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特別是在5G、AI、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加持下,云時代的序幕正在逐漸開啟。新聞傳媒作為反映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重要領域,其變化也正在與技術變革并行。例如,新聞媒體的采訪方式與傳播形式所發生的變革、傳統新聞采訪因適應融媒產品生產而進行的調適、利用精準定制算法促進投放方式的改變,以及由單向傳播向圈層社交互動傳播轉型。但是,既有的研究對有關上述種種新聞傳媒領域變化的討論并不充分,部分學者囿于參與新聞生產實踐的經驗不足,較少結合新聞生產實踐經驗進行討論。本文結合新聞實踐領域的現實變化,討論云時代技術變革對新聞業態與從業者的影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三年多來,疫情減少了人員流動,阻隔了時空,很多時候傳統的面對面采訪方式不能實現。以全國兩會為例,疫情后廣東廣播電視臺的持證記者名額壓縮為5名,全部在廣東團封閉管理,大量的報道只能采取“云采訪”的模式。當年5G已正式商用一年,有技術也有條件進行“云”轉型。不過由于時間倉促,轉向云上采訪是一種被動之舉,是對此前兩會采訪預案的緊急調整。當年的云采訪,利用5G和新的直播軟件,僅僅只是解決了畫質不夠清晰的問題,沒有更多的發揮。
2021年,疫情依然此起彼伏,在全國兩會召開之前,各媒體做足了預案和充分的準備工作,云采訪已經普遍地應用于兩會代表委員的采訪中。廣東廣播電視臺的兩會訪談類節目《超級訪問》也將原來的一個演播室變為兩個演播室,北京、廣州各設一個,并解決了傳輸的問題,實現了主持人在廣州演播室與北京的嘉賓進行連線訪問。但這種采訪方式對于訪談類節目來說,場景割裂,傳輸存在延時,互動性差,交流感較弱。
到2022年,高速率、低時延的技術應用更為廣泛,VR/AR/MR崛起,成為傳播領域最為耀眼的現象級產品。針對前兩年在云采訪中遇到的問題,2022年兩會打造出《兩會“云”客廳》,采用了虛擬技術和云連線應用結合的方式,實現實時虛擬合成,信號傳輸延時小于300ms,真正讓主持人與嘉賓能夠順暢交流。
由此可見,云轉型雖是受到疫情影響的被迫轉型,但也是技術發展應用的必然選擇。未來,視頻生產將更多地融合新技術,催生出更多的“云”視頻產品。
云時代,技術是核心,高速傳播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全方位嵌入新聞傳播生產鏈,隨之而來的是電視新聞在信息采編、內容生產、產品形態、分發渠道等各環節實現變革重塑,推動形成以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傳播格局。
首先,新聞信息的采集搜索正在逐漸邁向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依托大數據、算法、深度學習以及相關傳感器,對人的核心智能進行模擬、延伸和拓展,基于對邏輯主義、聯結主義、行為主義的綜合,人工智能表現出了明顯的邏輯性、學習性和預測性特征[1]。在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改變了新聞生產流程,提高了新聞采編效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采訪,在打破時空界限的同時,也突破了以往難以對龐雜數據進行高效分析的局限,幫助媒體在海量無序信息中搜尋重要的信息,透視事物內在發展機制與規律。
視頻信息分類整理最大的障礙是“搜索”,以往的做法是,給每一段視頻編碼關鍵詞,通過搜索關鍵詞的方式來找到相應的視頻素材。但這種做法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關鍵詞少了,有些視頻搜索不出來;關鍵詞太多,不夠精準,搜索也就失去了意義。近年來,廣東廣播電視臺引入智能媒資系統,結合AI技術,進行人臉識別,通過大量的視頻資料學習,能夠迅速鎖定需要找的人物所在的新聞片段,極大地提高了視頻搜索效率。
其次,新聞內容的生產依托技術變化逐步實現云端化。5G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時延、低能耗等四個特點,信息傳輸的高速率意味著視頻語言將取代文字語言成為社會交流的主要表達形式。[2]社會交流對于視頻的需求量更大了,這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拍攝設備的小型化和高清化,每個人都能成為視頻生產者,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只有不斷提高內容生產的質量和效率,才能在視頻這個賽道上立于不敗之地。
