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從2007年實施到現在已近15年,此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諸如古籍普查目錄陸續出版,古籍修復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項目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古籍數字化成果面向社會開放,受到各界用戶的廣泛好評;等等。作為全國范圍的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應當涉及各系統的古籍收藏單位,但由于始終是由與國家圖書館相同建制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來領導,業務內容的設置、項目的運行和推廣、資金的分配與使用都被賦予了濃郁的公共圖書館色彩,而作為全國圖書館重要服務體系組成的高校圖書館,結構特點和業務需求則因“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頂層設計而被忽視,這就導致教育部所屬的高校圖書館經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進而也就逐漸失去了共同參與該項工作的積極性。
本文基于我們這些年來從事圖書館古籍業務的真實體會,就即將開展的高校古籍保護工作談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請大家指正。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始實施,作為第一批國家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北京大學圖書館全力投入到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導的這項工作中。我們五次參評《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462部入選;兩期《善本再造》共收錄館藏珍本88部。兩項均居高校圖書館首位。
2013年12月12日,我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購入了留存在日本一百多年的“大倉藏書”,計931部、28143冊。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國有收藏機構首次最大規模地回購留存在海外的我們自己的典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對古籍收藏實體的成功回購。由此,2014年經教育部推薦,北京大學圖書館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
2017年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展10周年之際,我們對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狀況進行了仔細回顧和認真思考,發現有兩個現實問題導致我們無法持續參與“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首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所布置的工作與北京大學圖書館業務需求存在明顯差異;另外就是業務人員配備長期不足,北京大學圖書館藏160萬冊件古籍,業務人員配置只有20至24人(包括聘用制),而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近300萬冊件的收藏(古籍約190萬冊件,民國文獻90多萬冊件),配備正式在編業務人員160名,可見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業務的人均業務壓力是相當大的。當時,在某個階段我們業務人員的工作狀態也只能是疲于應付,由于本館業務不能與古籍保護中心安排的工作有機結合,許多業務推進節奏出現混亂,甚至本館某些基礎業務出現停滯,人員矛盾增多。
對此我們試圖做出一些調整,希望在本館業務有序進行的基礎上,采用外聘退休業務人員的形式繼續推進古籍保護中心安排的工作,但由于本館返聘人員工資較低,考慮到工作強度可能會較高,因此期望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能為返聘人員每月補貼2000元工資,但幾次協商無果。后來我們也曾就相關工作開展的方式及種類設置進行多次交流溝通,也均無任何成效。在經費方面,“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15年來,國家平均每年投入資金2000萬元左右,而作為高校第一大古籍收藏單位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卻沒有得到任何經費的支持。因此,我們只能回歸到本館業務。
隨著近些年古籍業務的穩步開展,特別是為貫徹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指示精神,我們的業務不斷創新,有力地提升了古籍對本校的科研與教學的保障力度,走出了一條適合北京大學圖書館館情、符合北京大學教學與科研需求的館藏古籍保護和利用之路。
首先,我們高度贊同由教育部所屬的相關部門牽頭,組織設立全國高校古籍保護中心。我們認為,由于目前圖書館仍屬行業垂直管理,因此高校古籍保護中心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業務上不應該是上下級隸屬關系,它應是一個組織辦事機構,負責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溝通協調,組織領導教育部所屬高等院校圖書館制定館藏古籍保護規劃,推動業務開展和相關學術研究,并有步驟地推進實現各高校圖書館館藏古籍資源共享,以此在系統內使館藏古籍對教學與科研的保障合力得以迅速提升。我們建議,在高校古籍保護中心的領導規劃協同下,高校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應在遵循以下原則的基礎上展開。
