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曉
(上海浦東圖書館,上海 201204)
現代化高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直接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了人類對資源獲取的便捷性以及相關要求的提高,傳統型圖書館在當下難以滿足這樣的要求,面臨轉型。同時,眾多新興媒體平臺的出現及文旅融合、圖書館事業社會化等大背景,也為圖書館建設發展帶來新思路。圖書館界正積極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推動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豐富數字閱讀新體驗,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圖書館的發展,離不開圖書館員的轉型發展。文章以上海浦東圖書館為例,從圖書館發展的幾個新方向,淺談如何根據圖書館的轉型發展進行圖書館員的崗位改革。
上海浦東圖書館新館于 2010年10月開館,經過后續館員招聘,2012年,總館崗位設置已比較完善。

表1 2012年上海浦東圖書館總館崗位設置情況
由以上部門設置可以看出,上海浦東圖書館原先的部門設置和職能還是按照傳統圖書館的模式,即為讀者提供閱覽、咨詢、借還書、復印、代查代檢、講座、館際交流等內容。讀者服務部是館員人數最多的部門,占到總館員工的43%(為便于分析,此處暫時沒有把南匯分館館員人數細化統計,只計算總館館員人數),從事基本的圖書借還、咨詢、期刊報紙管理等服務。從事講座、展覽等讀者活動的公共文化部和延伸點業務的延伸服務部人數很少,兩個部門的人數加起來僅占總館人數的5.8%。
2016年,上海浦東圖書館開始探索傳統圖書館的轉型。2020年,該館根據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幾個新方向,將咨詢、借還書、圖書上架理架、復印等傳統服務外包,將讀者服務部的大部分館員從基本一線服務中解放出來,并通過館內崗位競聘的形式,鼓勵館員選擇自己感興趣并能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特長的部門和崗位,對部門設置和館員崗位進行了較大的改革調整,以適應新時代圖書館的轉型發展要求,其具體改革調整如下。
該館將原先屬于讀者服務部的6樓音像和電子閱覽室業務分離出來,并另外改造6樓400 m2的場地,與上海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數字體驗中心,引進、展示并推廣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型閱讀技術、閱讀設備、閱讀方式,作為浦東數字閱讀推廣的前沿陣地和向公眾提供文化領域現代技術應用的體驗空間[2]。在此基礎上,圍繞STEAM等主題,又開設了創客課堂、科普課堂和創藝制作課堂。為此,根據部門功能區域的劃分,館員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進行了音像區、電子閱覽室和數字體驗區崗位的雙向選擇。該部門現配備10名館員。2020年,該部門組織各類講座56次,舉辦培訓班28個。
過去,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由圖書館說了算,圖書館有什么資源,讀者才可以利用什么資源。隨著圖書館讀者權利意識的提升和圖書館辦館觀念的轉變,公共圖書館意識到,作為服務性機構,圖書館必須將用戶及其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以用戶為中心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核心戰略。
為此,上海浦東圖書館采編部將圖書加工業務外包,館員重點負責圖書采購和剔舊工作。采編部館員與讀者服務中心的專題館員緊密合作,對讀者普遍反映較好和網上評價較高的最新書籍及時采購加工后上架,一些特別熱門書籍會根據讀者服務中心反映的高借閱量情況及時增補副本。此外,上海浦東圖書館還與新華書店、鐘書閣等多家市民喜愛的書店聯合推出 “你買書,我買單”的活動及讀者“點書”服務,讓讀者真正成為圖書館的主人。
除了采購讀者喜愛的圖書外,及時對圖書剔舊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該館采編部設立專職圖書剔舊館員,根據圖書剔舊原則,除了常規剔舊工作外,還及時對利用率低、長期滯留書架未被利用的圖書進行下架或轉庫,騰出空間上架讀者喜愛的圖書。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圖書館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藏書場館,讀者來圖書館也不僅僅是借書和還書。公共圖書館是作為人類精神的集散地,有傳播先進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進行社會教育的職能。該館的閱讀推廣中心部門在得到發展壯大后,積極利用各種館內館外資源,在原有基礎上,打造了“閱見東方”“浦圖公開課”“主題悅讀廳”“特色讀書活動”“人文藝術展”等文化品牌,舉辦了很多高質量的講座、讀書會、展覽等活動,深受讀者歡迎。
地方文獻是歷史的沉淀和縮影,涉及一個地區的歷史現狀、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歷史遺留等各個方面,是了解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途徑和縮影。圖書館是向人們展示古今社會文明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與場所,有義務對社會進行文獻的收集、保存和整理開發和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為此,該館新設地方文獻與信息咨詢中心,成立地方文獻收集和整理小組,對浦東地區的重要地方文獻進行收集、保存和整理開發,為地方文獻的開發建設服務。
上海是中國兒童文學的重鎮和發源地。四十年來,幾代上海兒童作家保持長盛不衰的創作生命,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上海浦東圖書館新調整的兒童與青少年閱讀中心成立兒童文學基地項目小組,致力于上海兒童文學史料和作家人物的檔案收集,包括兒童文學史料,重要人物的照片、手稿、信函等私人物品以及作品改編成的影視作品等,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兒童文學作品和相關資料的陳列、開發與推廣利用保護上海兒童文學遺產中珍貴而美麗的部分[3]。
主題圖書館的發展既是公共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當前我國國情的基本需求。主題圖書館建設的趨勢是走社會化道路,即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資源,以最小的成本集合其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價值,將服務效果最大化。浦東圖書館自2018年6月以來通過融合民間力量、與企業合作等方式,相繼建成藝術主題分館、世集主題分館、運動主題分館、張江科創主題館、名人主題分館、金融主題分館、國際象棋主題分館、船文化主題分館、南書房主題分館、影像主題分館和科藝主題分館11座主題分館。其中,科藝主題分館是上海浦東圖書館與三林鎮政府的全新嘗試合作。由三林鎮政府提供場館和資金支持,上海浦東圖書館派出專業館員聯合打造并負責業務運營和日常管理,充分利用該館的文獻資源、品牌活動、人才隊伍、管理經驗,保障主題分館的高品質運營,打造全新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范式。

表2 上海浦東圖書館2020年部門和崗位改革調整前后對比
上海浦東圖書館根據圖書館發展的新方向進行的崗位內部改革,精簡傳統圖書館模式下的基礎部門——讀者服務部的館員人數,將讀者服務部大量的一線館員從借還書、咨詢臺、報紙期刊上架等單調枯燥的工作崗位中解放出來,并通過館內跨部門崗位競聘的形式,調整其他部門人數、增設新的部門讓館員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崗位,極大地激發了館員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上海浦東圖書館工作的進一步創新,提升其體系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目前,上海浦東圖書館館員的年齡、知識水平、學科背景、能力和研究方向各有差異,有部分館員的工作能力跟不上新時代圖書館發展的要求。因此,圖書館應加強對館員的終身培訓,通過數據庫、MOOC等線上課程,及組織館員參加圖書館行業內專業知識研修班、專家培訓講座等線下課程,提升館員的業務素養。同時,建立館員考評和激勵機制,引導館員在職業發展中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加強學習和交流,促進館員的職業發展[4]。
在圖書館發展新方向下,公共圖書館應提高館員的職業素養,積極調整崗位和人員設置,推動傳統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型,拓寬圖書館的服務領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