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文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威海 264200)
當前,國內信息化水平改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速率提升,已邁進融媒體時代。記者應實現自身采訪和寫作方式的轉型,將是每個媒體記者應不斷思考的問題。本文分析融媒體時代記者所需具備的專業素養,并提出融媒體時代記者采訪和寫作方式轉型策略,以期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在傳統媒體中,由于信息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信息的數量較少,這也導致記者在采訪以及寫作中的內容十分單一,僅以簡單的信息的編采為主。而在融媒體時代中,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信息在來源方式以及傳播范圍上相較從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信息的數量呈現海量化趨勢發展,并且信息在展示方式上形式也較多,這就促使記者不斷思考自身工作定位,尋求轉型之路,來適應當下受眾給廣播新聞提出的更高按要求。在融媒體時代中,作為記者,其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較多變化,不僅需具備強大的采訪能力,更要具備良好的新聞寫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滿足融媒體時代發展要求。這就使得記者需不斷提升自身信息整合水平以及信息協調能力,才能在范圍較廣且數量較多的數據信息中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提煉并編采,在經過制作處理之后利用各種方式將其傳播到受眾中,帶動受眾收聽收看積極性的不斷提升,實現進傳統媒體在新時期內的長遠可持續發展[1]。
與此同時,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由于新聞在傳播渠道和傳播形式上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記者在開展新聞采集和編輯的過程中,需具備強大的資源以及信息協調能力,更要具備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來從全局出發,更好的履行記者自身職責,促使社會輿論朝向正向方向進行。
在過去,記者在采訪與寫作的過程中,敏銳新聞嗅覺以及新聞感知力的記者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之一。而在融媒體的背景下,為更好地進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履行媒體職責,記者需具備比從前更為敏銳的感知力,才能更好地促使新聞報道在時效性上的不斷提升,更帶動新聞感染力的不斷提升,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實現收視率的不斷提升[2]。而同時融媒體時代也是數據應用的時代,除了敏銳的新聞意識記者也同時要具備敏銳的數據意識,說白了就是要適應當今互聯網、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同時敏銳的新聞意識與敏銳的數據意識這二者是相互承接的,是都可以隨著一方的增強而增強的。而作為一個優秀的記者是可以從當今互聯網平臺這些泥沙俱下、好壞難分的數據中尋找分辨出優良的、可用的數據線索出來,并且繼而能根據這些數據線索去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來。相反如果沒有具備這樣的意識能力,就可能讓一些負能量甚至有可能產生消極影響的數據內容滲透到新聞作品當中,對整個社會造成不好的后果。對于記者來講也不能因為害怕自己采集、報道的新聞有可能會產生消極影響就樹立起一種防衛過度的姿態來,對于新信息全盤否定。而是要懷抱著一刻開放的心。那么為了又能卸下防衛過度的偏激姿態,又能保證信息的優良。就要求在融媒體時代下的記者要不斷提升自己,去嘗試、學習、接觸一些新興渠道技術比如VR、AR,拓寬自己的互聯網細微,加強融媒體時代下的數據意識與新聞意識。
由于融媒體時代使得信息在來源以及數量上相較從前均有較大程度上的提升,這就使得信息的質量也良莠不齊。對于記者來說,在收集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工作過程中,需具備強大的判斷能力,對待虛假信息需及時進行識別并制止,杜絕傳播虛假信息以及負能量信息,篩選出具有傳播價值或者教育意義的信息進行編輯并制作,杜絕刻意制造噱頭情況以及傳播虛假內容情況,減少對受眾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媒體公信力的不斷提升[3]。與此同時,在對信息進行收集并篩選處理之后,記者還需對這些信息進行仔細分析,根據其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帶動傳播效果的不斷提升,發揮新聞媒體的積極作用,帶動新聞在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上的全面提升。
