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良峰,章露
(1.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2.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蘇州 215104)
隨著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圍繞什么是新文科,以及如何理解新文科的研究層出不窮。然而,關于新文科的概念學界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王銘玉和張濤(2019)認為新文科是以繼承和創新、交叉和融合、協同和共享為基本特征,意在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并以社會需求為發展導向。馮果(2019)指出新文科是傳統文科的升級版,其目標在于打通各學科的交叉通道,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廣視角的人才培養,向社會輸送所需人才。馬驥(2019)著重強調了新文科建設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性,袁占亭(2019)則指出高校應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歐美等國家提出新文科的根源在傳統文科面臨“無用之用”的質疑。利奧塔(2018)甚至表達了“死掉的文科”等觀點,因此需要進行一場革命來挽救“文科”被邊緣化的困境,而西方這場新文科革命的核心在于學科重組和文理交叉。
就我國目前文科發展現狀來看,新文科建設并不止步于學科重組和文理交叉,其還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樊麗明(2019)從“新科技革命與文科融合、歷史新節點與文科新使命、進入新時代與文科中國化、全球新格局與文科國際化”等四個維度闡釋了新文科建設的“新”與“行”。武寶瑞(2020)認為新文科建設需要首先回答好三個重要問題,即“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特質、明確知識創新的使命與推動各學科交叉融合”,指出新文科建設要與新時代與時俱進,以創新謀發展。寧琦(2020)則認為新文科的建設需要面向社會需求,通過需求來驅動文科發展,要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需要統一到新文科建設的進程中。張俊宗(2019)分別從學科維度、歷史維度、時代維度、中國維度等不同視角系統解讀了對新文科概念的理解,并重點指出了堅持中國特色是推進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前提。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有著五千年延續文明的國度,中華傳統文化也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在現有的學科體系框架下挖掘我國的歷史沉淀,突出中國文化的底色和特色,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現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因此,新文科建設應當首先回歸到中國自己的發展軌道上,回歸到中國自身的歷史和制度背景,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學術體系來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需要說明的是,新文科建設還面臨諸多難點。例如,如何把西方學科體系真正轉化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改變“照搬西方”的思維定式,以中國歷史文化為背景來發展旨在解決中國問題的教育。
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我國學科體系的發展和演變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基礎,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也不例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傳播和理論指導,也正是這個“無用之用”的學科在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毫無疑問,在“五四運動”后的百年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已被提高到空前的程度。誠然,新文科建設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并不局限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新文科建設應當緊跟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步伐,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特質,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創新發展。
應當看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席卷全球,世界政治經濟環境蘊藏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新倡議、新業態、新理念的產生均對我國新文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角色和定位均發生了重大轉變,如何界定“一帶一路”,以及如何建設“一帶一路”均需要從不同視角進行科學的探究和研判。自2018年美國采取對華制裁措施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其根源不僅是美國對中國的掣肘,更是兩種政治制度的相互碰撞。如何在“暗流涌動”的國際環境維護我國的切身利益,在世界舞臺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是新文科建設的艱巨任務。
新文科的“新”在于通過學科的革新來解決新時代中國面臨的新問題,培養富有新時代精神的新人,并順應國家發展的新需要。然而,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并沒有顯示出“新”意,甚至偏離了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本意。誠然,改革開放使我國在四十年間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內福利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時,也造福了世界人民。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的歷史文化、政治制度與西方國家之間存在本質差異,“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顯然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且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也與中國人文關懷的哲學思想相違背(陳來,2011)。回歸到學科課程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資本論》一直是經濟學專業的必讀書目。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在步入21世紀后,《資本論》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經濟學》。該變化產生的直接結果就在于,高校培養的學生并不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并且關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研究也逐漸被忽略,但中國始終堅持的卻是馬克思主義立場。不僅如此,“言必稱希臘”的現象在中國并不鮮見,例如提到法學,首先談及的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擁有國家架構的國度,卻并沒有形成獨立的中國法系,這是令人費解和難以想象的。因此,在未來的學科建設中,不僅要立足國情、尊重歷史,更要建立文化自信,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凝練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偉大思想(楊燦明,2019)。
新文科建設就是要把脈中國國情,立足于新時代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回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作為新文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準確理解新文科的概念,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設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才能為未來新文科戰略的實施指明方向。
第一,以問題導向推進學科發展。目前,在國內高校的學科評估體系中,過度將論文發表、職稱構成、項目數量等指標作為評價標準,而通常忽略了對中國具體問題的解決。在該學科評價體系的引導下,在高校之間形成了重學科輕問題的發展局面。不可否認,該弊端已經得到國家的重視,2018年的《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決定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清理行動,但需要說明的是,克服“形式主義”,同時能夠切實解決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新文科建設的價值。對于金融工程專業發展而言,如何壯大并促進我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是該學科首先考慮的問題,能夠為我國社會經濟輸出金融領域專業型人才是金融工程專業肩負的重要使命。
第二,推進各學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并不是兩個絕對獨立的學科,從古希臘時期哲學思想萌芽開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一直在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關系中發展演變,只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科學的影響正逐漸被淡化(吳巖,2020)。弗朗西斯·福山(2017)在《我們的后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后果》一書中表達了有科技無思想的擔憂:“生物技術會讓人類失去人性……,但人類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失去了多么有價值的東西”。同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自然科學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因循守舊的發展業態將被歷史潮流所淹沒,但凝練出的思想光輝依然會照亮人類前進的腳步。對于金融工程專業而言,應當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刻影響,重視金融與科技領域的深度融合,培養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解決復合型人才供給結構型短缺的難題。
第三,培養新時代國家發展需求的一流人才。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中指出,要“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緊扣國家發展需求,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可以看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也要重點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不但掌握前沿科學技術理論,同時也要熟知中國的歷史文化。因此,在高校課程設置中,應當加強通識教育和思政教育,搭建學科交叉融合平臺,打通學科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通道,將高校的人才培養真正與國家的發展需要聯系起來,展現出既具有民族性又與國際前沿接軌的思想和水平。對于金融工程專業而言,需要更加注重對科技工具的運用,不但熟練掌握金融專業知識,而且可以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賦能金融體系發展,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需求。
第四,提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還遠未在世界舞臺得到充分展現,反而在國內還存在如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傳播的擔憂。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而缺乏人文關懷精神的國際關系必定是不可持續的。人文關懷正是中國儒家等先哲思想的核心,打造命運共同體的愿景需要建立在人文關懷共識的基礎上。因此,我國新文科建設應當具備國際視野,使中國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發出中國學派的聲音,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對于金融工程專業,也需要加強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不斷學習和發展西方理論與技術,將國際前沿理論與技術應用到中國社會實踐中,切實解決我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第五,以中國特色的語言體系講述中國故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西方學科體系日漸成熟,在“五四運動”前后的學科建設初期,我國就開始了對歐美等學科體系的“移植”,而目前文科關于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的劃分,也基本參照西方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思想和理論已逐漸成為我國學科建設的主流,反而忽略了中國元素和中國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應當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中國素材、中國數據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對于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應當充分建立在我國歷史發展、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著力培養適合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的人才隊伍,在中國大地講述中國故事,切實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責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