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其中俑像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它的產生與發展又同歷朝歷代的社會改革有著直接的關系。古人認為人死后靈魂依然存在,靈魂同活人一樣,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滿足“靈魂要求”的一種象征性的替代品,使逝者在冥世依然能如生前一樣繼續生活,所以,俑承載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種資料信息,對研究當時的生活方式、輿服制度、軍陣排布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陶俑;陵墓雕塑;墓葬
俑是專門為死者制作的喪葬用品,陶土或木質的人形雕塑較為多見。據文獻記載和考古情況,此類雕塑最早出現于東周中期。俑最早是以草扎制,然后用竹修削、泥土模塑,再經火焙燒成陶質俑,也有以金屬或玉石為材質制作的,但無論使用何種材質,都要盡量制作得同真人一般,包括其覆色、著衣。《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一、角色的設定
角色既指戲劇中的具體人物,也指演員所扮演的類型。中國古代陵墓中的俑,幾乎都是沒有名姓的個體,其目的是作為同死者世界息息相關的一般性角色。墓俑中的道具、衣服、家居、工具以及其他隨身之物,強化了這種象征性功能。這些道具或為真實的器物,或為特制的明器,輔助墓俑履行其角色的職責。
考古出土的一座重要東周時期墓葬—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墓,其構造就是圍繞各種日常角色形成一系列的空間,這些角色包括廚子、仆人、侍從、馭手和書史。對這些角色的選擇展現出墓主人想要營造的死后世界。由于社會階層、性別、年齡、地區、職業的差異,人們對死后的世界有著不同的想象,因此,不同陵墓中的俑也是各異的。例如,樂舞俑是某些時代墓葬中唯一的墓俑類型,但在長臺關一號墓的俑群中卻未發現。騎馬俑最早發現于陜西咸陽的一座戰國秦墓,在后來的大型墓葬(如秦始皇陵驪山陵園)中較為多見,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在秦始皇陵中,每一件精雕細琢的陶俑作品都是當時匠人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同真人大小一般的結構比例更使其栩栩如生。每一個陶俑的五官、動作姿態都被設計得活靈活現,他們的肢體動作、表情、衣著服飾,引領人們走進輝煌的大秦帝國,感受秦朝的磅礴氣勢。秦始皇對自己陵墓中的俑制有明確的規定,驪山陵園內發現的俑僅是其中部分角色,包括軍事人員、文官、宮廷樂師、雜技演員,還有皇家馬廄和寵物的看護者。秦始皇陵中最關鍵的俑角色是軍官和士兵。秦兵馬俑中每個兵俑的年紀、性格、地區以及頭飾、衣飾等均各不相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漢初,絕大部分墓俑并非將軍和士兵,而是各種家居角色,如侍者、仆人、護衛和藝妓等。時代早于公元前168年的馬王堆一號漢墓,隨葬有131個俑,其中表現家居角色的俑有126個。漢代墓葬對家居角色的偏愛塑造了許多極其出色的俑形象,其中一類舞女俑發現于北洞山等地,刻畫了正在翩翩起舞的舞者。舞者略屈上身,將右衣袖從一側的肩膀甩到背后,同時嫻雅地舒展左袖,貼身的衣袍和款款長袖突出了其優雅的輪廓。舞者長袖蹁躚,身姿婀娜,手、腰、足等身體各部位協調配合,展現出舒緩的節奏。除了俑的形體塑造所展現出的節奏、韻律外,其服飾衣紋、飄帶處的刻畫,更為其增添了律動感和輕盈感。柔軟多褶的衣紋線條生動地勾勒出陶俑優美靈動的身姿,充分表現出女性柔美的形體姿態。這類“室內”角色出色地體現了漢代俑的藝術成就。
二、場景的安排
墓俑和道具被置入和諧的空間結構并受統一的比例支配,形成“場景”。“場景”的構成包括兩個策略,一是把道具的比例縮小到微型俑的大小,二是將墓俑放大到真人的比例。前者的早期代表是東周時期的北方陶俑,并逐漸成為中國墓葬的主要場景形式。這些俑大多為手工制作,有時繪以鮮明的紅色、黃色和褐色,有時則全為黑色。1990年發現的山東章丘的一座大型墓葬,其中的26個人物俑、5件樂器,共同構成一個大型樂舞演出的組合。后者僅一例:秦始皇陵。只有秦始皇定制了真人大小的俑,構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場景。秦始皇陵兵馬俑與其他墓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秦皇陵對“巨大”的追求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于比較而言,秦皇陵兵馬俑比東周時期墓葬的俑大出數倍;二是兵馬俑陣勢浩蕩,使觀者置身其中,仿佛被軍陣包圍和吞沒。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俑的大小和真人一致,身穿鎧甲和戰袍,清一色都是戰士的裝束,立在一道道隔墻之間,排列得整整齊齊,陪葬坑中還挺立著數百匹戰馬。從制作工藝上看,秦俑在歷代陶俑中是最為煩瑣的,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不僅需要工匠的勞動智慧,更需要嚴格有序的組織管理和成熟的工藝,在秦帝國的遺產中,秦俑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奇跡。