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依薩爾·阿不來提
(新疆廣播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4)
新媒體與現代社會的不斷融合,使得人們對于信息接收的需求發生了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廣大受眾將不再滿足過去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越來越重視信息質量、信息接收便捷性的提升,一系列變化為廣電新聞編輯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全新路徑,同時給作為傳統媒體的廣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廣電作為媒體行業發展的基礎,必須在新的發展環境下適當作出調整,認真審視新媒體環境下發生的各種變化,結合廣大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有針對性對新聞編輯工作進行創新。
新媒體是利用無線網絡、數字技術等,在手機、電腦等中高端設備的支持下,為廣大用戶提供信息與服務。新媒體屬于一類媒體形態,站在時間的角度考慮,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有著明顯的速度優勢,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具有較強的時效性。站在技術的角度考慮,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成本更低、覆蓋范圍更廣,相關信息的實用性更強。站在社會的角度考慮,新媒體是社會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革新。
與傳統廣電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十分明顯的個性化特征,其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為用戶提供針對性更強的內容。從新媒體的表現形式來看,其已經超過了傳統廣電媒體的固定傳播渠道的速度,在內容呈現方面變得更加豐富。另外,從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具有多樣化的特征,比如傳統廣電媒體只可以通過電視傳播信息,而新媒體可以通過各種新聞APP、門戶網站傳播信息,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1]。與傳統廣電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不會受到時間的現實,新聞工作者可以隨時隨地對新聞信息進行加工,也可以隨時發布新聞內容,在新媒體多樣化傳播渠道額的支持下,其能夠實現全天、實時發布新聞信息。
在傳統媒體盛行的時代,報紙、電視等各類傳統媒體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區別,不同媒體在服務范圍以及面向的受眾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并且各類傳統媒體之間幾乎出現相互獨立的狀態。新媒體時代,使傳統媒體之間存在的界限逐漸消失,媒體與媒體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密切,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融合的趨勢。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不斷發展與創新的過程中,各種智能設備的普及,為新聞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受眾只需要利用智能設備,就可也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也變得更加豐富,不再需要只通過電視、報紙等方式獲取新聞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我國廣電媒體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群體對廣電節目的內容與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廣電新聞節目在播出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主持與播音環境的影響,在節目特色上很難實現新的突破,最終會對廣電新聞編輯工作的發展造成影響[2]。伴隨著新媒體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得廣電媒體的發展得到了有效創新,由于新媒體發展更注重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以及新聞內容解讀的獨到性,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廣電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擁有更加鮮明的特色,因此,對廣電編輯工作來說,要想實現多樣化發展目標,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發展的價值,在工作中不斷借鑒新媒體發展經驗,以媒體融合的方式迎接新媒體環境下出現的各種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未到來之前,廣電媒體在媒體領域有著較高的權威性,在新聞媒體領域中廣電媒體占據著主導地位,尤其是在新聞輿論引導中廣電媒體有很高的話語權。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廣電媒體在媒體領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其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開始削弱,越來越多受眾開始通過新媒體獲取新聞信息。尤其是對社會中的新生代青年來說,幾乎不通過電視收看新聞節目,更多是通過抖音、微博以及各大新聞APP接收新聞信息,長此以往,必將對廣電媒體在行業中的發展造成影響。
由于廣播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具有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因此,廣電新聞編輯工作的開展還需要積極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3]。對新聞編輯者來說,不僅需要向受眾傳播社會領域中發生的各種事情,還需要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將國家的政策方針傳播給基層群眾。在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國家與社會向人民群眾傳播的思想與內容發生了一定變化,在這一背景下,廣電新聞編輯工作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制定和實施合適的發展策略,能夠更好地適應國家與社會對媒體行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我國在進入新媒體時代以后,出現了許多數字化、網絡化產物,人們對這些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這些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產物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而對于廣大受眾來說,選擇一條實用、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在這一趨勢下,使得廣電媒體的受眾群體規模開始下降,大量受眾的流失為廣電媒體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要想順利開展廣電媒體新聞編輯工作,始終離不開廣大受眾的支持,因此,廣電媒體必須采取合適的手段,有效解決新媒體環境下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提高廣電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部分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在節目內容上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報道時事政治相關的新聞時,電視臺更注重新聞節目報道的形式是否符合要求,容易忽略節目內容的豐富程度以及充實程度。在廣電新聞編輯工作中,往往還缺少對新聞內容的深入理解、解讀,面向受眾所傳播的新聞信息不夠全面。有時候電視臺播出的新聞節目,與受眾的現實生活存在嚴重脫節情況,所報道的新聞內容不是受眾日常關注和了解的方向,這會影響受眾的收看體驗,是導致廣電媒體受眾數量減少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什么樣的新聞報道形式,時效性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這是新聞信息傳播最基本的一個要求。但是從我國廣電媒體發展現狀來看,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存在許多比較模糊的時間用詞,如近幾日、前不久等,這是新聞報道時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現,體現出新聞編輯工作流程比較繁瑣,從最初的采訪到后續報道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難以滿足受眾對時事新聞的需求。在電視臺播出節目時,受眾可能早已從其他渠道獲取這些信息。在時效性較差的情況下,對我國廣電媒體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各大電視臺應當高度重視新聞編輯工作以及新聞報道時效性的提升。