(1)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所推行的業務不交叉,著重突出高校圖書館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對高校成立的諸如保護中心、古籍修復傳習所等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有關聯的機構不予干預。“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自2007年實施以來,在全國古籍珍本名錄評選、各系統館藏古籍普查登記、標準規范建設、數字化研究與實踐、開放古籍數字資源、手工修復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較為顯著的成績。就15年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導推行的古籍保護工作的種類來看,涉及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多層次、多方面的古籍保護業務內容,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已得到充分發揮。此間部分高校圖書館或參與其中,對本單位所藏古籍保護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所以,高校古籍保護工作具體業務的設置與推行,應當在充分總結15年來高校圖書館參與“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經驗的基礎上,以盡快補齊相關業務短板為宗旨,充分發揮高校學科設置齊備、科研能力強、施教育人便捷等資源優勢,開展一些與公共圖書館能形成互補的業務。使全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業務種類日趨完善。
(2)結合高校圖書館的古籍工作現實,推進古籍保護業務工作的開展。高校古籍保護業務的開展一定要在了解高校圖書館古籍業務工作現實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同公共圖書館相比,目前高校圖書館古籍業務的人員配置缺口大,館藏古籍數字化程度低,古籍業務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館際業務交流與合作需要有一個長足的進步。我們希望高校古籍保護業務能在增強責任意識、提高管理能力、改善古籍業務工作現狀等方面為高校圖書館業務人員創造機會,即通過從事高校古籍保護工作,能夠推動各高校圖書館古籍業務在夯實基礎的同時,盡快提高協同創新、共享合作等新型業務的保障能力。
(3)調動高校圖書館古籍業務人員的積極性,廣泛參與,早出成果。如果高校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從現在開始,從總體上看我們這項業務已經比公共圖書館晚了15年,因此我們有快出成果的迫切愿望。因為只有取得有影響力的業務成績,我們在全國古籍保護業務行動中才能有進一步的話語權,從而推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向著均衡協調、共同參與、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在針對各個高校圖書館古籍保護業務內容的設計上,首先要尊重該館古籍業務人員的業務意愿,把他們的業務推進需求納入到高校古籍保護業務工作規劃,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相應的業務督導,使古籍保護工作不再是業務人員的額外負擔,而是能夠取得一舉雙贏的結果,我們相信以充分調動高校古籍業務人員積極性為初衷的工作模式,是我們高校古籍保護工作持續發展、多出成果的內在原動力。
高校古籍保護中心成立之初當有4件緊迫工作要立刻開展。
館藏古籍資源數字化是高校古籍保護與利用的基礎,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先決條件。同公共圖書館比較,高校圖書館館藏數字化程度總體上還是相當落后的。據了解,國家圖書館館藏古籍數字化工作從1998年開始,到目前為止34萬冊件善本古籍全部有數字圖像儲備,而160萬冊件普通古籍其數字化程度也已達到30%。在國家圖書館的示范下,各大公共圖書館均在其后有步驟地展開了館藏古籍數字化的進程。
與之相比,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數字化工作雖然也是在20年前隨著影印項目的開展而開始,但因沒有任何專項投入,所以并未形成規模。截止到2021年11月5日,館藏古籍數字化共計61223冊,3388565拍;按照精確清點的數據,到目前為止,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共248392冊。暫且將已有數字化古籍均按善本計,那么我們的館藏善本數字化程度不到25%。如果按每冊平均40個筒子頁算,那么未完成數字化的187169冊善本則有7486760個筒子頁;若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大倉文庫”數據庫》的數字化速度來看,每位掃描人員每天能完成1000個筒子頁的數據提取,4人從事該項工作,完成館藏剩余善本數字化工作還需1872個工作日,最少也要7年半的時間。
據我們大概了解,高校圖書館所藏古籍數字化工作,基本上也都是依托影印出版項目或其他帶有階段性特點的業務進行的,由于缺少固定資金的支持,時斷時續,進展速度緩慢就成了這項工作的鮮明特點。而作為館藏古籍保護,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將它們的文物價值與使用價值采用復制的方式進行剝離,使得在不影響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前提下,將館藏古籍原典妥善地永久保存。所以,館藏古籍數字化是古籍保護工作開展的第一步,也是其他保護業務開展的基礎。對高校圖書館來講,這項業務的推進已是刻不容緩。建議高校古籍保護中心成立后,對教育部所屬的各高校圖書館所藏古籍,特別是善本古籍,有計劃、按年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盡快開展無差別的數字化工作。
