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和闡釋了資本增殖目標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具有局限性, 并以此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歷史的、相對的生產方式, 而不是像資產階級學者宣稱的那種普適的、永恒的、絕對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提出, 資本過剩是資本積累必然發生的一般規律。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資本增殖,因此,比較增殖以后的資本和增殖以前的資本, 生產的相同甚至只有更少的剩余價值量, 也就是說,當資本邊際利潤下降到0 或負數時,資本積累將會停止, 出現資本的絕對生產過剩。可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驅動生產力發展方面存在局限性。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停滯點,相對于讓民眾過上體面的生活而言, 生活資料還生產得太少; 相對于最大可能的生產效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從而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而言,生產資料也還生產得太少。
然而,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馬克思又指出,資本具有“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的力量。那么,如何解釋馬克思這些論斷的相互沖突呢? 通過考查發現, 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擴張能力有限的結論, 是通過分析一個封閉的成熟資本主義經濟體而得出的。
不同于資產階級學者把資本主義經濟描述為自組織地運行在持續增長的軌道,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積累作為一個自組織系統所具有的臨界、逆轉和負向累積效應等特征。也就是說,馬克思說明資本積累的高漲如何會趨向資本過剩這一拐點,引發經濟衰退和停滯。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里, 自然資源和勞動力都是有限的。當生產的持續擴張使得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已被充分利用后, 如果生產繼續擴張, 就會導致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價格的持續上漲, 從而致使資本利潤率的大幅下跌, 直至資本邊際利潤下降到0,將出現資本過剩。
并且, 由于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性, 某個經濟部門發生的再生產停滯可能引發整個經濟系統的停滯。比如,假設土地有限使得棉花市場供給低于市場需求,棉花價格就會上漲,從而導致棉布生產的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最終導致棉布的再生產停滯。同樣,紡紗、紗錠和織機的生產者以及鐵和煤的生產者等部門的再生產也會陷入停滯。此外,棉布衣服價格的上漲還會使得消費者減少對其他產品的需求, 從而導致其他產品的再生產停滯。
由于生產剩余價值或賺取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因此,生產擴張當資本邊際利潤為0 時將會停止。當然,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無政府狀態, 它并不能穩定地維持可接受的利潤率水平(資本主義再生產正常循環的條件),而是通過資本斗爭和經濟危機來恢復利潤率。
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積累會陷入長久停滯的狀態。在馬克思的資本積累分析框架中,科學技術革命,開拓新的產品市場, 開發成本更低的生產原材料和勞動力來源等,都可能驅動新一輪、更大規模的生產擴張。而這些資本持續積累的驅動因素與世界市場有著重要的關聯。
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論述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與世界市場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正因為巨大的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才得以興起和擴展,新大陸的方向,美洲、東印度與中國市場的開辟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 工業革命的爆發也得益于不斷增長的世界市場, 需求的擴大使得提高生產力變得重要, 蒸汽機的發明讓機器工業替代了工場手工業, 也促進了航海和交通的發展, 其反過來又對工業革命進一步的擴張起到了驅動作用。
馬克思甚至預測到, 資產階級為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會把原有的市場擴展到全球范圍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為自己進行組織生產并銷售。
