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玲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要繁榮假日經濟和夜間經濟,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建設一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2020年3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要建設30個以上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指引下,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培育推出一批常態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夜間消費項目和產品。在穩經濟、保增長背景下,加快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將有效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進一步拉動文旅消費,助推江蘇夜經濟的繁榮發展。
夜間經濟的發展發展狀況是一個城市經濟開放程度和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機遇,當前各地政府紛紛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機,通過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打造,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紛紛點亮“夜間模式”。如北京出臺“夜京城13條”,將發展夜經濟推上新高度,2019年春節夜間游客數占總游客數的三分之一。但是,目前我國的文旅經濟發展的狀況,遠遠無法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夜間文旅消費需求,多數地區的夜間文旅經濟尚處于發展的探索階段。受到安全問題、交通條件、產品豐富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夜游產品供給在種類、品質、投資力度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政府尚未出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評定標準,很多地區的夜間文旅消費活動仍停留在一場演藝、一場燈光秀、一部紀錄片的初級階段,夜間文旅消費市場亟須增加產品供給,并找到合理的空間載體與正確的表達方式。
對于夜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在外部環境變化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從供需兩側出發,采取有效措施擴大投資提振消費,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市場,是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2020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投資一頭連著需求、一頭連著供給,擴大合理有效的投資,可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伴隨著全域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趨勢,文旅產業已經成為萬億級的投資高地。以文旅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一直是民間投資的重要方向,也是精準有效投資的主體。融合文化娛樂、夜間旅游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產品多樣、業態多元、消費者集聚,是各類資本創業創新的重點關注區域。
當前,我國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仍顯不足,增加新的消費動能是提振內需市場的關鍵。以黃金周為代表的假日旅游反映出大眾旅游時代旺盛的消費需求,帶火了假日經濟,同時也帶來了集中消費的弊端和供需矛盾。夜間經濟將日間消費延伸到夜晚,是假日經濟和日間經濟的重要補充,拓展了消費的時間和空間,釋放了消費潛力,增加了消費動能。以夜景、夜食、夜購、夜娛、夜宿為代表的夜間文旅消費,激發了城鎮活力,點亮了夜間經濟。整合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資源,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有助于促進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延長游客逗留時間,提升江蘇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費水平,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景區夜游模式的開發,是有效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積極促進文旅融合、廣泛拓展游客消費空間的核心手段之一。常見的景區夜游開發的方式包括燈光秀、演藝活動、傳統節慶、主題展覽、特色夜場體驗等。同時,以夜游項目為核心吸引力,能夠通過“過境旅客”向“過夜旅客”、“一日游”向“多日游”的轉化,帶動內部及周邊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業態的營收增長,形成區域夜間文旅經濟發展集群。通過合理開發江蘇現有景區的夜游體驗項目、夜間特色項目,引導形成夜間消費引力,并帶動周邊餐飲、住宿、購物、休閑等業態的全面發展,形成區域夜間文旅經濟發展集群,助推旅游目的地的全產業鏈消費升級。
蘇州市通過文商旅融合,推出姑蘇夜游特色產品。“掌燈夜游園”夜游產品挖掘夜間游園獨特的審美體驗,虎丘、拙政園、耦園、怡園等園林景區延長開放時間,利用燈光亮化、美化來塑造夜景意境,逐步增加昆曲演藝、全息劇院、文化雅集等夜游產品,與日間景區觀光相得益彰。
1.豐富周邊業態,開發夜間文旅消費消費引擎。江蘇作為“情與水的文化之鄉”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夜間經濟有著獨特的優勢。豐富周邊業態,就是要注重觀感融通,通過推出游客有購買欲的文創周邊產品、打造3D燈光秀視聽項目、組織街頭藝術表演等,用有江蘇特色的場景和產品吸引更多游客。通過打造沉浸式演藝場景、開發非遺互動參與項目、打卡網紅美食等,用有滋有味的體驗感留住游客,延伸文旅消費鏈條,拓展夜間消費新空間。
2.夜間文旅消費街區模式。以成熟休閑商街為空間載體,以江蘇區域特色文化與居民生活氛圍為核心吸引力,以同時滿足游客和本地居民夜間多元消費需求為導向,聚集各類消費業態,依托人流的聚集和消費的搬運形成文商旅一體化發展。以鎮江西津渡為例,已經被成功打造成特色美食街區,激活了鎮江夜間消費活力,促進人流和商流的集聚。