在提升新聞質量的過程中,記者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在融媒體時代下,由于社會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媒體所面臨的形勢相較于從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對于記者來說,更要堅守自身道德底線,堅守自身的職業素養,在采訪并寫作新聞的過程中保證其真實性以及可靠性,全面提升自身職業素養。而就專業水平來說,可以大致分為業務水平以及認知水平這兩個層面。首先對于認知水平層面來說,我們的記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與社會經驗水平,說白了就是既要有文化還要見多識廣。那是因為在記者外出采訪中,通常情況下都會接觸到特別多的人與事,而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與社會經驗水平才能在這些接觸的過程中挖掘出、采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記者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與認知能力以及一些談話聊天技巧與隨機應變的思維。同時要具備為民服務的思想核心,不能為賣弄學識而去使用一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去進行新聞播報,而是要使用一些通俗的、老百姓們容易接受的內容陳述。最后要學習一些社會學以及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讀一些相關文獻著作,聽一些相關專家授課,這樣的話方能讓能讓我們的記者在采訪時更加游刃有余。最后由于融媒體時代之下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獲取形式泛濫,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拿出更多的“挖掘”精神來,加強自身對于新聞線索、內涵的挖掘能力。特別是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的當下,記者在采訪中所要面臨的情況場景更加多元化,因此,要具備過硬的職業素養才能勝任。以上,融媒體時代的記者在從信息收集開始,到接下來對其進行編輯制作再到最后對其進行播出,在每個工作流程和環節上,都要堅定信念,堅守職業道德,避免受到不良風氣影響,保證自身在制作并傳播新聞的真實性以及準確性,在社會上形成正向輿論氛圍,促進和諧社會的順利實現[4]。
1.采訪形式
傳統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形式較為簡單,只需將所要制作的內容采訪出來并播放即可。在融媒體時代下,受眾對于新聞質量以及傳播方式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作為記者來說,需積極轉變傳統單一采訪形式,適應當下流行的各類媒體產品,促使新聞質量的不斷提升。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記者需認清自身在融媒體時代下的重要職責,不斷提升自身融合思維,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立足于多個角度進行,更要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引入多元化的傳播方式,來滿足受眾更高需求;更應積極引入先進科學技術,打造當地精品新聞以及特色新聞,提升新聞總體質量;還可在制作新聞的過程中將短視頻、H5創意、圖文推送等全新新聞表達形式運用到新聞的傳播以及制作中,對新聞內容進行全面真實的展現,帶動新聞觀看量以及閱讀量的不斷提升,更使得新聞傳播范圍以及影響力不斷提升,帶動觀眾黏合度的不斷提升。
作為記者來說,在融媒體時代自身采訪與寫作方式的轉型過程中,更應樹立學習意識,積極學習當下各類先進新聞媒體科學技術,全面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在立足于融媒體各項技能的更高要求之下,提升自身對信息采集以及新聞制作等各項技能的掌握程度。對于新聞播報以及信息傳輸等融媒體技術也需提升掌握程度,對于傳統媒體所應用的各項技術,需及時進行創新和優化,對大數據、云計算、在線包裝、虛擬現實以及各種融媒體時代中的檢索技術也需提升掌握程度。不斷拓寬自身對于融媒體技術的掌握程度,擴大自身知識儲備,更要結合傳統媒體以及融媒體的優勢,加大資源共享力度,提升信息處理水平[5]。
2.采訪途徑
傳統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與受訪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然后將獲取的信息進行提煉和編輯,然后才能播出,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的質量,但由于環節和流程較為復雜,是一邊采訪一邊進行同步記錄的,這就引發了效率的低下,從而導致新聞時效性不強。而在融媒體時代中,記者可引入多元化的信息收集方式,完善新聞傳播路徑,來更好的吸引受眾。可利用大數據等對受眾喜好進行分析,結合數據分析結果制定節目播出計劃;更要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借助當下流行的自媒體平臺來進行傳播,來擴大受眾以及新聞影響力和新聞傳播范圍,帶動收視率的不斷日升,更帶動新聞在時效性上的不斷提升。因此,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記者對于采訪渠道的應用還是要以創新為主線,必須要緊緊摁住時代發展的命脈,創新適用并且積極探索新的采訪渠道,運用多維度的手段方式去進行采訪,打破以往單調化的采訪渠道模式。而同時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人人都是傳聲筒,人人都是廣播臺,每個人都能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方,因此,我們的新聞記者要牢牢意識到這點,一些通過互聯網平臺采集到的信息要深入探究辨別真偽,發揮到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在考究完信息的同時也對信息的發布者做調查考究,以確保新聞足夠真實,為我們的受眾呈現出優質的新聞作品。
