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霖 龐海云
獲得感可以拆開來看,由“獲得”與“感”組成,“獲得”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捕得、捉到,是一個動詞?!案小笔峭饨缡挛镌谌藗兯枷肭榫w上引起的反應,即“動人心也”。
當人在接觸新事物事或接觸某些人時,內心世界感知外界事物并與心中參照物或評價標準相比,當新事物處于相對優勢位置時,往往會產生喜悅、充滿希望、精神充沛等積極的情緒和心理表現,進而同化、重新構建,產生獲得感的主觀認知。
思想政治課獲得感本身就是在知識體系、情感認知、思維構建、實踐能力四個層面獲得感悟,這四個層面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同時發生內化反應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此基礎上,借助其獲得感高質量構建自主思維,進而豐富實踐認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實踐又能反作用于知識體系,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體系。
中學思想政治課獲得感是在知、情、思、行四個層面綜合作用下生成的,知識是獲得感生成的基礎和前提,情感是產生獲得感的內核動力,思維是獲得感生成的重要推導屬性,實踐是獲得感生成的現實力量與檢驗標準。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構架,在結合一些現實社會的主流現象,對中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靈魂課程,是固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1],堅定社會主義陣容的主心骨力量。最終促使中學生在思想政治課獲得感中促成理論知識、情感認同、思維構建和力行實踐的辯證統一的交融。
有學者認為,按照獲得感生成體現來看,“思想政治課獲得感的生成,體現為情感、思想和行為三個層面”[2]。這樣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思想政治課獲得感的生成在知、情、思、行四個方面相互作用下發酵更為具體、更加細節。
還有的學者從獲得感生成機制角度來認為“思想政治課獲得感是在內生機制的主觀動因和外生機制的外源動力相互作用中生成的”[3]。強調的是學生生成獲得感的內部動因和外部動力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在知、情、思、行四個層面又不盡相同。在知識層面是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渴求與應試教育大環境下的教育理念的相互作用,在情感層面是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與他人對其情感價值觀影響的相互作用,在思維層面是學生已形成的推導屬性與教師的推導屬性相互作用,在實踐層面是自身實踐感悟與認識客觀實踐相互作用。
1.線下線上教育有效結合,提高思想政治課授課內容的傳遞效率。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線上教育一個展現優勢的機會,給家長和老師印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突發情況不能課堂面授,借助網絡載體進行知識的傳輸,是一種授課方式的創新,用更新穎的教授途徑進行思想政治課,使學生們更主動自愿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馬克思教會我們辯證的看待事物,我們也要看到線上教育的缺點,比如,網絡突然掉線,視頻卡頓有延遲,老師不能精準捕捉學生們上課的反應與心理變化等,這些恰恰是線下教育可以很好解決的。所以說,要把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才能以全方位、高效率、低消耗的有效傳遞模式傳輸思想政治課內容,學生更好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課獲得感。
2.主動獲得與被動獲得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內容的深度理解。貫徹主體性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地、有興趣地學習。順應各大教育理念才能領會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掌握內容背后的方法論,促使學生能夠對接受的內容舉一反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思想政治課都會有一定的主動獲得和提升,但只對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產生獲得,主動獲得是相對片面的。單單被動地獲得老師講的教材內容,獲得感肯定是不足的,學生一直被動接收,還有可能會讓他產生抵觸的情感,漸漸失去興趣,磨滅了對思政課的期待,只能學一些皮毛,而不懂其背后深刻的含義。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將主動獲得與被動獲得有機結合,老師通過課堂學生的反應,實時掌握學生主動吸收的是什么內容,通過新媒體、新載體、新形式呈現學生主動獲得沒有涉及的思想政治知識,耳濡目染地被動接受一些思政要素,被動感染獲得感。學生對知識有更好的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產生的獲得感進行高質量重構,變成新的認知,從而更深層次地看待問題,逐漸培養解決高精尖問題的能力。知識的高效傳遞與深度理解相統一是知識層面獲得感提升的主要渠道。
1.外顯情緒,適時敦促學生持續進行學習。學生的情緒是最容易被老師捕捉到的有用信息,能及時反饋同學們對課程的接受程度以及感興趣程度,通過這種顯性的反饋,老師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外顯反饋不好的知識點著重講、重復講,不定時插入相關內容的思考型小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重新聚焦到課堂的內容和情景中,學生集中精神,表現出正確積極的外顯情緒,才能對思想政治課獲得感的提升有持續的、連續的正向陶染。
2.內化情感,利用視覺沖擊引導學生主觀體驗。思想政治課的情感內化就是在學生產生與道德要求相聯系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一類道德現象形成較為穩定向上的情感態度。要以圖育情,精準捕捉同學情感偏向,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融入具有思想政治主題元素的小視頻或者圖片,不再是單純理論的簡單灌輸,并結合一系列相關的生活實際,學生既能獲得充足的主觀體驗,又有助于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中看到的道德現象內化為積極正向的情感,進一步提升情感層面的獲得感。外線情緒與內化情感相作用是情感層面獲得感提升的靈魂寄托。
