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考古的興趣愈發濃厚,與此同時,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問題也日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將立足實際,對考古文物保護的現實意義予以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討論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以及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希望借此不斷提升文物保護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考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考古發掘;文物;損壞;保護措施
文物是古代留下的珍貴遺產,是研究歷史、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人們對考古的認識仍不夠充分,出現了考古文物保護工作滯后的情況。文物長期埋藏于地下,盡管文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于所處環境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動態平衡,文物尚可保持形貌不變。但文物被發掘出來,極易受周圍大氣環境和溫濕度的影響,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這顯然不利于后續的文物保護和文物利用。所以做好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尤為重要。
一、考古文物保護的現實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方針明確指出: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想象力,它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世界的藝術瑰寶。文物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保護好文物,才能讓國人了解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從中汲取養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與發揚下去。
(二)有利于推動考古工作深入開展
社會快速發展,時代不斷進步,環境污染、違法盜墓、文物買賣等諸多負面因素,給國內的文物保護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此,當務之急便是妥善處理文物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地彰顯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工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推動考古發掘工作、文物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促進國內文化多元化發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廣大群眾對考古與文物的認知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高于以往,如今許多考古資料也被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內。新時期,唯有保證文物保護工作的時代性和傳承性,將其視為“活著的文化遺產”,才能深度挖掘考古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維持中華歷史文化的完整性,豐富國內的文化體系。
二、文物考古和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論述
需要注意的是,文物考古和文化保護均是文物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
首先,文物考古是文化保護的基礎。在文物考古過程中,現場發掘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新時期,隨著廣大人民群眾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文物保護范圍不斷拓寬。當務之急,不僅要對發掘出來的文物進行保護,還要預先考慮沒有發掘出來的文物,在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不惜暫緩發掘,等待最佳的發掘時機。
其次,文物保護是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原則。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國內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變得更強,文物保護方式日趨先進,保護范圍日益擴大。在當前的文物考古工作中,文物保護工作也囊括其中,文物考古不再是單純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要以文物保護為基本原則,對文物進行保護性發掘。
最后,文物保護與文物考古相互影響。文物保護和文物考古二者相輔相成,在進行考古發掘時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可以有效減少對文物的損傷,并使文物信息得以保存,這對日后考古研究工作的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好考古研究工作,可為文物保護提供支持,進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分析
(一)溫濕度變化