3.采訪內容
記者的采訪過程是一個充斥著不確定性因素的過程,而為了避免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干擾采訪就需要我們的記者在采訪內容上面下好功夫、做好文章。首先在采訪之前,記者就要提前做好預備,通過查閱資料等獲取采訪對象的背景信息,即使不能做到全面了解也要有個大概,接下來其次就是要將準備好的信息運用到采訪的過程當中去,以確保整個采訪過程萬無一失,采訪內容充實且不空洞。在傳統采訪之前需做好各項相關資料的收集工作,流程較為繁瑣。而在融媒體時代,采訪內容也需及時進行轉型,從單一的文字圖片集內容轉變為視頻音頻等所有內容,在采訪時需重視素材的真實性,充分發揮記者的輿論監督職責,來更好的服務大眾[6]。
1.寫作理念
記者在轉型的過程中,需樹立正確的寫作理念。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的數量不斷增多,傳播速度不斷加快,信息的來源方式也呈現多元化,使得信息在質量上也呈現參差不齊狀況。在這種情況下,記者更應發揮自身職責,強化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堅持遵紀守法以及自身道德底線,在新聞采訪以及寫作的過程中樹立為大眾發聲意識,提升自身作為記者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明確自身在融媒體時代下的定位,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事件真相,促使自身在采訪和寫作上的更好轉型[7]。同時在當下,要敢于摒棄以往傳統媒體時期舊的寫作理念,要在新聞的寫作編輯方面投入進更多新技術、新方式。比起以往靜態的以文字為主導圖片為輔助的寫作模式,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寫作具備著更強的感染力,“圖片+文字+視頻”的形式能給受眾帶來更直觀化的體驗。因此,在這個條件下,新聞記者就要牢牢把握住這個融媒體時代所帶來的新形式,積極轉變寫作理念,在寫作的過程中代入“圖片+文字+視頻”的形式,讓文字、圖片、視頻三者優勢相加,發揮它們各自的長處表現出“1+1>2”的效果來,進一步為我們的受眾帶來最好的觀看體驗,并且用新形式不斷地去吸引更多的受眾,從而更好地為媒體自身實現變現。綜上,在當今融媒體語境下,要積極地去轉變革新自身的寫作理念,為順應新時代的媒體發展趨勢也是為迎合新時代的受眾需求。而要實現寫作理念的創新,就可以打破以往單一化的文字呈現形式,轉投文字、視頻、圖片、甚至交互式內容等的整合表現形式,形成一個新聞內容的多元化呈現整合體,這樣便能夠去迎合不同口味的受眾,還能吸引一些邊緣受眾以及增加受眾對于自家新聞內容作品的黏合度。那么由此可見作為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記者,多元化的寫作呈現方式是必須應有的,這就要求記者要熟練使用新技術不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具備新興的寫作理念,來確保內容的多維度呈現,讓新聞內容能躍然紙張,更加直觀化地呈現給受眾。
2.寫作風格
融媒體時代,互聯網、計算機幾近成為每家每戶的標配,同時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技術也發展得如火如荼,這使得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趨向于互聯網生態,在這個情境下,網絡用語的使用便已成為社會常態。因此,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編輯記者在整個新聞消息的寫作進程中也要適當地轉換一下思路,多去使用一些當下內涵積極且流行的網絡用語,創新自身的寫作表現風格。在保持新聞真實性特性的前提下,多去采取使用一些內容積極、效果優良的網絡用語,以加強提升自己的寫作風格。同時的由于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下,網絡用語的內涵也是有好有壞,比如之前的“藍瘦”“香菇”以及近期出現的“DUCK不必”等等,這些網絡語言增加趣味還行,但有網友竟然要提出將其們全盤收錄進新華詞典中,這勢必會對傳統語言文化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并且記者如果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差錯,就有極大概率給社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作為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就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自身的寫作風格,那是因為互聯網的普及率在不斷上升,促使各類網絡語言不斷興起。相較于傳統正規用于,網絡語言有著流行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可極大的提升受眾閱讀興趣。在記者實現轉型的過程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引入網絡語言,提升新聞趣味性,更好的擴大受眾。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記者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也發生較大程度的轉變,開始朝向全媒體記者方向轉型。在轉型的過程中,記者需積極轉變傳統思想,提升自身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轉變傳統采訪和寫作方式,來提升新聞稿件質量,擴大新聞影響力,真正發揮新聞媒體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