展、海洋產業經濟發展及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上,同時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使連云港形成的相對優勢,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鹽城市需要積極吸引更多科研人才、增加外貿進出口總額與港口貨物吞吐量以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南通市需要提升污水處理力、提高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與港口貨物吞吐量以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三市應落實相應涉海地區社會發展、海洋產業經濟發展以及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的政策,并不斷注重科技創新,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形成自身增長優勢。
通過計算2015年至2018年江蘇省沿海三個地級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評價指數(表3),發現連云港2016年同比上升56.43%;2017年同比上升105.49%;2018年同比上升8.77%。鹽城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2016年同比上升237.80%;2017年同比上升111.64%;2018年同比上升42.27%。南通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2016年同比上升125.11%;2017年同比上升102.73%;2018年同比上升50.34%。

表3 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評價指數提升幅度 (單位:%)
三市2015年綜合指數較小的主要原因是在數據無量綱化處理時,2015年的指標數據值大部分都小于其他年份該指標的值,因此造成了很多指標標準化為0。因此,可以不將2015年的計算指數作為實際結果進行參考,不會對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趨勢產生影響??傮w來看三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相差不大,總體趨勢成正增長逐年提高(圖1)。其中鹽城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幅度最大,連云港高質量發展提高幅度稍緩。

圖1 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狀況
目前,國內外海洋經濟研究的重點多以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為主,過于單方面地看重經濟效益,從而使得海洋環境遭到破壞、海洋資源利用不充分。本文在整理歸納國內外已有的評價指標及評價體系模型框架的基礎上,測算了南通、鹽城、連云港2015年至2018年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連云港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從2016年的0.3479上升至2018年的0.7776,其中2017年上升幅度最為明顯,達到了105.49%。鹽城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從2016年的0.3101上升至2018年的0.9337,其中2016年與2017年上升幅度最為明顯,達到了237.80%與111.64%。南通市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從2016年的0.2967上升至2018年的0.9043,其中2016年與2017年上升幅度最為明顯,達到了125.11%與102.73%。
第二,在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方面,連云港市需要繼續發揮水產品總量、漁業總產值以及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優勢,同時不斷提高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培養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數、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鹽城需要繼續發揮水產品總量優勢,積極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增加外貿進出口總額與港口貨物吞吐量。南通需要提升水路貨運量優勢,增強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與港口貨物吞吐量以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
第三,三市海洋經濟發展現狀、關鍵影響因素及相對優勢各不相同,可以根據驅動因素制定出具有優勢的發展戰略,并不斷縮小短板,努力提高弱勢指標數值。在補弱的同時使自己的優勢更加凸顯,形成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新增長極。本文準確衡量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為后續評價分析其他區域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驅動力、及時調整發展策略、提出對策與建議、緩和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提供科學依據。為江蘇制定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海洋經濟主管部門科學決策與實施提供科學指導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揭示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時空演化機理與驅動因素,深入探討調控方法與提升路徑。
海洋經濟發展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海洋領域,對大學生的海洋意識的培養有所不足。海洋意義是推動海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海洋意義的指引下,大學生對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可以做出多重貢獻,成為發展海洋經濟的人才。海洋意識主要包括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環境意識、海洋資源意識、海洋文化意識、海洋法制意識、海洋權益意識、海洋主權意識等內容⑥。高等院校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在對大學生海洋意識培育中具有重大的社會責任和義務⑦,但是目前我國的大學生海洋意識較薄弱、培養不均衡、高校對大學生海洋意識的教育也不夠重視。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的路徑可以從下列方面入手:
一是將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強國建設相結合,今后應該強化大學生海洋意識的培育。重點是將海洋發展的相關實證案例分析與海洋意識宣傳相結合、借鑒發達國家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的經驗、加大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的經費投入;完善相關法規、強化宣傳普及;豐富大學生海洋文化與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海洋輿論導向等。
二是將海洋成果宣傳管理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結合⑨,提高海洋專業教師教學質量、科教融合的海洋教育模式,加強海洋社團組織建設,普及海洋政策法規等⑩。本文以江蘇省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為研究對象,建立海洋經濟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和關鍵影響因素,將海洋經濟發展相關實證案例分析與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相結合,是探索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的新模式。
注釋:
①秦曼.海洋產業生態化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17(02):85-89+102.
②陳航,王海鷹,張春雨.我國海洋產業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測算[J].統計與決策,2015(10):48-51.
③狄乾斌.新時代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與路徑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摘要集[C].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2019:1.
④狄乾斌,於哲,徐禮祥.高質量增長背景下海洋經濟發展的時空協調模式研究——基于環渤海地區地級市的實證[J].地理科學,2019,39(10):1621-1630.
⑤狄乾斌,呂東暉.我國海域承載力與海洋經濟效益測度及其響應關系探討[J].生態經濟,2019,35(12):126-133+169.
⑥覃冠文.海洋強國視域下廣西高校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培養模式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22):10-11.
⑦王永芝,安杰晶.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路徑探索[J].西部學刊,2020(02):102-104.
⑧孟顯麗,劉文菁,解登峰,張莉紅.芻議海洋強國背景下的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J].經濟師,2019(06):217-218.
⑨姜昳芃.遼寧省高校學生海洋文化意識培養與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24):173-174.
⑩黃艷.建設海洋強國背景下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路徑探究[J].文存閱刊,2018(04):18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