依托交通設施由“功能”向“產品”轉化的旅游化開發,整合江蘇全域空間文旅資源,合理聯動旅游景點,串聯夜間文化場所、旅游要素與消費業態,打造多元夜生活經濟發展“圈”。在這一開發模式中,利用燈光、科技與創意結合的夜景營造手段,對交通設施本體進行夜間亮化和景觀提升,形成夜間風景道的核心吸引力。同時,要在深入挖掘區域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主題活動、特色交通工具出行體驗的打造和基礎服務功能的完善,對沿線及周邊散狀分布的旅游資源及夜間經營業態進行體系化串聯整合,形成主題鮮明、體驗多元、服務貫通的全線一體化夜間文旅經濟開發結構。比如蘇州的“夜食行無界”夜游產品,通過開發山塘-虎丘往返水上夜游線路和平江河特色搖櫓船,提升原有環古城河、山塘河水上夜游產品和蘇州好行觀光巴士品質,增加美食茶點、昆曲鑒賞等休閑體驗項目。
以江蘇城市水系、綠道、公園等市政基礎設施為空間載體,通過燈光造景、文化藝術、沉浸式科技等元素的植入,形成夜間文旅觀光體驗長廊。在此基礎上,串聯沿線城市地標性景點、文化場所與商業集群,結合周邊文旅業態的多元布局,形成城市風光與多元消費場景融合的夜間經濟集群。
江蘇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建設,要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豐富業態、完善服務的基礎上,結合江蘇城鄉發展特色,突出文化內涵和服務品質,注重特色彰顯、創新體驗和公共服務。
在區域分布上,夜間文旅消費所需的燈光亮化、消費者和服務人員集聚等特征,要求夜間文旅集聚區的空間布局必須科學規劃、合理分布,注意減少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的影響,重點圍繞旅游景區、城市休閑功能區、有消費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等對市民生活沒有明顯影響的區域開發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目前,依托知名景區開展的夜游項目、依托歷史文化街區開展的夜游活動、依托水鄉古鎮等特色小鎮開展的夜游產品以及濱河、濱湖區域的夜間景觀帶,是江蘇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主要區域。在特色彰顯上,江蘇是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最多的省份,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江蘇蘇南、蘇中、蘇北文化的差異性以及多元化特點,給江蘇建設彰顯地方特色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創造了歷史條件和文化基礎。河南清明上河園夜游主推北宋文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主推盛唐文化,由長江、大運河、太湖、黃海等江河湖海孕育而成的水韻江蘇展現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傳承,反映的是水鄉的生活韻味和文化氣息。獨特的區位優勢給江蘇帶來的是南北交匯、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在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并結合江蘇的現代化建設基礎上,江蘇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展現的應該是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名城名鎮,縱觀古今、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是依托夜間旅游產品,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為滿足市民和游客夜間消費需求而集聚的綜合服務產業集群。在產品業態上,以夜游產品為主,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聚集觀夜景、逛夜市、嘗美食、賞演藝、聽戲曲、樂購物、品文化、享生活等各類文化和旅游消費業態,形成多元體驗。為避免產品業態的同質化,在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上,要更加注重深度挖掘歷史文化積淀,突出文化創意,以數字科技賦能文旅產業,打造江蘇夜間文旅消費的IP,提升消費者對文旅產品的創新體驗。以繁榮夜經濟為目標,江蘇在促進夜間文旅消費方面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依托現存的昆劇、錫劇、淮劇、揚劇等20個地方戲曲,通過建設一批小劇場,為游客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戲”的文化旅游體驗。南京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秦淮區推出“夜享秦淮”“秦淮有戲”,在秦淮河畔將小劇場與新零售、實體書店、餐飲店相結合,以演藝帶動文旅消費。蘇州推出“姑蘇八點半”夜游品牌活動,開展博物館、古鎮、園林夜游。常州整合夜游、夜食、夜購、夜娛資源,發展“龍城夜未央”夜生活品牌。徐州舉辦國潮漢風·夜彭城暨2020徐州文旅惠民消費季活動,突出“漢文化、徐州味、煙火氣、時尚潮”元素,繁榮夜間文旅經濟。揚州瘦西湖景區打造“夜游·夜市·夜演”夜文化三部曲,《春江花月夜唯美揚州》實景演出提升夜游品質。整合夜游產品資源,注入文化元素,突出地方特色,將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夜經濟”元素匯點成面,不斷給消費者帶來創新體驗,是江蘇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重點。
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繁榮發展夜經濟,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更加優化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文化旅游產業的運用,以產品數字化、服務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文旅產業將催生越來越多的沉浸式游覽體驗項目,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消費主體也將更趨年輕化,完善以5G網絡、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作為游客集中、市民活動集聚、經營業態多元和消費需求多樣的區域,對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鼓勵集聚區內有條件的景區景點、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延長開放時間,推出各具特色的夜游項目,規范夜間服務,提升服務體驗和品質。應支持商家在外擺攤,規范發展夜市和地攤經濟。鼓勵集聚區內夜間交通設施如橋梁、道路旅游化設計開發,利用燈光、科技與文化創意,讓交通設施成為旅游亮點,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完善夜間交通服務,優化公共交通線路設置,增加夜間運行班次,延長夜間營業時間,提供便利的停車設施。通過個性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公務服務,為主客共享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提供更加優質的夜間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