考古發掘后出土的文物,對保存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十分敏感,若溫濕度變化較大,則極有可能受損。濕度的變化會讓文物結構產生收縮,譬如剛出土的漆木器文物,看起來外觀良好,但實際上表面存在大量的微裂紋。環境中的溫濕度若不穩定,就會使漆皮起翹,木質胎體開裂,嚴重時還會導致漆皮和胎體相脫離,材料中可溶性鹽的潮解結晶反應,會使漆木器文物的纖維結構斷裂。若環境溫度過高,漆木器長期失水,就會出現收縮、開裂、漆面嚴重脫落的情況。
(二)微生物侵蝕
剛出土的文物,自身帶有一定色澤,但若長期裸露在空氣中,外表顏色就會慢慢加深。出土文物變色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是微生物變色,其二是化學變色,其三是物理變色。在考古發掘現場,一般的墓葬都有著良好的封閉性,文物長埋地下,不會出現微生物變色的情況,但出土后,環境中微生物較多,微生物色素和微生物分泌物反應生成的有色化合物會使文物變色。
(三)害蟲蛀食
因為文物中含有有機成分,便會吸引害蟲,可能對文物造成嚴重影響。需特殊注意的是,害蟲的幼蟲對文物的破壞是最大的,幼蟲蛀食會嚴重破壞文物結構。
(四)酸性介質
隨著國內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行各業均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大氣污染問題卻愈演愈烈,空氣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較多,在與空氣環境中的水分子相結合以后,生成腐蝕性酸,可能嚴重腐蝕文物,使文物表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酥解和粉化現象。
(五)空氣氧化
在潮濕的環境下,空氣中的氧氣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被分解成新生態氧,進而出現光氧化反應,新生態氧會使有機物被氧化,時間一長,就會使文物出現不同程度的發黃、發脆現象,還會和水分子結合形成過氧化氫,對金屬類的文物造成破壞,進而使文物出現褪色、變色等情況。
四、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原則與程序
(一)原則
首先,在對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進行保護時,不能改變文物的原貌,無論是文物的形狀、結構、材料、顏色,都要使其保持原本的狀態。將文物的本來形態和制作工藝,與文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反映文物的文化特征。
其次,在進行考古發掘時,不僅要保護文物的原貌,同時也要保護好遺址的原貌,才能在現場對文物進行保護處理,更有助于現場取樣,為后續的文物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后,因為出土文物具備不可再生性,為了保護考古發掘現場,將文物的受損程度降到最低,在進行文物保護材料的選擇時要慎重,使用的保護材料要盡可能與文物本身的材質相同,材料性能要達標,且具備良好的耐久性,才能實現文物的長期保存。
(二)程序
第一階段:前期調查。在對文物進行考古挖掘時,工作人員要詳細調查和勘探遺址現場環境、周邊環境,通過查閱當地人文資料和歷史資料,掌握相關歷史信息,對文物埋藏環境進行深入調研,對溫度、濕度進行監測,為后續的文物保護方案制定奠定基礎,督促工作人員合理安排各項工作的進度。
第二階段:方案制定。工作人員要按照所掌握的各類信息,分析潛在問題,經過詳細討論后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在此期間還要為文物保護方案的順利實施提供充足的設備、材料;在明確工作人員的任務后,要求工作人員在維持文物原狀的基礎上進行保護,使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不受影響;要加強對考古挖掘現場的管理,對考古挖掘中存在的違規行為加強管制,避免文物和遺址遭到破壞;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增強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責任意識,使文物保護工作得到落實;要注重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讓他們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各顯其能,保護文物的完整性和內在價值。
第三階段:建立臨時庫房。一般來說,考古發現有重大價值的歷史文物不多,多數情況下都是一些雜物,針對這些雜物不必浪費太多時間,要在這段時間內盡快建立臨時庫房,給即將出土的珍貴文物提供良好的保存空間與環境。
第四階段:資料獲取。在對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進行保護時,要提前做好資料獲取工作,最重要的是文物出土的影像資料,影像資料可以將文物的真實信息、人文信息和歷史遺址完整地展現在歷史學者和觀眾面前。考古發掘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對文物進行科學的信息提取,在將文物運送到臨時庫房之前,做好文物的編號、登記、測繪、拍照等工作,對于受損嚴重需搶修的文物,要使用專業攝像設備對文物保護處理的全過程進行拍照和錄像,盡可能地保證出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即便沒有親臨現場,專業研究人員同樣可以調閱此類資料,對現場文物的出土情況加以了解,為后續文物保護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礎。
第五階段:文物提取。文物在剛出土時,存放條件相對簡陋,周圍環境因素也不穩定,盡管可以送至臨時庫房,但提取過程比較復雜,其間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文物表面清理和結構加固等工作,之后將出土文物快速、安全地轉移到臨時庫房。