廣東廣播電視臺2022年上線了云上融媒制作與分發中心,包括云傳輸和云生產服務,提供多終端直播流、第三方內容源接入,支持4K直播傳輸,實現了與演播室實時連線互動交流對話直播服務,同時作為融媒體直播內容管理與分發核心服務,通過云導播和云轉碼,實現相應流媒體直播轉推流功能,讓直播快捷方便地為第三方媒體平臺提供分發服務,云傳輸為開放式兼容服務,可以實現第三方云傳輸支持,云生產提供云收錄、云剪輯和云存儲,通過AI智能分析畫面圖像和語音識別技術,實現自動語音處理和智能拆條,為融媒體生產提供高效便捷的智能化服務。
再次,新聞產品的形態表現在技術賦能下呈現出多維化的形態特征。在融媒探索的初期,新聞學習互聯網表達和形態,推動Vlog和H5產品,但在云時代,電視媒體已經在從學習走向創新,逐步引領互聯網視頻形態的發展方向。借助于虛擬合成技術、數字建模、元宇宙等技術能夠構建一個“場景”,使得視頻新聞的產品形態越來越多樣化,從同屏到跨屏到融屏。
廣東廣播電視臺打造的《兩會“云”客廳》,看起來就跟實景采訪一模一樣,幾乎看不出來摳像的痕跡。團隊精雕細琢,從拍攝、傳輸、燈光、置景,到主持人的坐姿、視線等都精心設計,低延時、無障礙,不僅做到了跨時空自然逼真的視線交流,使云訪談從“屏對屏”走向“面對面”,還實現了“手握手”(見圖1)。北京冬奧會期間,央視在行進中的京張高鐵的演播室進行5G超高清直播,這對于穩定的信號要求更高。(見圖2)新華社則是與百度希壤元宇宙平臺合作,推出了“2022年全國兩會融屏訪談”,將身處北京的新華社主持人“送上”中國空間站,與王亞平“裸眼3D”般面對面交流。數字建模,三維透視的場景復現,沉浸感更強(見下頁圖3)。

圖1 廣東廣播電視臺《兩會“云”客廳》

圖2 央視京張高鐵5G超高清直播

圖3 新華社與百度希壤元宇宙平臺合作推出的“2022年全國兩會融屏訪談”
此外,云時代技術變革已經倒逼新聞內容的分發渠道呈現出社交化的特征。云技術廣泛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決定了媒體不能再延續過去的老路,應該朝著更靈活的體制機制創新轉型,將時政、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輿情監督等方方面面納入智能媒體,借助云平臺,將媒體打造成綜合性信息樞紐。從內容分發渠道來看,依托廣泛串聯的信息庫,人工智能能實時掌握社會環境、具體場景、用戶狀態、用戶需求,以定制化為特征的算法新聞快速增長。尤其在云時代,媒體能夠實現信息內容的精準分發,進一步加強了同用戶的聯系,新聞分發將更加個性化、智能化。同時,分發也不意味著單向的信息傳播,而是更為廣泛的社會參與,受眾同時也能成為信息的參與者和傳播者。
廣東廣播電視臺啟動了2022年全國兩會“我向兩會說愿望”廣東大中小學生建言短視頻征集活動,學生們以短視頻的形式,就自己關心的話題,為國家建設發展建言獻策。截至3月12日,超過21.5萬人參加活動,收到廣東全省學生上傳視頻近1.1萬條,征集作品收獲點贊數達10.7萬,更有多名學生的建議被代表委員納入到議案建議中。視頻新聞借助互聯網的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活動,真正實現了大小屏融合,傳播者與受眾的零距離交流。
云時代,媒體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發展需求,其內在發展邏輯、發展路徑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對新聞從業者進行了重塑。媒體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融媒傳播的內在規律,抓住新聞采寫的焦點、難點、痛點與熱點,創作出更多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有傳播力度的新聞作品。云時代也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換而言之,這也是云時代技術加持下技術變革對新聞從業者的重塑。
首先,云時代對新聞從業者的能力要求更加立體,鍛造全能型記者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3]。“四力”建設對媒體工作者的政治站位、業務水平、工作作風等方面提出了綜合要求,為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者固本強基、弘揚傳統、提升本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腳力”指的是調查研究的能力。云時代,需要區分“在場”與“不在場”。所謂“在場”是身體本身在事情發生、進行的現場;在場是一種主體間交往互動的實際關系。影像是身體的虛擬在場,在信息時代,虛擬化在場似乎比實際在場更重要[4]。所以,云時代并不是說就不需要踐行“腳力”,恰恰相反,電視融媒記者不僅要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線下的實地調查,而且要善于深入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社交媒體平臺,掌握網絡輿情動態,“做好線上社會調查,加強數字時代無形的‘腳力’。”