6 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秦軍軍陣。兵馬俑二號坑東端是由300名弩兵組成的方陣,軍陣最前面的三排弩兵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后面的三排弩兵則是整個軍陣的后衛,這種排布方式是古代戰爭史上極為經典的范例,它進可攻,無堅不摧;退可守,固若金湯,很好地表現了秦軍的勇武和戰斗力。這些俑坑出土的真人大小的男性人物和戰馬塑像,共同構成了堪稱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雕塑舞臺場景。
三、微型化的特征
微型化是中國墓俑的基本特征之一。東周俑體量有限,流行于北方的場景式陶樂舞俑表明了墓葬設計者用微型化方式再現生者活動的趨向。驪山陵園體現了秦始皇對宏大場面的嗜好,但漢初統治者則摒棄了這種紀念碑式的墓葬設計,轉而推崇一種更為適中的方式。漢景帝的陽陵是漢初最大的陵園,和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相比,陽陵的武士們要矮小得多,沒有秦陵兵士那么強壯。他們整裝待發的姿勢更像是某種優雅的舞踏動作,陶俑的臉龐洋溢著生命的動感,有的優雅,有的平靜,有的歡樂,豐富的人性美呼之欲出。在他們臉上看不到戰爭和酷刑的痕跡,軍士們的表情輕松而自然,在政治氛圍上同秦始皇陵兵馬俑形成鮮明對比。
西漢陵墓隨葬品較之先秦,內容和形式都更現實。東漢時期莊園經濟比較發達,受經濟、政治的影響,這一時期出土的大多數陶塑較多地反映了地主莊園的經濟生活。例如,陽陵17號坑的南部填滿了谷物,被確認為地下糧倉。北部有70名陶兵俑跟隨于兩輛馬車之后,可能是在保衛這一糧儲重地。21號坑中放置有各種家畜俑,包括羊、牛、狗、豬、雞等,這些俑均被仔細地塑造和上彩,效果逼真。這些俑及其構成的場景并非是秦墓的精簡版,而是為死者塑造了一個全面的微型世界。墓中的俑,不僅人物和家畜被微型化,家具、馬車、兵器、灶、罐、量器等等也都是實物的縮放。漢墓中的微型人物和器物構造了一個不受人間法則束縛的“世界”,墓主借此希求在地下延續地上的生活。
四、逼真的效果
相較于其他傳統藝術種類,俑更能體現逼真的含義。東周時期俑的形式和制作方法已經表明了俑的兩種基本的模式。第一種是雕塑性的,工匠著重刻畫人物的外表,將對象的體形、服飾、武器、工具等塑造成立體形式,以表現人物的性別、身份和社會地位。第二種是偶人式的,這種俑帶有能活動的四肢和可以穿脫的服裝。偶人俑不僅表現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身體具備活動的機能。前者無疑以秦始皇陵驪山陵園的兵馬俑為典型,對后者的描述見于《禮記》:“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于生人。”
考古學者對驪山兵馬俑的制作工序進行過大量研究。每件俑都是由頭、手、軀干三個部分組成。軀干是手工制作的,其他兩個部位則是模制。無論是手工還是模制,每一部分都對粗坯覆以一層細膩的灰泥,然后雕刻出頭發、眼睛、胡須、嘴巴、下巴、肌肉、筋腱等人體特征以及服飾領口、衣褶和帶扣、綁腿、鎧甲等。令人驚奇的是,工匠在表現不同的發型、甲胄、線繩甚至是鞋底上數以百計的針眼上花費了大量精力。
1990年,考古學家在陽陵的一個從葬坑中發現了一些散落在泥土中的陶俑頭部,旁邊還凌亂地堆積著很多陶制的肢體,陶俑身上雕刻著完整的衣服,他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厘米高。陶俑身體表面經過拋光,并覆以一層橙色的顏料來模仿肌膚的顏色。紡織品的痕跡殘留在某些人像的表面,證明它們本來穿有衣服。每個形象都經過仔細的制模和塑造,以表現男性胸部隆起的肌肉、微妙凸起的鎖骨、渾圓的臀部以及肚臍、性器官等其他常被隱蔽起來的身體特征。
五、結語
從考古發掘中可以看出,俑在墓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墓俑各有其特點。俑在雕塑史上的發展與時代息息相關,對后人了解古代的墓葬觀念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葬俑盛行于東周至宋代約1 500年,彌補了同時期地面雕塑的種類和完整性,為研究者了解古代雕塑的發展脈絡、審美風尚的趨向、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作者簡介
李娜,1996年11月生,女,漢族,河南人,碩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
參考文獻
[1](美)巫鴻.黃泉下的美術[M].施杰,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0.
[2]徐潛.中國雕塑藝術[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3]顧森.中國雕塑[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輝縣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