第六階段:庫房保護。在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要將出土文物包裝起來,包裝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文物受損,要竭力使每一件文物都維持在最佳狀態,使之可以充分反映其所處年代的歷史信息和工藝手法。文物包裝要盡可能地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進行,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從臨時庫房運送到實驗室的這段時間內,將外部環境對文物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五、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措施
(一)遮光保護
一些新出土的文物比較怕光,此時要使用塑料袋對文物進行遮光處理,阻擋可見光。隔離紫外線,降低對文物的損害程度。此類方法成本低廉且容易操作,可在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中普及。
(二)溫濕度控制
考古工作人員要對考古發掘現場的溫濕度予以監測和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剛出土的文物,其含水率很高,要將這些文物放置在清水中浸泡;對于含水率低于100%的文物,在其出土時應盡可能地使其和原有濕度保持一致,之后在通風干燥處進行保存,必要時可使用干燥劑,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使用硅膠類干燥劑,因為此類干燥劑不會對空氣造成污染,且無氣味,對文物的影響也很小。
(三)密封操作
文物在出土之后很容易發生氧化反應,再加上灰塵、微粒、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的化學性質各不相同,所以會對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要防止出土文物直接接觸空氣環境,可使用保鮮膜對出土文物進行密封處理,保留一定的緩沖空間,直至其與外界環境相適應后再解除保護膜。
(四)蟲害防治
1.步驟
第一,工作人員要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詳細勘察,確定造成文物蟲害的主要成因,對蟲害現狀和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詳細分析。第二,工作人員要對危害文物的有害物種予以分類,做好鑒定工作,如實了解蟲害詳情,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害蟲滅殺方案。第三,工作人員要在實驗室內有針對性地選擇藥劑,確定藥劑用法和用量,明確藥劑可能對文物造成的影響,進而總結出最佳的防治方案。第四,在一系列的現場實驗后,按照害蟲的具體情況選擇用藥次數和用藥手段,將害蟲對文物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第五,必要情況下可架設保護網,阻絕害蟲,防止害蟲侵入,還要定期跟蹤監測和觀察,實現根治害蟲的目標。
2.方法
第一,工作人員要了解出現的文物蟲害類型,借助害蟲自身的生物特性進行恰當的施藥防治,通過藥物改變害蟲的習性,使害蟲逃離文物所處的環境。第二,針對一些封閉且局部可控、整體可控的環境,工作人員可利用化學藥劑的特性,通過大面積噴灑藥物對害蟲進行熏蒸防治。第三,在遺址范圍內分區、分塊地設置藥物條帶隔離區,由此消滅爬行害蟲。第四,利用害蟲的生物特性與生活習性,選擇害蟲偏愛的食物、氣味等進行誘殺。第五,除了滅殺害蟲以外,工作人員還可通過加裝防護網的方式隔絕害蟲,清除文物周圍的雜草,另外還要調整夜間照明亮度,避免害蟲因趨光效應而聚集。
(五)氮氣保護
氮氣常用于食品保鮮、中西醫儲存和塑料生產等行業,近些年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大面積應用。譬如,房山寺石經回藏便使用了氮氣保護措施,防止文物被風化;湖北博物館荊州尸體也是用氮氣進行保護的。故宮博物院和相關科研機構一同研制出了空氣制氮機,此設備小巧且易使用,可直接借助空氣制氮,為考古發掘現場的文化保護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剛出土的文物可以和空氣、水分等相隔絕。在進行考古發掘時,對出土的金屬類文物、紡織類文物、紙質文物、木質文物、陶瓷類文物,均可使用氮氣保護,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文物考古和文物保護這兩項工作均是當前文物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內文物研究事業的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文物保護時,要清楚地認識到溫濕度變化、微生物侵蝕、害蟲蛀食、酸性介質、空氣氧化等對出土文物造成的損害,工作人員要秉承基本的文物保護原則,按照具體的文物保護程序加以操作,并細化文物保護措施,通過遮光保護、溫濕度控制、密封操作、害蟲防治、氮氣保護等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水平,使文物歷史價值、人文價值不受影響,為日后的文物研究、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王銳,1986年生,女,助理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考古發掘、文博。
參考文獻
[1]汪中焰.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理念與現狀[J].神州,2020(13):35.
[2]王玉林.保護考古發掘現場的重要性與科學性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7):223-224.
[3]萬秀珍.論榆陽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3):106-107.
[4]王芳.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的整體提取技術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162-163.
[5]梁宏剛.考古現場出土文物清理與保護的實踐與探索—以廣西上思縣出土三合土棺的室內考古清理與文物保護為例[J].南方文物,2017(4):2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