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榮
對于擔保法律關系來說,我國在早期的《民法通則》中就提出了明確表達,最新的《民法典》也有詳細規定。無論從司法還是立法角度,對公司的擔保都進行了多方位的轉變,在市場環境的變革下,公司的擔保行為也逐漸豐富了起來,對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公司擔保行為必然會引發一定的風險,除了擔保行為自身的風險以外,公司對外擔保也同樣承擔著過錯損失的責任風險,所以,如果缺少相關法律制度約束,那么很容易造成公司治理結構制衡問題,從而影響公司的利益,嚴重的還會造成公司債務糾紛,帶來不利的發展后果。為此,公司必須重視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問題。
在擔保合同簽訂前,必須充分發揮相關責任人的審查義務。想要實現準確的審查就必須制定良好的審查標準。在履行審查責任的過程中,相關責任人要明確具體的審查內容,同時也要明確相關審查程度。法定代表人為公司對外擔保所簽訂的合同需要進行特殊的擔保授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如果認定債權人存在明知現象那么就會否認越權擔保行為。
從學術角度來說,在開展債權人的審查義務過程中,對具體的審查標準包括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等觀點,而對后者來說,形式審查一般都認定還需要對相關資料進行審查,明確各項資料的齊全度與內容真實度,并且在審查上主要以形式為基礎,明確審查材料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然而對于公司的擔保來說,形式審查也僅是重視擔保決議中的表象內容是否滿足相關規定,而對于決議是否具備真偽性的過程存在瑕疵并沒有進行明確審查,雖然根據是指審查的標準無法有效地保護公司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審查的內容較為嚴格,也會導致審查的負擔過重,還會發生審查義務無法實現的現象,出現交易成本增加等不利的影響因素,這些都和商事交易的原則存在違背行為。所以,基于安全角度分析,必須盡量降低交易對于人們信息的核實成本,而在商法中明確規定了登記形式和外觀注意形式,有效降低相關人員的信息成本,該方法便可以運用在資料審查中。因此,我們可以認定對于相關人員的審查必須要以形式審查為依據,同時做到謹慎理性地分析,在利益權衡中還要考慮公司和股東利益,避免損耗各方的利益。在司法裁判中,整體必須傾向于形式審查義務。相關人員在審查中,要嚴格遵循公司法律相關規定制定中的擔保原則,同時還要重視關聯擔保的要求,在進行關聯擔保過程中,要由公司的高層管理開會表決,所以,非關聯擔保和關聯擔保都要重視審核內容的轉變。
基于現階段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所實施的擔保行為來說,公司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條文,結合相關的章程來進行合理規劃,同時再由公司相關部門擬定合理合法的擔保決議,還要認定經過特殊授權的企業代表人承擔公司意愿,并對代表人擔保行為的真實意圖進行表達,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完整且合法的自然擔保行為。結合《民法典》中第六十一條二款之規定,合同的最終效力應屬于債權人本身以及公司自有。
企業法人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擔保負責人如果出現越權擔保的合同,除了相關人員知道以及應當知道的越權之外,那么代表人的擔保行為視為有效。這就是表見代表,表見代表的核心思想是交易安全保護,對無權代表第三方提供信賴的保護機制。
表見代表其主要構建包括四個因素,分別為以下幾點:其一,代表權缺失。可以說,企業法定代表人通過自身的名義在實施擔保等相關法律行為過程中,會出現代表權欠缺的現象,因此,這些造成代表權缺失的原因可以是開始就缺少代表權,也有可能出現越權代表以及代表權失效等現象;其二,具備代表法律外觀,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公司在承擔越權擔保問題上,經常表現為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要肩負著公司的特定身份,同時也持有公司高層簽章的擔保決議;其三,代表法律外觀歸屬代表人,這一因素并不是具備法律外觀的情況下形成的表見代表,而主要是制度下要在基于犧牲法定代表人的追認自由基礎上,當越權代表形成表見代表的情況下,那么被代表人就等同于缺失了代理權,那么就會拒絕追認權利,并且也需要承受無權代表的相應責任。所以,如果法律外觀形成主要是由于被代表人所影響,那么在這樣的趨勢下,利益格局也能夠被包容。如果由于外人的法律外觀作為代表人,就毫無保留地為其他人的行為負責,這就會直接加重代表人的責任,造成責任太過嚴格;其四,第三人過于依賴法律外觀。這一觀點對于第三人的要求比較看重,主要是由于表見代表制度一般都是成立于信賴基礎上,因此這種信賴一般都是善意的,我國《民法典》中相關條款明確表示了對于善意信賴的具體要求,在公司的越權擔保中,也明確了善意信賴的認定。
如果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已經形成了表見代表,那么就可以稱之為越權對外擔保行為的表象,而且公司的其他相關人員都需要完成相關審查工作,但是在其中沒有察覺法定代表人在對外擔保中發生越權的現象,那么善意信賴的公司代表就可以開展擔保關系,這時也可以結合相關制度對應當知道的情形進行分析,即便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并未受到許可,無法對外簽訂相關擔保合同,這種便屬于表見代表等行為,因此,可以根據《公司法》中的規定認定這種代表行為有效,同時也可以結合《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要求該行為的后果必須由公司全權承擔,不能以代表人越權為理由來拒絕代表行為的真實有效性。另外,對債權人來說自身有責任和義務承擔相應的后果,可以由相關責任人懇請公司承擔相應的越權擔保后果,并且履行相關擔保所帶來的義務。所以,在公司的法定擔保人開展越權擔保行為中,要明確表現代表情況的組成,同時擔保合同的效果也要由公司和相應人承擔。