哈維也關注馬克思發現的資本過剩問題,他將這種情況稱為過度積累。資本積累過程必然會產生不能按正常的利潤率再投入到生產中的過剩資本,將導致停滯和危機, 與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相矛盾。因此,哈維關注剩余資本如何被吸收的問題。
哈維提出時空修復理論來解釋資本如何在時空中實現無止境的積累,亦即, 如何通過時間延遲和地理擴張等途徑緩解資本過度積累的危機。前者指的是通過投資長期資本項目(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延遲發生資本過剩的時間,為積累提供暫時的修復; 后者指的是通過將過剩資本轉移到新的地區和市場來緩和過度積累引發的問題。資本對社會空間的重塑, 本能地為了追求自身增殖,促使其不斷跨越地區和時間,創造出世界工廠和市場,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由此產生, 資本打破了空間存在的屏障和束縛。
哈維指出, 馬克思在分析時以資本為出發點, 特別在同時面對時間和空間的情況時,他習慣優先分析時間和歷史,而直接將空間和地理視為確定性的語境或歷史行為發生的場所, 因而未能發展邏輯框架來解釋資本積累在地理和空間上的變化。
哈維認為, 將時間和空間作為資源來配置和利用能很好地應對過度積累的問題,在過去,時間修復是緩解過度積累的主要手段, 而現代資本主義則通過不斷地占有更多空間、將空間與資本整合進行生產來緩解這一困境,因此,空間本身也成為生產和再生產的對象。
哈維將資本積累從始至終都歸于地理問題, 創建了資本積累的全球歷史地理學, 把不同的領土空間和社會結構不均衡地放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致使資本主義體制自身的內在矛盾不僅在資本主義社會發生, 也將轉移至非資本主義區域。
在分析了資本積累在空間轉移的內在驅動力后, 哈維還分析了空間轉移所產生的新矛盾。
一是相對的空間固定性和地域權力的獨特邏輯與資本積累的流動動力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建造出固定在空間中的實體建筑設施和人造環境如鐵路、碼頭、通信站等以確保資本能夠在時間和空間流通得更加自由和順暢。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無休止的積累,資本可能需要不斷地改變和沖破自己之前為實現擴張而建立的空間地理景觀所形成的障礙。
二是非均衡的地域發展。資本積累會形成地理上的聚集效應, 以便不同的公司和產業分享設施、勞動技能、信息和基礎建設,聚集形成地理上的集中。大量資本、勞動力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涌入某一地區, 使得這一地區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資進而更加繁榮,貧窮地區則更加貧瘠。原因在于:第一,它們的市場充滿活力,物質和社會基礎建設比較強大, 而且比較容易取得必要的生產工具和勞動力;第二,它們有資源, 可以進一步投資在物質和社會基礎建設上, 而這會吸引更多資本和勞動者涌入。
然而, 聚集帶來的持續繁榮和集中不是永久的。秩序混亂、環境破壞、不斷提高的維護和治理成本都會讓聚集的優勢消失;土地和房產價格提高,本地生活成本增加等等都會促使勞動力的價格提升, 最后可能使這片區域不再具有吸引力。
哈維指出, 非均衡的地域發展起到了暫時減少過度積累和貶值的總風險的作用,從而掩飾了資本的真實本質,使資本的系統缺陷得以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別處。如果沒有非均衡的地域發展,資本無疑將失去活力,屈服于它的僵化、壟斷和專制傾向, 完全喪失它作為社會動力引擎的正當性。非均衡的地域發展也增加了反抗資本主義的難度。資本追求利潤的流動性使其轉移得非常快, 以至于反資本運動來不及做出反應就結束了。所以,對資本主義的反抗運動必然需要平衡和協調不均衡的地域和空間發展,產生差異的釋放空間,探尋和重新創造出資本的地區替代物。
當代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生產要素流動頻繁,生產活動密切聯系,呈現出經濟全球化的景象, 其產生原因與過度積累密不可分, 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為了解決資本過度積累危機而出現的, 解決資本過度積累是驅動經濟全球化擴展的動力之一。迄今為止的幾次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產業轉移都由此發生, 當有些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飛速發展, 在本國的產業容量和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時,資本的利潤率開始下降,形成大量的過剩資本,生產成本也變得高昂,此時這些地方不得不將投資的目光轉移到其他生產力落后的地方以降低成本,轉移的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