新媒體環境下,在網絡化、信息化等技術的支持下,新聞傳播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且新聞傳播的速度大幅提升,因此,有必要對廣電新聞編輯工作進行適當調整,面向廣大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新聞服務,充分突出自身在媒體行業的競爭優勢。比如市級電視臺在開展新聞編輯工作的過程中,民生、經濟、時事政治是三個重要的編輯方向,不同類型的新聞面向的受眾存在差異[4]。電視臺在編輯制作以民生問題為主的新聞時,新聞編輯人員應當始終堅持生活化的原則,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挖掘豐富的新聞素材,確保編輯的內容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電視臺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提升報道的趣味性,比如可以適當引用一些網絡用語,給受眾帶來一種親切感,通過這種方式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電視臺還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新聞,設置專業化欄目,通過這種方式促進電視臺與受眾之間的密切互動。
新媒體環境下的廣電新聞編輯工作,應當重視創新手段的運用,便于吸引更多受眾的目光。無論是新聞采訪、編輯還是后續報道,都必須保證新聞信息的時效性,重視編輯形式的創新,避免受眾產生審美疲勞。新聞編輯者在設計標題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重視標題對受眾的吸引力、沖擊力,在標題設置上不夸大、不虛假,可以適當采用網絡用語提高標題對受眾的吸引力。保證廣電新聞編輯形式的多樣性,應當重視對受眾需求進行調查。這就要求廣電新聞編輯者,需要重視與受眾進行溝通,通過這種方式精準把握好受眾的心理變化,盡可能讓編輯的新聞內容與受眾的興趣愛好、價值需求相符。新聞編輯者要善用各種敘述手法,確保受眾能夠對節目產生濃厚好奇心。在編輯時事政治、經濟相關的新聞時,要注重對新聞內容的解讀,在文字排版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新聞事件的分析,通過這種方式讓受眾直觀了解到新聞事件對其工作、生活將帶來怎樣的影響,讓受眾認識到新聞事件與自身生活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
在廣電新聞編輯工作中,新聞編輯者要重視多樣化手段的運用,主動打破傳統固定的工作思維,確保新聞編輯思路清晰,在工作中做到新舊媒體的相互融合、相互過渡、自由轉換,能夠集合新舊兩種媒體的優勢,實現對新聞編輯工作的優化。新聞編輯者要重視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在編輯新聞內容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把控、提煉,重視新聞編輯流程的簡化,在保證新聞編輯、報道時效性的情況下,努力提升新聞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在新聞編排形式上努力實現創新目標。另外,新聞編輯者還應當把控好新聞事件的主次,根據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受眾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新聞傳播渠道,如將頭條、微博等作為新聞傳播的首選渠道[5]。對新聞編輯者來說,還應當注重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在工作中強化學習,逐漸掌握先進的新媒體技術,主動將先進技術應用于新聞編輯工作中,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強化新聞報道的效果。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對電視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電視臺要注重管理優化、激勵約束等手段的實施,通過這種方式有效促進新聞編輯者工作觀念轉變,并樹立終身學習的良好意識。
廣電新聞主要將電視作為新聞信息的主要傳播平臺,而電視是傳統媒體的典型代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觀看令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節目,盡管電視在現代社會中的普及范圍較廣,但是其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中的影響力非常低,因此,電視臺要重視新聞平臺的多樣化發展,打破過去電視對廣電新聞傳播的限制,構建和使用多樣化的新聞平臺,通過多渠道傳播的方式,持續擴大廣電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影響力。因此,對廣播電視來說,要注重創新手段的運用,借助網絡技術的優勢,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在電視這一傳統媒介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創新,打造更符合受眾需求,集采訪、編輯、制作、報道等功能于一體的新聞平臺。由于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互動、即時等優勢,依托新聞平臺,新聞編輯者還能夠為受眾進行實時溝通,便于及時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同時新聞編輯者也能夠接收到廣大受眾提出的反饋意見,以便其對自身工作進行調整,在這樣的情況下受眾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比如,過去《新聞聯播》只在每天的19點和21點進行播放和重播,受眾想要觀看節目只能通過電視。2012年,中央電視臺主動迎接時代挑戰,在新浪網注冊了“央視新聞”官方賬號,借助微博平臺為受眾報道熱點新聞事件,獲得了廣大受眾的認可,時至今日“央視新聞”已經在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平臺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保留原有電視傳播渠道的基礎上,積極借助新聞平臺的優勢,更好地進行新聞編輯與傳播工作,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廣電事業發展[6]。
新媒體環境下,廣大受眾的審美要求不斷提高,這也對廣電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新聞節目編排上,新聞編輯者必須保證新聞風格與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相符。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新聞編輯者在工作中除了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外,還應當注重新聞內容的藝術美感的提升,挖掘和發揮出廣電新聞的藝術價值,通過這種方式為廣大受眾提供多樣化的新聞風格,更好地滿足用戶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各大電視臺需要及時對新聞編輯工作進行完善和改進,在工作中要重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主動打破傳統媒體發展中存在的障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媒體融合的方式促進廣電新聞編輯工作多樣化發展,切實提升新聞信息傳播的質量與速度,與時俱進推動電視臺創新發展,從而為我國媒體行業健康發展貢獻寶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