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昆山市第二中學,江蘇昆山 215300)
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各類軟件迭代迅速,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移動平臺的信息獲得、傳遞、交流已經逐漸成為了初中生課余生活中的重要一個構成部分。義務教育學段的教師也應該與時代同步,創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善于運用互聯網等技術與信息化等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借助網絡平臺與網絡熱點資訊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相比于過去傳統官方媒體的新媒報道模式,自媒體下的網絡熱點頭條發布頻率高、傳播范圍速度快、內容涉及廣。初中生處于心理和生理發展初期階段,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意識還未形成,極容易受到境外勢力反動言論的影響,惡意控制我國下一代的意識形態,缺失愛國情懷,民族信仰,甚至會誤入歧途,與國家,社會對立,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深入了解初中生獲取網絡熱點資訊渠道平臺,以及對熱點事件的態度和行為,有助于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網絡行為規范教育活動。
本文以“基于新媒體時代網絡熱點事件下的初中生行為研究”為研究方向,采用了分組訪談和一對一訪談的形式,對昆山市第二中學西校區的在校學生進行了初步調研。通過收集各種類型的熱點新聞,結合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借助在線問卷平臺制作了《初中生網絡行為調查問卷》,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98份,運用平臺數據大屏功能,得到初中生對于網絡熱點事件的行為報告。為驗證報告的真實性,調研結束后抽調未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進行反饋座談以獲得最后的報告數據。
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獨特的網絡行為畫像。初中生是心理萌發的特殊時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神秘性,因此了解初中生對待熱點事件的行為狀況尤為重要。
數據指出:89%的同學通過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獲取熱點新聞,占據最高的比重,73%的同學們通過微信和QQ的彈窗新聞或公眾號獲取熱點資訊,68%的同學通過微博等平臺獲取熱點信息,53%的同學會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獲取熱點資訊,12%的同學會通過貼吧,論壇等途徑獲取熱點資訊,僅有6%的同學會通過觀看電視新聞獲取熱點資訊。不難發現,現代初中生大多通過移動設備獲取熱點資訊,且移動平臺中的新聞報道大多由自媒體編寫。作為教師,應該注重對軟件的篩選,對于有思想誤導和偏移傾向的軟件進行封殺,同時,在課堂多講述一些國家,國際要聞,運用一些正能量的新聞作為例子,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
數據表明:在校初中生關注熱點資訊的時候具有十分明顯的偏好。受到學生關注最多的就是娛樂明星,網紅以及游戲主播的資訊,這主要原因是初中生課程壓力較大,課余時間他們會選擇一些相對輕松的資訊,并且現在娛樂之風盛行,追星一族比比皆是,通過調查目前許多學生未來都渴望成為明星或主播,這也是娛樂新聞一直占據頭條的深層原因之一。其次是時事政治類的新聞,這主要歸功于當前的官方新聞媒體和國家的主流傳播媒體對于時事政治的宣傳程度相對較高。而涉及到軍事、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專業領域的話題,學生關注得較少。
數據顯示:55%的學生對于熱點事件不會進行點評,轉發或點贊,只是默默“潛水”。22%的學生會經常在微博,抖音等平臺與網友互動評論。約72.8%的同學不會因為與他們觀點不一致而與網友互相攻擊,但有15%的同學會因為“飯圈”間的“榮譽”而爭執。同時有12%的同學表明自己的觀點會被熱評所影響,輿論方向會跟隨大眾,有62%的同學表示自己有獨立的觀念,不會被熱評“帶節奏”。相比于正面話題,負面話題更會引起初中生的注意,近94%的同學對于外界侮辱國家的負面話題或不實信息會予以反擊和辟謠。因此,學校教育的引導尤為重要,絕大多數初中生仍能保持愛國情懷,也擁有一定的辨別信息的能力,但有小部分學生的網絡行為已有偏向,教師應實時關注,及時矯正。
初中生交流網絡熱點的途徑有很多種,根據數據調查分析顯示,大部分的學生是使用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媒體進行信息的交流。在信息時代孕育成長下的部分初中生已具有翻墻瀏覽外網的能力,大概有12%的同學會使用推特、INS、TikTok等國外社交平臺進行熱點信息的交流,然而這些媒體往往充斥著一些西方媒體惡意導向的言論,容易誤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除此之外,初中生仍較依賴于家庭和朋友,因此會以線下對話的形式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交流。總體來說,初中生交流熱點的渠道和途徑有很多,十分豐富,這就要求學校和社會在開展政治思想引導時,應牢牢把控住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信息宣平臺,并適時監控QQ、抖音等社交軟件,防止惡意導向性言論的擴散和傳播。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我國初中生有著十分鮮明的網絡行為偏好,對于熱點新聞的關注更偏向于娛樂圈,絕大多數學生擁有愛國情懷和辨別信息的能力,面對謠言,能做到不傳謠不信謠,面對境外媒體的誹謗能做到思想不松懈。說明我國對于00后新生代的思想教育透徹,作為教師,應該繼續積極引導,穩固學生思想價值觀。
