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摘要:袁武在中國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當代極具個性的水墨人物畫家,藝術風格獨具特色,憑借扎實的繪畫能力表現現實生活中各色的人物形象,沖破了傳統繪畫的束縛,富有創新精神。他的作品關注人性,真實再現生活,充滿現實主義精神。本文從袁武水墨人物畫作品入手,通過相關文獻對袁武水墨人物畫的藝術作品進行研究,分析其作品的特征,認識袁武繪畫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及其對當代美術發展和藝術家創作的指導性意義。
關鍵詞:袁武;水墨人物;藝術作品

一、袁武簡介
水墨人物畫被視為中國繪畫的代表,自改革開放以來,水墨人物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畫家們在對水墨人物畫的探索中不斷涌現新認識、新想法。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今天,袁武是當之無愧的當代水墨人物畫的重要代表之一[1]。
袁武(圖一),1959年出生于東北吉林,高中畢業后下鄉成為知青。1977年回城,在化工廠當工人;1980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后成為長春藝術中學美術老師;1987年轉入長春書畫院成為專職畫家和畫院創作部門主任;199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畢業后,擔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的美術系教授和副主任;2009年調入北京畫院擔任專職畫家、副院長、常務副院長和執行院長;2017年辭去北京畫院執行院長職務,現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20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1]。其作品在全國美展中接連獲獎,如《大雪》在全國第七屆美展中獲銅獎、《沒有風的春天》在全國第八屆美展中獲優秀獎、《九八紀事》在全國第九屆美展中獲銀獎、《抗聯組畫—生存》在全國第十屆美展獲金獎。還有很多作品在有影響力的大展中獲獎無數,如作品《天藤》在首屆楓葉杯國際水墨畫大賽獲金獎、《涼山布托人》在首屆全國國畫人物大展獲優秀獎[2]、《親人》在全國抗洪英雄贊美術作品展獲一等獎等[3]。
二、水墨畫家袁武作品探析
(一)啟程在故鄉,寫意在生活
袁武出生于吉林,21歲之前一直生活于此。他的創作素材大多取自故鄉吉林,圍繞家鄉的風土人情,創作靈感來源于親身生活的體驗,作品包含了對身邊人與事的情感傳達。
大學畢業后,袁武被分配到故鄉吉林的榆樹縣師范學校支教。榆樹縣是松遼平原的一個小縣城,遠離省會,信息閉塞。在這段時間里,袁武每天與農村孩子朝夕相處,感受到了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巨大差異,由此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復雜的情感,在榆樹師范學校創作了他的第一批作品,從技術角度上看,也許這些作品沒有后期的藝術水平高,但是從情感表達和創意構思來說,已飽含深厚的感情色彩,實現了真實生活的場景轉換。如1985年被選入參加“前進中的中國”作品展的《角落》(圖二),描繪了一個身穿紅色衣服的農村女孩,身邊是雜亂的農作物,少女目光看向遠方,表現了農村女孩對遠方的渴望,也表達了袁武對農村美麗少女的深切同情;作品《遠來的風》(圖三)中,一位少女靠在破舊馬車上,目光同樣望向遠方,寄托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少女身后有一片空曠的大地,暗示春天將要到來,畫家愿他們走出這片困頓的土地。這些作品的創作靈感都來源于袁武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善于觀察身邊出現的人物,留意身邊發生的故事,把周圍的一切都轉變為藝術創作的動力。所以,當欣賞袁武的畫作時,無論是哪個時期的作品,都能從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體驗與強烈的情感表達。
(二)面向現實,關注人性
袁武的藝術植根于中國土地,關注著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他樂于在作品中表現底層人民的形象,用充滿情感的筆觸與墨色渲染,展現他對生活、對底層勞動者的熱切。他的創作大多為現實主義題材,盡可能表達人性。如作品《黃昏,老頭讓牛群跑起來》中描繪了一位皮膚皸裂、飽經風霜的老農放牛的情景,整幅畫凝重蒼茫,訴說著生命的頑強與生活的艱難,表達了畫家對底層勞動者的深切同情。又如在全國第十屆美展獲金獎的作品《抗聯組畫—生存》[4],描繪了一群在酷寒環境中艱難前行的抗聯戰士,塑造了一批在饑寒交迫、彈盡糧絕、瀕臨死亡的絕境中仍然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平民戰士形象。為了使觀者深入體會當時兇險的環境,袁武運用沒骨的手法涂畫戰士們穿的棉襖,用淺浮雕的方法描繪抗聯的戰士。人物安排前疏后密,墨色對比強烈,整個畫面冰雪籠罩,有肅殺之感,人物面部隱約被白雪覆蓋,刻畫出了戰士們在東北冰天雪地環境中艱苦前行的堅強與勇敢,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
在袁武心中,每一幅作品都擔負著社會責任,現實與人性的真實比藝術更有力量,所以在袁武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對精神意志的傳達。
(三)風格獨特,勇于創新