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生產力突飛猛進, 將產業轉移到歐洲和原著美洲,這也為下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根基,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下生產力飛速提升,引領了第二次產業轉移,目標地為日本和英國。日本因此得到了發展,受其地域面積的限制,日本發起了第三次產業轉移, 即在國內保留自身的中高端制造企業作為其支柱產業, 將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至東南亞各國,形成了具備規模化優勢的產業結構,這對這些地區影響巨大, 這一舉措使得日本不僅擁有了大量海外資產, 對國內經濟危機有了一些緩沖, 更帶動了整個東南亞的崛起, 亞洲的新加坡等國家與地區應也運而生。經過這幾次產業轉移,許多地區已經接近飽和狀態, 如曾經作為被輸入國的中國, 在轉移空間不足的情況下生產成本已經遠遠高于從前, 此時中國開始向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轉移,目前,還剩下越南、印度等地區還存在大量轉移空間, 這些地區也采取了許多利于轉移的政策, 如越南在多邊和雙邊的基礎上大力推行貿易自由化, 減少了其出口面臨的外部關稅, 進一步加快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速;憑借其人口多、結構年輕化的人口紅利, 使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靈活的制造能力, 吸引當前全球許多企業快速進駐。
從表面上來看, 產業轉移優化了生產力的空間布局, 合理配置了輸出國的過剩資本,是一種高效的產業分工調整。輸出國通過產業轉移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危機, 但由于大量的企業在國外投資, 本地就業崗位的減少導致失業率升高,政府稅收也在減少。同時, 本國的產業鏈的不完整將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當前如美國正在大力呼吁制造業回國生產, 但因為國外低廉的生產成本,很多美企不愿回國,在此次疫情中, 由于本國生產鏈的缺失和進出口限制,國內各種生活供給難以保證;被輸出國雖然得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 管理理念、人力資源使得生產力快速地大幅提升, 就業和稅收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繁榮, 但與此同時產生環境污染和資源耗竭也不可忽視, 一旦這些地方失去了優勢就會迅速被資本拋棄。
從本質來看, 全球化進程就是一個不平衡的世界地理發展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現象不過是美化后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的“殖民”和“掠奪”,是一種新式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這種以剝奪式積累為特征的全球化造成了全球分工秩序的不平等和全球空間的斷裂, 所有的貿易游戲規則不過是由強國來制定的霸權, 從貿易活動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 并決定著全球資源的組織和分配, 許多被產業轉移的國家和地區并非是“自愿”而是“強迫”,強國以低廉的價格使用落后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而落后的國家漸漸成為強國生產和銷售鏈上的一環, 被不斷邊緣化,除了依賴和附庸強國之外,同時也失去了自主權。全球積累的不平衡性使二元化結構進一步鞏固, 發達的地區與落后的地區貧富差距更大, 馬太效應顯現。世界體系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通過不斷地轉移和地理擴張, 形成了不平衡發展的景觀, 國際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一旦達到某種體量將會深刻影響世界格局,所產生的不平等、地區間的差異和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等都有可能引發巨大的危機, 強國之間為了獲得轉移空間訴諸武力引發戰爭時常發生。
由于資本呈現不斷地尋找高利潤、低成本的特性, 這種貪婪性將資本的權力結構拓展到全球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 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范圍也在地理上從資本主義社會擴大到了非資本主義地區, 這種流動性使得對抗資本主義的力量難以實現。
但由于資本增殖目標與資本過度積累之間存在的矛盾, 這種經濟全球化趨勢不但不會停止,其內容、范圍、速度都將不斷增長,當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產量不斷增長,國內市場飽和,購買能力有限的情況下, 不得不將產品銷售到其他地區,隨著交通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勞動力和生產原料的流動以及貨幣流通交易效率提升,空間的阻礙不再明顯,轉移速度加快;且隨著飽和程度的加深,當前產業轉移的內容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和產品, 許多高新技術產業也漸漸開始有轉移的趨勢且呈現產業鏈整體轉移的情況,由于轉移空間不斷壓縮的原因,產業轉移發生的區域和方向開始出現大型城市內向周邊郊區城鎮的轉移的趨勢。
這樣的資本持續積累隱含著無法克服的根本矛盾, 經濟全球化只能暫時緩解危機發生, 唯有從根本上改變和替代資本主義體制才能解決問題, 必須要對各種形式的異化進行反抗, 消除資本控制世界的傾向, 改變對無止境復合增長的狂熱追求。將使用價值作為社會的主導而非追求利潤的交換價值, 以滿足人類需求、追求人類創新發展和創造平等和諧世界作為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