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項事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系統也已形成了逐步退化的趨勢。大自然與人是一對生命共同體,需要和諧共生。因此,新時期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由于建立生態文明事關人民的福祉和民族未來的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包括高職學生在內的社會全體成員的積極參與及共同努力。高職在校生作為將來各大企業一線崗位的從業者,是我國經濟建設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他們在促進經濟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不可估量。為此,高職院校需全面開展生態文明理念培育,并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中,使得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融合發展,共同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和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1]它是人類文明的新發展,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生態文明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生態意識文明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生態心理、生態道德以及生態價值取向等;生態制度文明包括生態法律、制度和規范;生態行為文明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生態管理活動等。[2]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不但有利于建設生態型校園,還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忠誠實踐者和模范示范者。
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將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知識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態素養和生態意識,從而達到受教育者能夠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去處理好人與社會及自然之間的關系之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一直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著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教育內容模糊及教育模式陳舊的問題。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只重形式不重內涵,教育的廣度與深度相對滯后,大學生們的生態危機意識也普遍欠缺。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組織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并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成了目前高職院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要“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要求。為此,高職院校應與時俱進,將生態文明素質的培育作為新時期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但要具備豐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應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態文明素質。當代高職學生肩負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化化建設的接班人。他們是否具備較高的生態文明素質及強烈的生態環保意識是衡量高職院校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成敗的重要量度,只有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包括生態文明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才能使得他們能真正成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明確地列入到了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宏偉藍圖中,并明確提出了:“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3]高職大學生作為未來生產優質生態產品的勞動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切實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為國家培養出既有很強專業素養,又具備生態文明理念及生態文明意識的高素質大國工匠。當代高職學生正處在信息化時代,他們獨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對富裕,普遍見識面廣,但社會閱歷相對不足,對節儉、環保和低碳理念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于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的養成培養教育,除了生態文明常識教育以外還可結合學生各自專業的特點進行課程思政,并將生態文明知識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中。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推進,我國每年均新增投資用于環保、節能領域,這意味著對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技術人力資源的需求旺盛。因此,高職院校努力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生態新型人才,對于加快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所在的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有著47 年辦學歷史,享有“生態湘軍搖籃、湘南醫衛黃埔”美譽的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及湖南省卓越高等職業院校。我校以生態立校,服務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近些年來,作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我校在生態文明教育及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
為了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我校建立了一套目標明確、針對性較強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在理論教學方面,學校組織校內專家編寫出版了國家林業局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教程》。并采取“線下+ 線上”即課堂加慕課混合式教學方式,每年面向全校新生開設了30 學時的《生態文明通論》課程,其目的是培養新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生態道德觀;而針對高年級學生則通過舉辦生態道德修養講座等形式來幫助他們掌握提升生態道德的方法及了解培養生態道德素質的途徑;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在校內組建了以“播撒綠色、奉獻愛心”為活動宗旨的生態文明志愿者協會,來組織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系列活動。
校園生態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個層面。校園生態文化環境建設就是要創建“美化、凈化、綠化、教育化、藝術化”的生態校園環境。校園生態文化環境的好壞對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心智的培育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我校非常重視生態校園建設,每年均投入一定規模的資金加強校園生態文化環境建設。現整個校園內林木蔥郁、綠樹成蔭,每棵樹上均懸掛著樹銘牌以方便師生在觀賞樹木時了解其特性;不但校園的林蔭道旁修建了刻有校訓、格言警句或美文的亭廊及休閑椅等設施,而且還在學校“含笑湖”的周圍架設了花岡石欄桿、鋪設了彩色游道,安置了名人雕像等生態人文景觀,形成了山水相映、賞心悅目的校園生態文化環境,如此優雅的校園環境給師生營造出了一種親生態的文化氛圍。現在師生們形容學校是“遠看像公園、近看像花園、細看是校園、感覺像家園”。
為了增強生態文明教育主旋律,我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入“課程思政”理念,并找出各課程中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政元素來增強各學科教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主旋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涉及到了對生態法律觀念和環保自律意識的正確引導問題;醫衛類學科涉及到了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問題;農林類學科涉及到了野生動物保護問題;藝術設計類學科涉及到了生態宜居及生態材料的回收和制作問題。通過以上這些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不斷增強學科教育中生態文明教育主旋律,有助于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具備系統生態文明觀的高素質人才。2021 年6 月,我校《生態文明通論》課程被教育部評定為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是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我校特別注重校園生態文化建設,通過積極開展校園生態文化活動來為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搭建良好的教育實踐平臺。如利用環保紀念日組織大學生編撰圖文并茂的宣傳資料,走進社區開展科普活動;利用植樹節、技能節、愛鳥周、科普周開展專題學術講座、主題演講、征文比賽等大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參加教育實踐活動不但可以鞏固和強化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及正確的行為作風,還能總結出出符合生態文明行為道德要求的思想觀念。因此,積極開展校園生態文化活動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4]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樹立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成功推進不但需要黨和國家加強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參與。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大國工匠培育的搖籃,理應成為貫徹落實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主陣地。因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既是深化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選擇,也是培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具有生態文明思想的大國工匠的客觀要求。新時期各高職院校要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大發展的有利形勢和重要機遇,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義不容辭地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前線,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定支持者和有力推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