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胡 勇,趙海波
(鄂爾多斯市氣象局,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降水與國防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關系密切,適時適量的降水對農業生產能提供有利的條件,而反常的降水則會帶來旱澇災害,特別是暴雨,可以引起洪水泛濫,不僅對生產建設造成極大的危害,而且對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帶來巨大的威脅。相反,長期缺少降水,會導致嚴重干旱,同樣會產生極其重大的不良影響。所以,研究降水的預報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幫助。
2020年8月16日12時至18日07時,鄂爾多斯全市出現了降雨天氣,部分地區伴有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最大降雨量出現在烏審旗的巴彥希里,為47.5 mm,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杭錦旗的獨貴塔拉,為30.7 mm。2020年8月29日凌晨至30日夜間,鄂爾多斯市普降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雨、冰雹、雷暴大風,最大降雨量和最大小時雨強均出現在杭錦旗的敖楞補拉格,分別為86.1 mm和28.6 mm。
兩次降雨天氣過程都是受高空槽和低層切變共同影響,且均為后傾槽降水,維持時間也都比較長,下面分析一下這兩次降雨天氣的共同點,并提出一些經驗總結。
2020年8月16日午后,鄂爾多斯市中部地區出現了降雨,云圖上看全市均被低云覆蓋,且一直持續,東部烏審旗一帶云系有不斷發展加強的趨勢,云頂高度不斷增加,傍晚時分有對流單體生成。從東勝站20時的探空圖可以看出,中低層均存在一定的不穩定能量,對流有效位能為275.7 J,從低層到中層風隨高度先順轉在逆轉,說明低層有暖平流,中層有冷平流,從露點曲線也可以看出中高層都有干侵入,低層暖空氣上升,中高層冷空氣下沉,極易形成對流,產生最大小時雨強和最大降雨量的兩個區域站也是因為20時左右的強對流天氣導致的。從20時的實況圖上可以看出,鄂爾多斯上游阿拉善盟一帶有高空槽發展,全市受槽前西南氣流控制,副高588線位于山西一帶,對高空槽的移動形成一定程度的阻擋,有利于過程的持續,700 hPa也有切變線即將移入,且全市的溫度露點差均在2℃以內,表明全市都處在水汽的飽和區中,850 hPa切變線已經移入且地面冷鋒正在劃過鄂爾多斯,并在鋒線附近產生降水;從雷達回波可以看出,此時降水為混合型降水,有分散性對流存在(見圖1、圖2)。

圖1 2020年8月16日20時500 hPa高空槽線+700 hPa切變線+地面冷鋒鋒線+過去5分鐘降水落區 圖2 16日20時1.5°仰角的雷達基本反射率因子圖
到8月17日08時,高空槽和低層切變進一步東移,地面位于高壓前部已全部轉為西北風,且西部的濕度條件開始轉差,此時降水落區位于槽前切變線附近,從探空圖也可看出,雖然此時東部地區整層的濕度條件仍然較好,但低層已變為冷平流,從雷達圖可以看出,系統已轉為穩定的層狀云降水。
到8月17日20時,高空槽移至中部,低層切變也已移出鄂爾多斯市,西部整層濕度條件轉差,東部仍然較好;從20時東勝站的探空圖也可以看出,整層已經沒有不穩定能量了,但濕度條件仍然非常好,700 hPa為大于16 m/s的偏北風,且從低層到高層風隨高度逆轉,說明此時東勝站有明顯的冷平流;地面已經受高壓控制,但槽前的穩定性降水仍在持續,直至18日08時高空槽完全移出,全市的降水過程才結束。
2020年8月29日08時,新疆一帶有高空槽發展,鄂爾多斯市受槽前西南氣流控制,衛星云圖上可以看出,沿河一帶云頂高度降低,逐步轉為穩定性降水,西部地區全部被云系覆蓋,成片的低云中有分散性的對流云發展東移,且后續仍有補充,從探空圖上可以看出,整層濕度較好,中層有干侵入,從低層到高層風隨高度順轉,有暖平流,k指數為32.6 ℃,CAPE為142.5 J,沙氏指數為-0.45 ℃,有一定的對流發展條件。700 hPa上游有低渦生成,地面位于倒槽頂部,中東部地區有輻合線存在,均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條件。此外隨著白天氣溫逐步升高,熱力的抬升作用也為強對流天氣提供了一定的動力條件,從降水實況和雷達回波可以看出,在倒槽頂部以及輻合線附近已經出現一些分散的對流性降水(見圖3、圖4)。

圖3 2020年8月29日08時500hPa高空槽線+700 hPa低渦+地面低壓倒槽及輻合線+過去5分鐘降水落區 圖4 19日08時1.5°仰角的雷達基本反射率因子圖
到8月29日20時,系統略微東移,700 hPa切變線即將移入鄂爾多斯市,暖濕氣流在南北向的切變線附近輻合上升,利于對流的發展,且切變線前側有偏南低空急流形成,不斷的偏南急流使得水汽充足且得到補充,有利于降水的持續,此時切變線前側及地面冷鋒的鋒線附近出現了混合型降水。由于系統移動緩慢,良好的水汽通量又使得雨強也比較大,所以鄂爾多斯市西部地區在這個時段出現了較大的短時強降水,也導致了最終的暴雨天氣。
到8月30日08時,500 hPa的高空槽即將移入鄂爾多斯市,700 hPa切變線移至中部地區,地面冷鋒已完全移出,海平面氣壓場呈西高東低的態勢,此時降水出現在切變線附近和前部,且已轉為較為穩定的降水,紅外云圖上可以看到全市被云系覆蓋,但云頂亮溫較高且分布均勻,同樣說明了此時全市上空均為發展高度較低的低云,無對流云系。從探空圖也可看出雖然整層濕度條件仍然較好,但CAPE值僅為4.7 J,說明此時已經基本沒有不穩定能量了。
到8月30日20時,高空槽移至鄂爾多斯市中部,700 hPa切變線也完全移出,地面已完全受高壓控制,此時高空槽前的降水仍在持續,但量級很小,各區域站的小時降雨量都不到1 mm。到31日08時,高空槽也已完全移出鄂爾多斯市,全市的降水過程徹底結束。
后傾槽降水大都為穩定性降水,而這兩次降水均為后傾槽降水,對比后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①當高空槽還在上游較遠處時,但地面已經有輻合(或冷鋒過境又或者位于倒槽頂部)時,降水就已經開始,此時的降水都較為分散,且為對流性降水。②隨著系統東移,降水轉為混合型降水,大量級的降水最容易出現在這個時段,當系統移動緩慢、同一地區停留較長時間時,會有暴雨產生。③當地面的系統移出轉為西北風后,降水轉為穩定的層狀云降水,只有當高空槽完全移出時,整個降水過程才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