影印館藏古籍叢書已經有了近30年的繁盛期,而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策劃,全國各類型圖書館參與的“館藏稀見系列”影印叢書的陸續編輯出版,則從選題的角度向我們預示著這樣一個由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影印書大興期即將結束。影印叢書的出版開始進入一個由地方政府宣傳資金支持、以整理地方文獻和弘揚區域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任何一個圖書館所藏古籍都將由以前的主角逐漸向拾遺補闕的配角轉化,此間除讓圖書館業務人員體會到“為人作嫁衣”服務理念帶來的平淡無奇的奉獻情懷外,有時還會因無法進一步增強館藏古籍總體社會知見度而感到一些失落。但是我們發現,在不停地為他人提供館藏底本的同時,似乎忽視了一些深藏庫中從未露面的典籍對學術研究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如果在高校古籍保護中心的組織安排下,各高校圖書館將這些典籍各自整理出來,采用招投標的方式聯合出版,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圖書館對中華傳統學術研究的古籍保障合力,還能從整體上提升高校圖書館館藏稀見善本古籍的社會知見度,而且是見效最快的全國高校古籍保護成果。
經過多年的努力,北京大學圖書館從館藏善本古籍中整理出1397種未刊古籍,其中714部為孤本,可以以此為基礎,聯合其他部屬兄弟院校,共同整理編輯出版《全國高校圖書館所藏未刊善本古籍叢刊》。
對館藏古籍實施保護,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長久有效地利用,特別是高校圖書館更是肩負著人才培養、服務教學和支撐學術研究的多重任務。從我們的經驗看,在完成與人才培養和教學相關任務、實現館藏古籍協同服務教育教學職能的過程中,日常利用大致有以下3個層次。
最基礎的是利用館藏古籍進行展示教學,比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利用館藏古籍常設“可愛的中國書——中國書史展”,用以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中圖書發展史的知識普及,在進行相關專業教學時向同學系統展示中國文字、寫刻技術、圖書材質、裝幀形式等的變化演進歷史。
再高一個層次就是把館藏原版典籍嵌入古文獻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學。2018年12月6日,在北京大學人文學部組織召開的古籍助力文史哲專業教學討論會上,一致推薦圖書館古籍資源服務中心作為學校相關專業的實習基地。會后古籍資源服務中心對有關院系古籍利用的需求進行調查,制定了助力教學初步計劃,正式開始推行該項創新服務。從2018年底至2021年底,3年的時間里,古籍資源服務中心與信息管理系、中文系、歷史系、外國語學院、考古文博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等合作開展古籍嵌入教學系列活動30余場,參與學生1000多人次,其中很多同學是第一次與館藏善本古籍原本有實際接觸。
第三個層次就是利用館藏專藏或專題善本古籍開設研究型課程。例如,作為“太湖流域民間宣卷活動的調查研究”“太湖流域民間信仰類文藝資源的調查研究”兩個國家課題的子課題內容,由中文系民間文學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所整理撰寫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寶卷研究項目”提要,就是利用館藏專題善本古籍協同教學、深化教學成果的具體體現。目前,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資源服務中心已成為學校古典文獻專業、古代文學專業、中國古代史專業、圖書館學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不可或缺的人才培養基地。
我們在此提倡,凡有古籍收藏的高校圖書館都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利用館藏古籍與學校相關專業協作,開展助力教育教學業務。這是高校圖書館實施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高校圖書館古籍業務人員的本分所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愿意與兄弟院校圖書館就此項業務相互交流經驗,同時提供嵌入式教學所需的館藏部分善本古籍高仿品。
由于高校圖書館從行政建制上均為學校所轄二級單位,學校在人員配置上會從全局統籌,不可能完全滿足其業務所需,而復雜的業務需求也要求圖書館古籍業務人員一崗多能、身兼數職。為確保圖書館的古籍工作緊湊有序、平穩安全地運行,業務管理的系統性、長效性和及時性就成為最迫切的需求,經過認真調研與討論,我們期望這種需求能通過研制一套適應各高校圖書館古籍服務與保護業務的管理系統而得以滿足。
“高校古籍資源服務管理系統”是集書庫運行、古籍利用、數字資源采集與保管、項目運作與協調、修復與實驗等多項業務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智能化實時管理服務平臺。該系統是一個集內部管理和讀者服務于一體的網狀、交叉系統,將整合圖書館古籍業務工作已有的讀者服務平臺、書目檢索數據庫、數字資源。該系統能定位單種古籍的存儲狀態,查詢古籍的流通歷史;讀者可快捷閱覽館藏古籍數字資源;實時跟蹤項目進展,統計拍數冊數;書庫管理更便捷地上傳下達;全面記錄古籍修復過程,了解館藏古籍修復情況。搭好系統框架后,還可以根據業務發展需要添加其他應用功能模塊。
“高校古籍資源服務管理系統”將由多種業務管理模塊組成,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業務需求選配對應的業務管理模塊,每個模塊均設有相應的功能,系統通過對各個模塊功能的實現來達到規范館藏古籍各項業務、實現整齊劃一的作用。這個系統將為高校古籍保護工作持久有效地開展奠定基礎。
相信在教育部所屬的高校古籍保護中心的領導下,全國高校圖書館一定會充分發揮人才、科研優勢,為盡早建立高校古籍保護與利用的長效機制而協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