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滿源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央、廣東省印發的多個文件中均被定位為國際科創中心和世界級先進制造中心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19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均對此做出指示。。廣東省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珠三角”九市占據粵港澳大灣區98%以上的面積,人口總量占比近九成,地區開放程度高,經濟活力強,經濟實力雄厚,是“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域。稅收政策制定與實施效果關乎科技創新的活躍度,對“科創中心”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爸槿恰本攀凶裱亩愂照吲c毗鄰的香港、澳門有所區別,但又受到港、澳兩地輻射的影響,厘清珠三角地區科技創新面臨的主要稅收問題,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升級至關重要。
城市化、區域一體化、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促進了大灣區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的“核聚變反應”。從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公布的2017—2019年間《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來看,廣東在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和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優勢明顯,已成為我國南部地區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域。自2017年起,廣東省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一位,而占據廣東省科技研發投入絕對比重的“珠三角”九市的創新能力連年遞增(如表1)。珠三角科技投入力度明顯。以2019年為例,珠三角地區R&D經費支出為2962.36億元,占全省R&D經費的95.6%,2019年R&D經費支出超過百億元的地市已由4個增加至6個,依次為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珠海。從研發主體來看,深圳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占比接近九成,廣州企業類研發投入占比64%,深圳、廣州的自主創新研發活動相對其他七個城市更為活躍2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表1 “珠三角”九市RD/GDP比值 (單位:%)
廣東省不管是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創新投入還是科技創新績效在全國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珠三角”九市也均有各自的發展側重點。目前,“珠三角”九市數字經濟指數呈現“兩核多梯次”分布體系。深圳與廣州屬于兩核,東莞、佛山和珠海緊隨其后。以地區經濟總量和科技投入總量為量化點,“珠三角”九市在科技創新層面形成了三級梯度。第一梯度為深圳、廣州,兩地經濟實力強、科技研發活躍,創新優勢明顯,這一梯度的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及高端科技產業。東莞、佛山、珠海緊隨其后,形成第二梯隊,這一階層的科技創新需求與發展主要集中在裝備制造業及優勢傳統產業。其他城市處于第三階層,地區經濟總量雖然相對不高,但從發展側重點來看,在地區發展意圖和產業發展要求上對科技創新的需求顯現明顯,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表2)。

表2 “珠三角”九市科技發展優勢及定位
“珠三角”九市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負擔主要集中于流轉稅和所得稅類。
雖然“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創新已頗具規模,但在保證持續發展壯大、成為經濟增長引擎的過程中,稅收始終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對稅收的效應進行深入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1.數據的篩選。本文結合我國稅收制度的現狀和特點,根據“珠三角”九市數據可獲得性以及可比性,以滬深兩市主板上市的“珠三角”九市企業2013—2019年報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該樣本選取有如下考慮:(1)2013年我國“金稅三期工程”上線并全面完成營改增,這些舉措給稅收征管帶來更大的便利性,現代化管理能更有效提升征管水平,企業在科技研究開發活動中購買的科研設備、科研材料等均可實現抵扣,消除了營業稅產生的重復征稅問題,更能客觀地體現流轉稅負的影響。(2)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概念形成,粵、港、澳三地致力于消除稅收差異,稅收合作更為頻繁,對珠三角的輻射影響明顯。(3)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更能反映出當前稅負對于企業創新的影響。本文選擇對象需要滿足的條件:一是2013—2019年每年的銷售利潤率都要大于0,確保企業具有盈利能力。二是2013年度至2019年度期間每年都有研發支出的發生并大于0。數據來源為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CCER)、《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2.各稅種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創新中的影響效果。對稅收于“珠三角”九市科技創新二級指標的上述數據通過SPSS22.0系統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計算出了以下(表5)相關指標得分值以及最終的排序。從表5可以看出,各稅種對企業科技創新均有顯著相關性,以流轉稅、所得稅表現明顯。就企業的研發投入來說,所得稅的影響較大,企業的科技投入除了考慮在投入過程中的稅負,企業的收益利潤也占據很大影響成分。而就申請專利來看,流轉稅表現更為明顯,我國商品流通中間接稅的影響更大,流轉稅對企業的科技產出成果影響更為直接。

表5 稅收對“珠三角”九市科技研發影響的相關性檢驗
推進珠三角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稅收整體布局上可以考慮由“中心蓄力”向“多點開花”、以軸帶為支撐的區域多片式融合發展模式。根據各地經濟實力及發展優勢來看,“廣州-深圳”作為“珠三角”腹地及顯著支撐點,稅收布局要注重利用既有資源和科技創新成果,以研發推動產業、產業促進研發,發揮排頭兵功能,整合、培育創新元素,發展高新產業,在此基礎上形成科技創新發展的引擎功能。同時,依托沿海、沿江兩條戰略支撐軸加快推動泛區域稅收布局,形成多地聯動發展。核心區的稅收政策要注重保有并拓展重大改革、重點領域示范功能,其他區要著重承接功能拓展的稅收“催化劑”功能。

表3 “珠三角”九市企業科技活動的主要稅收政策

表4 變量定義
首先,在區域管理上,珠三角九市的稅收政策與港澳相比,稅負偏高,影響科技自主創新力。目前在個人所得稅上稅負因通過內地的財政補貼,流通障礙已基本消除。但在流轉稅、企業所得稅上仍有較大改進空間。加之兩者對微觀主體科技創新的影響本就突出,又受到港澳兩地政策輻射影響,因此,應當加快區內的稅收協商合作步伐,降低內地與港澳兩地的稅負差異。其次,目前“珠三角”九市適用的稅收模式為:自貿區、前海開發區等少量特殊區域被劃分開來享受特殊政策,其他使用一刀切模式。在九市各自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應當考慮對九市整體進行布局規劃,以市為單位實行綜合片區管理,有針對性地發展片區內重點行業。在區域規劃基礎上,要關注產學研合作的成效??蒲谐晒芊耥樌D化,是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因素。推動產學研成果對接,挖掘創新成果的高價值是創新發展的根本要求。在重點機構培育上,應當大力推動企業研發力量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依托產學研組合式創新促進產業鏈升級。
充分發揮稅收征管的基礎性、保障性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科技要素的自由流轉,方能保證稅收實體法律法規的有效落實,為“珠三角”九市的產業貿易與科技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比如目前針對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內地按照稅負差額進行補貼的“先征后補”模式,如果不簡化申請程序、受理跨度等問題,那么補貼政策的實際效果將大打折扣。目前來看,“珠三角”九市的稅收征管模式可以考慮盡快實現稅務信息統一收集和系統的全面共享,進而謀求征管一體化的系統共享。
稅收征管一體化的實現,短期可以充分運用現代電子數據技術,考慮建立支撐、應用、管理的九市數字化管理與協作架構體系。包括建立數字身份認證、安全認證、權限管理的基礎支撐體系;以納稅服務、風險評估為主的應用體系;建立數據采集、接收并按照納稅人分類、稅種分類、地區分類、行業分類為分析模塊的申報信息數據庫和政府、企業、銀行、中介的多維度電子信息數據庫。長期來看,稅收征管的模式應當在適應“珠三角”九市當地特色經濟的基礎上,謀求同港、澳兩地的征管一體,減少科技創新的稅收征管差異成本,謀求區內征管協作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