“眼力”指的是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電視融媒記者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選題服務于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和中心工作,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層意義和價值。在云時代,電視融媒記者踐行“眼力”,既要注重練好內功,也要善于借力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合成等新技術,有效提升新聞工作者觀察和分析問題的層次與能力,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腦力”就是思考和學習能力。在云媒體時代,人工智能能夠完成信息收集、數據分析、AI翻譯等部分工作,有效提高新聞生產效率,但是對于新聞導向把控,宣傳角度的選取和傳播的“時度效”把握等,還是需要記者的“腦力”來判斷,把握時機,實事求是,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才能有效避免“低級紅”和“高級黑”。
“筆力”指媒體工作者的語言表達和行文能力。除了文字功底過硬,電視融媒記者的“筆力”更需要運用新媒體的手段,從畫面剪輯、包裝、特效、制作、配音、配樂等各方面提升片子的整體可看度,用可視化的視聽手段把新聞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比如,一個有“網感”的標題就能立刻吸引受眾點擊進去了解內容;網絡流行熱詞、流行語的運用,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而彈幕、表情包、動畫特效、帶感音樂的加持,則更加符合年輕受眾的審美,受眾喜歡看、看得進、看得懂,才能接受片子所傳達的核心價值,達到宣傳的效果。
其次,新聞從業者必須更新知識架構,堅持突破與創新,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建模等技術與新聞業深入融合,全方位嵌入“內容生產—渠道分發—用戶消費”的產業鏈條,智媒體能夠做到協同聯動,新聞內容生產與傳播效率更高,在促進輿論引導、主流價值傳播上具有更大的優勢。
2017年6月,新華社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新華智云,2019年,新華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自主研發的25款媒體機器人,助力新聞人“采集”和“處理”新聞資源,這是國內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新聞內容生產領域首次實現矩陣化落地。新聞從業者的鼻祖能夠主動擁抱技術變化,主動參與技術加持下“媒體+”的突破,同其他領域其他主體有機交互,助力跨領域的資源協同聯動,這也成為媒體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再次,新聞從業者必須融入社交圈層,利用好社交媒體[6]。在這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是內容生產者,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什么樣的產品才能迅速抓住受眾的眼球?那一定是有創意的產品,創意可以是一個吸睛的標題,可以是別出心裁的剪輯手法、動感十足的配樂,也可以是俏皮可愛的動畫特技。如今好的產品不斷迭代更新,受眾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這就需要媒體從業者發揮智慧,不斷創新,引領受眾的審美。
我們正處于“無處不圈層、無處不社交”的環境中,大量的消息會被無視,只有符合某些特定社群的共同興趣,才能被社群成員所認同,進而閱讀并傳播。因此,傳統媒體應該大力挖掘媒體的社交和消費屬性,每一條融媒產品必須有清晰的受眾定位,用定制化算法來進行精準投放,這樣才能不斷滿足日益成熟的消費者需求[7]。媒體應真正融入到社交圈層中,成為“社交達人”,才能進一步擴大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云時代,技術是核心,新技術全方位嵌入新聞傳播生產鏈。媒體從信息采編、內容生產、產品形態、分發渠道等各環節實現變革重塑,由傳統的新聞報道轉變為融媒產品生產。在新形勢下,媒體需要不斷顛覆創新,擁抱新技術,充分挖掘媒體的社交屬性,融入圈層社交,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