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書籍,“古”“今”之別,在于古籍均采用古代的傳統印刷技術。古籍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收藏在圖書館的古籍均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由于古籍歷史悠久,較為脆弱,需要對古籍采取保護措施,避免其出現損壞、丟失的情況。將數字信息技術引入圖書館,通過數字信息記錄,在不接觸古籍的情況下,通過數字信息就可以對古籍進行研究、發掘與整理,最大限度地發掘古籍現有價值。本文針對數字環境下古籍整理與保護的必要性、內容、措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古籍保護;圖書館;數字環境;檢索
古籍是圖書館的重點保護對象,其價值不可估量,可以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古籍由于歷史悠久,非常容易被破壞,出現紙墨氧化、字跡難以辨別、裂痕等狀況,喪失其文化價值。長久以來,古籍利用與古籍保護之間存在不匹配的情況,無法在使用的同時讓古籍得到很好的保護,古籍研究與保護工作進展緩慢。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高速發展,數字技術發展成熟,圖書館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將古籍數字化,將古籍的使用價值最大化,既可以滿足大眾與學者的使用需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古籍的破壞。因此,分析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古籍整理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內容與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字環境下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重要性
2012年6月,某圖書館大量古籍損壞,引發社會熱議,近50萬本古籍中,約一半出現損壞,記者發現書庫內的古籍缺少基本的保護措施,甚至被風一吹紙屑亂飄,網友直呼:“這是古籍,還是垃圾?如果所有古籍都被這樣對待,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歷史將記住我們所犯下的罪惡!”這一系列問題,根源都在于圖書館缺乏技術人員、保護設施落后、政府補貼經費不足。此事并非孤例,全國各地均有古籍遭到破壞的情況發生。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場所,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均發揮重要作用,而古籍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古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保護古籍
古籍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采用數字技術對古籍進行整理與保護,是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者的義務。采用現代化數字技術,主要是對古籍進行數字掃描,將古籍內容以圖片形式存儲并呈現,避免與古籍原件的接觸。此外,通過數字技術對古籍進行整理,構建數字化古籍書庫,將古籍保存到書庫中,方便工作人員對古籍的管理和查閱。
(二)文化傳承
由于古籍是一段時期的文化載體,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可估量。為了將古籍傳承下去,繼續發揮其文化傳播的作用,圖書館必須肩負起保護古籍的責任。通過數字技術對古籍進行保護,保存古籍的文化價值,避免古籍遭到破壞,實現文化傳承的目的。
(三)史料研究
古籍是一段時期的歷史文化載體,其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較高,是專家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但由于古籍保護的特殊要求,專家學者在對古籍進行研究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專家學者在查閱古籍前需要向圖書館提出申請,且批準的借閱時間較短,對研究效率要求較高。由于白話文、簡體字的普及,人們對古籍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古籍的接受面越來越窄,很難融入群眾生活,進一步傳播文化。同時,當前古籍的分類標準較為落后,主要以經濟價值作為分類依據,忽略了古籍的文化價值,以至于研究人員在檢索古籍時很難快速找到目標,從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二、數字化環境下的圖書館古籍整理保護
數字化環境下對圖書館古籍整理與保護,就是將古籍數字化,在保護的同時讓更多的人接觸古籍,建立數字化保護平臺,將古籍按照年份等條件進行系統性劃分,建立古籍內容數據庫,將所有古籍內容上傳到數據庫,讓用戶直接通過書庫對古籍進行查找,再以圖片形式對古籍進行查看。數字化整理的內容如下。
(一)古籍數據轉化