近年來,中國人物畫有了很大發展,但既能在形式和筆墨上有所突破,又能使作品同當下生活緊密關聯并獲得廣泛認可的畫家并不多,袁武正是其中之一。從他不同階段的作品可以發現,他是一位極具思想個性的藝術家,不滿足于現狀,不斷思考著社會、自然、人文,關注國家命運,系情于他生活的東北黑土地。他的繪畫富有張力和形式感,強悍又內斂,線條蒼勁,墨色大塊且厚重,使他的水墨人物畫形成一種鮮明的個人特色,作品既保留了中國畫的傳統又融入了現代的審美趣味,他曾幽默地稱自己的墨色是“死墨”。如在作品《涼山布托人》(圖五)中,袁武用大塊濃重的墨色暈染畫面人物的身體部分,用極具變化的線條刻畫人物的面部,加以淡墨暈染,畫面整體寫意、局部寫實,打破傳統中國畫的觀念束縛,融入了現代思想和西方繪畫語言,在大膽而有力的創新中實現傳統與當下、現代與古典、西方與本土的和諧共生,呈現出個性鮮明的話語體系。袁武在人物塑造和藝術化處理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作《母親看我畫小平》(圖六)構思奇特,采用了一種畫中有畫的處理方式,畫中表現了兩位主人公—領袖和普通的老年婦女,他沒有把刻畫的重點放在表現領袖人物的偉岸上,而是刻畫了一位慈祥、睿智的長者正以其特有的姿勢縱論國事,用極其普通的方式表現了一位老人對偉人的深刻記憶。這幅作品很好地表現了袁武水墨人物畫的重要特色:著眼于“內美”而不滿足于“外美”[5]。
三、研究袁武水墨畫的啟示性意義
袁武熱愛藝術,雖然生在“文革”時期,但他從未停止對藝術的探索。他在堅持傳統繪畫的同時,加入西方的繪畫語言,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袁武對中國繪畫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對民族和生活故土的關切以及融入強烈自我認知而形成的強大藝術生命力,透過畫作深深地留在了觀者的內心深處。他的水墨人物畫對當代繪畫創作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性意義。

對現當代藝術創作與研究者來說,一方面要繼承傳統,但另一方面更要結合當下社會的發展更新創作理念,形成創新意識,使藝術創作始終充滿活力。袁武的作品就是在批判與繼承中不停地摸索與研究,將中國的水墨語言與西方的嚴謹造型完美融合,風格獨特,富有創新精神[6]。像袁武這樣有遠見的畫家,在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過程不斷涌現,對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的一舉一動必然會影響更多的藝術家,引領時代發展。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會在當代繪畫理論與創作中逐漸顯現出來,為當今的中國藝術乃至世界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
四、結語
袁武是一位充滿激情的、勤奮的藝術家,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成功地轉換為自己的作品風格;從現實生活中潛心發現素材,從平凡的生活中尋找靈感,把生活中的真實素材改造成更加有趣味、藝術化的作品。從中能感受到熱烈的家鄉情懷,看到北方農民的憨厚、質樸、雄強。在創作中,袁武從樸素的視角出發,以其獨特的繪畫理念與風格,在長期的水墨練習與實踐過程中練就了捕捉人物瞬間動態、身份特征、特殊本質的高超能力。這樣一位具有卓越創造力和精湛技能技藝的畫家,非常值得當代藝術家學習。

參考文獻
[1]樊步青.試論袁武繪畫作品中的當代性[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2]郎紹君.直面人生—讀袁武寫實人物畫[J].中國美術,2010(5):66-73.
[3]雒青之.盈滿心靈深處的生命傾訴—袁武作品印象[J].美術觀察,2003(4):38-39.
[4]張桐瑀.生命深處 筆墨精神—評袁武人物畫中的時代精神[J].美術觀察,2006(9):54-57.
[5]佚名.《母親看我畫小平》賞析[J].前線,2012(2):61,74.
[6]陳曉菲.當代寫意人物畫的筆墨造型[J].藝術評鑒,2018(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