1.培養重構新知能力,創新學生高階思維模式。首先思政教師要帶著問題來到課堂,所選問題要規避直接在書本中找到“是什么”的情況,還要有一定的層次感、空間感,能及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但又不能大規模地超過學生已有認知范圍。采用層次分明、由易到難的課堂練習題、操作題,訓練學生把理論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能激起學生對所獲得新知識具有重構性的課堂環節,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分階段培養學生重構新知的能力。學生在訓練重構能力的同時會自主提升獲得感,逐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高階思維模式。
2.尊重學生思維的差異,構建學生綜合、邏輯思維。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學生通過思考而生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產生的獲得感是不同的,獲得感的提升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師要尊重學生思維的差異性,在保證大方向的前提下允許并鼓勵差異思維的存在與發展,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要遏制、壓制,而且要用心指引、引領學生正確發展。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點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綜合思維的構建是同學們把課上獲得的某些要素,與實際生活中事物組接起來形成新的創造性獲得感;邏輯思維的構建是同學們對書本概念的獲得與自己的推理、判斷相結合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新知重構與綜合、邏輯思維構建并重是思維層面獲得感提升的動力源。
1.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在思政課實踐中的共鳴。中學與大學的教學方式是有區別的,所以中學思政課的實踐環節不能照搬照抄大學思政課的模式,必須突顯中學特色。實踐不僅是教師為思政課堂進行教學設計的實踐,也是學生在思政課上學習的實踐。實踐決定思政課傳授什么樣的認識,為什么傳授這樣的認識,如何傳授認識,如何發展所傳授的認識。思政課獲得感追其本源也是認識的一種,發展認識就是獲得感提升的基礎路徑,事實就是、腳踏實地推進思政課實踐,就是獲得感的本質提升。
2.進一步豐富中學思想政治課實踐體驗。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是實踐思想第一次在其論述中體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也是思政課獲得感提升的根本動力。在講述新人教版政治選修3 專題四民主集中制時,教師要創新思政課堂,以游戲活動的形式簡略模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流程,能吸引同學積極參與,讓學生分角色著重演繹各常規議程中人大代表表決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民主集中制的部分,同學沉浸在新穎有趣的實踐環節中,切身體驗投票活動的同時,教師會適時引導幫助同學回歸本源知識的體驗而非停留在體驗表面活動上。學生只有真真正正實踐過,在做中體驗,在做中學習并深刻理解,才能提升實踐獲得感。豐富思政課堂體驗感是實踐層面獲得感提升的內涵力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句中國經典文學著作中的話體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深理想,強調的是修身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中學思政課的獲得感也是如此,中學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不僅僅能體現它的知識功能,提高學生對書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和國家時事的了解程度,而且更能發揮它的育人功能,蘊養并加強中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推動中學生思想品德高質量發展。思政課獲得感的提升是學生踐行內外兼修的不竭源動力,警醒學生不能安于現狀,貪圖享樂,深刻躬行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有力促進心身并重全面發展。
一方面,思政課獲得感得到提升的學生,可以很好地加深、溫固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與感悟,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為成為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推進,關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規劃通過[5],個人高度自由、超前消費觀、享樂主義等西方腐朽落后生活方式和“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民主社會主義”“公民社會”等西方消極社會思潮都對我國中學生的滲透日益加深。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看問題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新鮮事物的發展[6],而學生產生的思想政治課獲得感的提升恰好能幫助學生適當規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中負面的因素,逐漸形成一道對外來文化具有批判的吸收特性的無形防護墻。思想政治課獲得感潛移默化的提升,像一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靈保護傘,保護我們祖國未來的花朵在風雨中成長,在磨練中進步,有信仰地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