如果公司法定代表人在進行越權擔保行為中沒有構成表見代表行為,那么就表示相關代表人發生了越權擔保的真實性,但是相關人卻沒有做好自己應盡的義務,必須對該情況進行認真審查,確保其滿足明知以及應知曉的行為,形成非善意信賴。通過相關法律分析,《民法典》內沒有明確的表述公司法定代表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出的越權擔保行為效力,所以并不能將其盲目地認作越權代表行為無效。由于法律行為具有效力瑕疵,那么基本形態也并不完全失效,其中也具有撤銷和效力待定權限。那么當出現公司擔保的情況下,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也不會構成代表情形的效力狀態。一些觀點認定如果越權代表權限開展過程中出現債權人從主觀上就帶有惡意,債權人明知或者應知代理人的越權擔保行為也依舊簽訂合同,這時的惡意債權人并不會受到相關法律的承認與保護,所以必須明確越權擔保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筆者認為由于相關責任人的非信賴善意,就可以直接認定擔保行為不妥,所以,法律也不會對存在惡意的債權人進行相關保護,同時也并非只有一種效力手段,確保代表行為具有可撤銷以及可變更的目的。為了全面解決問題,還要認定無權代理的相關條款,由于代表類推能夠適用于相關代理原則,主要是由于民事活動的一方具有名義行為,同時法律效果也主要由代理方所承擔,不同的制度在調整目標中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也表達了代理制度中代表行為適合類推。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代理制度也逐漸完善,并且在交易維護的安全保障上展現出了重要的作用,相關制度規定也必然具有一定的代表維護作用,有效實現維護交易秩序的目標。
當明確了擔保合同效力歸屬以后,還要進一步了解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行為中各方代表的行為責任,如果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發生的越權擔保屬于表見代表,那么擔保合同的效益則歸屬公司獨有,同時也表示擔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公司需要承擔相關責任。那么如果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擔保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公司需要承擔相關責任嗎?一般來說,契約無效則表示相關的效益不發生履行行為,那么也不存在任何效力。公司進行的越權擔保合同如果被認定無效合同,那么就會導致擔保合同自始至終都不具備法律效力,但這也并非等同于不會發生相關法律結果,有可能要承擔賠償損失以及返還財產的責任。
公司的擔保合同無效也包括多種現象,首先,由于主合同有效,但是公司對外擔保合同失效,具體原因是由于公司在簽訂外擔保合同過程中,由于債權人并無明顯過錯,公司和債權人必須承擔合同中所提出的連帶賠償義務,而公司所擔負的賠償責任部分可以自行向債權人或者代表人進行追究補償,如果公司以及債權人都具有一定的過錯,那么需要各自承擔自己相應過錯的補償部分。在公司承擔責任后,也可以向越權代表進行追責。其次,主合同無效,引發公司對外擔保合同也無效,這種情況其中主要是存在第三方的關系,如果公司沒有明顯過錯,則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而公司如果存在過錯的話,則需要相應承擔自身的賠償責任,同時也可以自行對代表人進行追償。如果主合同無效而公司的對外擔保合同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則無論是主合同還是對外擔保合同都不存在關聯,那么一般情況下各方都會存在相應的過錯,公司需要承擔部分的過錯責任賠償。如果其中有一方可以提供證據闡釋自身并無過錯,那么就可以避免賠償責任。
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行為不具備表見代表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首先,公司對于越權擔保的行為進行準確追認,則公司所進行的擔保合同會出現相應的法律效果。通過公司追認行為能夠確保將越權擔保行為轉變為有效擔保。如果擔保合同具備法律效力,那么公司必須承擔合同內的相關責任,倘若公司的擔保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那么相關責任的承擔要根據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的構成表達進行分析。由于公司的追認已經表達了公司具有越權擔保行為,因此,公司在賠償后不能進行代表人追償。
其次,公司如果對越權代表的行為不做追認,那么公司對外擔保合同效果則屬于公司法定代表人個人,公司不承擔法律責任。
綜上所述,公司對外擔保問題不但要求公司嚴格遵循相關法律規定,同時也要嚴格遵守公司對外擔保的決策章程,同時由擔保決策部門提供具備法律效益的擔保協議,法定代表人需要經過授權才能進行對外擔保。如果擔保合同的審查中存在過錯問題,那么必須對債權人進行追責,公司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構成表見代表,那么擔保合同法律效益歸屬公司,這時擔保合同有效,如果擔保合同無效,同時公司存在過錯,那么承擔過錯責任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并向越權人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