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目的 分析敘事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 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醫院收治的60例腫瘤放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觀察組采取敘事護理。比較兩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疾病感知狀況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結果 預前,兩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疾病感知狀況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疾病感知狀況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給予敘事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疾病感知,減少疾病不確定感,降低自我感受負擔,消除焦慮、抑郁情緒,利于患者以最佳狀態配合治療和生活。
關鍵詞:惡性腫瘤;放化療;敘事護理;焦慮;抑郁
隨著人們的生活和飲食環境發生巨大改變,惡性腫瘤發生率逐年升高,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惡性腫瘤生長速度通常較快,并具有在局部侵襲性生長及向遠處擴散和轉移的性質,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死亡率較高[1]。目前臨床多采取放化療治療,但是放化療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及好的細胞,當身體試圖修復治療對于健康細胞和組織的損害時,患者會感覺疲勞。而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常伴隨著癌性疲勞同時發生,為不影響后續治療,臨床必須給予有效護理,減輕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2]。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敘事護理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醫院收治的60例腫瘤放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6~70歲,平均(53.41±4.08)歲;文化水平:初中5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5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6~71歲,平均(53.52±4.11)歲;文化水平:初中3例,高中9例,大專及以上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了解研究內容并積極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2)行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3)同意擇期實施放化療治療;(4)初次接受放化療治療。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者;(2)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3)情緒波動較大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行傳統護理,通過健康講座、發放健康知識手冊等形式,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強調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的重要意義。
觀察組采取敘事護理。邀請敘事醫學和護理專家對護理人員提供專業性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敘事護理知識和真實案例。敘事護理理論知識主要包含五大核心內容,即改寫、解構、外化、外部見證人以及治療文件。分享案例重點在真實案例中融入相關核心內容,通過指導護理人員以最優形式向患者進行有效敘事,提升護理人員的敘事能力。具體護理內容:科室擬定統一訪談計劃表,責任護士詳細記錄患者的基礎信息,包括文化程度、年齡、病情、家庭結構、放化療內容以及訪談時間等,每周至少進行2次訪談,每次時間>10 min。訪談時責任護士需重視交流細節和語氣,引導患者完整地描述腫瘤放化療的經歷和情緒。責任護士在向患者提出問題時重視與患者進行眼神交流,必要時使用恰當的肢體語言與患者交流。在患者同意情況下,可邀請如朋友、家人和病友等參與訪談,提升患者態度、行為改變的客觀、真實性,給予患者信心和鼓勵。訪談后責任護士需解析患者的實際情況,明確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擬定相應目標,在下次訪談中反饋問題,給予相應的建議。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疾病不確定感、疾病感知狀況以及焦慮抑郁情緒評分等指標。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分為家庭負擔、情感負擔、照護負擔和治療負擔,共21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法,分值越高,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越重。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分為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預測性,共33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法,分值越高,疾病不確定感程度越高。簡易疾病感知問卷(BIPQ)包括認知、情緒和理解能力3個維度,共8個條目,采用0~10級計分法,分值越高,患者越能感知疾病的威脅性。焦慮自評量表(SAS)共20個項目,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高。抑郁自評量表(SDS)共20個項目,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25.0為檢驗數據的統計學軟件,%為所有計量資料的存在形式,運用χ2檢驗,(±s)為所有計數資料的存在形式,運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自我感受負擔比較
干預前,兩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比較
干預前,兩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疾病感知狀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疾病感知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疾病感知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抑郁評分為(66.35±2.56)分,焦慮評分為(60.24±7.12)分,對照組抑郁評分為(66.45±2.36)分,焦慮評分為(60.25±7.21)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57、0.005,P>0.05);干預后,觀察組抑郁評分為(41.32±3.12)分,焦慮評分為(42.45±6.32)分,對照組抑郁評分為(48.35±3.21)分,焦慮評分為(47.36±2.05)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t=8.601、4.047,P<0.05)。
3討論
放化療是惡性腫瘤患者常用的治療手段,治療次數也會隨著患者的病情發展而增多,加上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極高,如嘔吐、惡心、疼痛、脫發、乏力等癥狀,從而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治療依從性和生存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出現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往往是由于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感知到疾病的威脅性,以及患病后自我感受負擔較重等[3~4]。因此,為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成為關鍵[5]。
敘事護理是將心理學敘事治療理念與臨床護理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心理護理模式,擺脫以往看問題的觀念,經敘事故事、外化問題等,解決患者心理問題[6~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疾病感知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疾病感知狀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敘事護理可改善腫瘤放化療患者的疾病感知,減少疾病不確定感,降低自我感受負擔。腫瘤放化療患者受外界多種因素影響,會對疾病產生各種猜疑,再加上放化療不良反應較多,易產生負性的疾病感知。而對疾病認知不足以及對放化療的不適性等均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不確定感和自我感受負擔[9~10]。敘事護理通過與患者建立和諧、信任關系,引導患者訴說心理問題,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陪伴,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可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增加治療信息,減少負性疾病感知,減輕不確定感及自我感受負擔。干預后,觀察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敘事護理可顯著減輕腫瘤放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解決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對腫瘤放化療患者給予敘事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困擾,減輕焦慮、抑郁情緒,臨床上可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華萍.5步式敘事護理對乳腺癌放化療患者預期性悲傷干預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52):118.
[2] 劉思語,朱云霞.鼻咽癌復發再放療1例敘事護理體會[J].中國鄉村醫藥,2022,29(9):67-68.
[3] 楊璨,朱云霞.敘事護理對頭頸腫瘤放療患者癌癥復發恐懼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5):160-163,168.
[4] 陸寧寧,路莉靜,馬珠月,等.敘事護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5):681-687.
[5] 蔣烈洪.敘事護理在腫瘤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展[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8):2621-2623.
[6] 王洋,鄭玉,崔麗平.敘事心理護理聯合線上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在椎管內腫瘤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36):5008-5012.
[7] 趙嬌,李愛仙,馮媛媛.敘事護理對腫瘤患者影響的系統評價[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9):45-51.
[8] 黃連濤,莫如潔,黃少虹,等.敘事護理結合循證護理對行PICC置管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3):30-33.
[9] 張玉峰.以敘事護理為指導的全程心理護理在CIK生物免疫療法治療惡性腫瘤中的應用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7):1188-1193.
[10] 龔陽,陳淑瑜,劉萍,等.敘事護理對結腸癌手術患者機體康復、心理韌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21,13(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