建立古籍數據庫,將古籍轉為圖片、數字、文字或視頻等形式。圖片轉化是將古籍數字化掃描后轉化為圖片,將古籍的內容、損壞程度、印章和字體以圖片形式錄入數據庫,讓專家學者可以根據圖片對古籍進行研究,閱讀古籍內容。文字轉化與常見的電子書差不多,是將古籍的內容通過文字識別后,轉化為電子文檔形式。使用視頻轉化的情況較少,通常是以附屬文件錄入數據庫,作為備用資源。在對古籍進行轉化時需要根據古籍的不同情況,盡可能與原件相符合,最大限度地滿足古籍保存的需求。例如,上海圖書館與長江計算機集團合作啟動的“館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盤數據庫”,采用掃描方式將古籍善本以圖片格式保存在光盤中,這也是我國圖書館早期重要的古籍數字化保護成果。
(二)數據庫建立
在建設古籍數據庫時,主要根據古籍的種類、年代、內容、價值進行分類,作用是讓工作人員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古籍。針對各古籍使用圖片識別和文字識別功能,方便圖書館的古籍整理,實現古籍整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專業化。例如,在國家《中國家譜總目》工作的帶動下,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圍繞“中國譜牒庫”研究開發,建立揭示家譜內容的全文數據庫,用影像與文字還原歷代譜牒,并配備檢索系統和功能平臺,自推出之日便廣受歡迎,有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山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相繼購買。
(三)索引編制
索引編制法是現在圖書館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例如上海圖書館,就采用索引編制的方法,對館內所有圖書進行排列,如“J219.6.112”就表示“藝術類圖書219書架第6區112號圖書”。通過這種系統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極大簡化圖書搜索流程。
三、數字環境下古籍整理保護措施
由于古籍的重要性,采取數字化保護是必然的,但是古籍存在的問題較多,涉及方面較廣,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
(一)標準化加工
由于目前未被錄入數據庫的古籍數量較多,信息內容龐雜,采用標準化加工策略就顯得格外重要,實現開放、規范、共享的系統管理目標應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圖片解析度,圖片解析度決定了古籍的清晰程度,而解析度越高的圖片占用的存儲空間就越大,針對有限的存儲空間,要根據圖片的重要程度選擇錄入古籍圖片的解析度。例如,上海圖書館針對不同價值的古籍采取不同錄入方式,將價值不高、年代較近的古籍以黑白圖像儲存,而將歷史悠久,文化價值高的古籍以彩色圖像儲存,不同古籍的數據轉化形式不同。
(二)系統研發
由于古籍種類眾多,年代各不相同,文字量更是巨大,工作人員在進行研究與探索時,經常會有錯檢、漏檢的情況,其主要原因是手寫、刻版印刷的古籍由于年代過于久遠,字跡難以辨認。針對此問題,圖書館應建立古籍文字識別平臺,聘請專業技術團隊對古籍數據庫進行系統性開發,聯合各研究機構、高校、圖書館等入駐文字處理平臺,重點研發文字識別功能,著力消除古籍整理中的文字識別障礙。此外,對圖書館內部數據庫技術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有助于推動文字識別系統的研發。
(三)合作編目
目前,隨著國家對古籍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古籍的編目工作也提上日程。當前的古籍編目量極為有限,無法滿足古籍數字化的要求。因此,各大圖書館應通力合作,針對古籍的著錄方式、中文字碼等內容進行系統分類,滿足數字化環境下古籍整理與保護的編目要求,實現古籍書庫編目的統一。
四、結束語
古籍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形式之一,文化傳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是圖書館發揮其文化傳播作用的一種方式,圖書館要在目前的數字化環境下,積極采取數字化方式對古籍進行整理與保護,為公眾提供更全面、便捷的閱讀方式,滿足人們對古籍的需求,讓古籍得到良好的保護,充分體現其歷史價值。
作者簡介
張麗偉,1982年10月生,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古籍整理。
參考文獻
[1]吳夢云.論數字環境下圖書館會展的發展與創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12):134-135.
[2]劉捷.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古籍整理及其保護淺談[J].蘭臺內外,2020(32):43-45.
[3]趙娜.數字環境下圖書館的古籍整理與保護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3):244-246.
[4]費愉慶.數字環境下圖書館的古籍整理與保護[J].新世紀圖書館,2014(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