通過在知網,萬方,維普三大數據庫平臺檢索“偶像”“明星”等關鍵詞發現,“偶像”似乎一直在遭受教育學者的唾棄,所涉及的文獻大多是講述如何引導學生不追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不難發現,近幾年我國的官方新聞媒體和主流媒體一改過去風格,開始邀請一些年輕的偶像來進行宣傳,這也暗示著年輕偶像的影響力不可小視。以2011年春晚和2021年春晚的表演嘉賓為例,2011年80后表演嘉賓不足10人,90后嘉賓僅有1人。而2021年春晚,80后,90后,00后明星占據80%以上,僅95后流量明星就不下10人。因此,如何運用偶像的力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成為新時代創新型思想教育的一大挑戰和創新。
在教授學生視頻剪輯的課程當中,我經常會用明星拍攝和制作視頻進行講解。前一段時間我就以歐陽娜娜的VLOG視頻為例,與同學們一起分析視頻中的拍攝手法,如拍攝風景時可以使用全景,拍攝食物時可以使用特寫,拍攝人物對話效果時可以運用過肩鏡頭或主觀鏡頭。運用偶像的視頻進行學習,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歐陽娜娜作為臺灣同胞,一直在國內外的社交軟件上強調自己是中國人,臺灣是中國固有的領土,這樣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也會帶動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因此,充分利用新生代正能量偶像的力量可以讓思想教育工程事半功倍。
在傳統的印象里,政治話題一直是道法課的專屬,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信息戰這樣的高科技戰爭卻悄然打響,而網絡作為信息戰的“武器”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近年來,境外勢力頻頻借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和網絡輿情危機滲透并破壞中國互聯網輿論生態環境,尤其通過資本控制掌握輿論話語權,干擾我國互聯網經濟社會結構。“中印邊境問題”“新冠起源問題”等多起典型網絡輿情事件中,我們都能看到幕后資本與網絡公知、輿論平臺,乃至境外勢力合流炒作的蹤影,這預示著中國互聯網輿論圈正在面臨一場巨大的極具挑戰的變革。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擔任起新時代引導學生分辨信息真偽,抵御不良信息的使命。
在課堂中,我常常會結合信息科技的時事要聞講解新知識,如在講解計算機軟硬中CPU和操作系統的知識時,會與同學們一同探討為什么美國要制裁華為,為什么華為要做自己的系統,通過討論同學們明白“核心科技要自主,中國科技當自強”的道理。在講授信息的甄別和引用時,我以“香港暴亂”問題進行切入,探討為什么香港的年輕人會做出如此舉動,原因是他們從小受到了境外反動分子的思想灌輸。由于現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歷史,道法使用部編教材,境外勢力很難滲入,因此開始在互聯網作祟。作為學生應該相信官方,相信國家,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抵制外國勢力的惡意抹黑。運用熱點,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防止境外思想侵蝕。
學校作為教育陣地,不僅需要在校內進行思想建設,同時可以運用官方網站和公眾號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在出現了易于引發學生,家長甚至是教師思想偏差的網絡話題時,學校應當積極主動地發聲,及時搶占網絡上的輿論位置,提升學校官方宣傳工作的正確公信力和權威性,在大多數學生群體中形成對主流認知,引導正確價值觀念導向。如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微信公眾號宣揚一些抗議英雄,向社會展示學校師生志愿活動的新聞等。
思想工作建設和主要價值觀的引導,不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輿論和政治宣傳平臺,還需依照學生的網絡行為偏好,在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構筑思想教育網絡陣地,利用當地知名公眾號、微博大 V 賬戶推出熱點新聞、短視頻等,把握主流價值取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將教育教學文章推送至當地的家校文苑公眾號,學校可以將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推送至當地教育局官方賬號或政府賬號進行推送;又如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組織拍攝建黨一百周年的主題快閃視頻推薦至學習強國平臺,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同時也可以起到宣傳學校的作用。
健全對網絡熱點話題和輿論信息反饋與處理機制,密切關心和保護網絡動態,特別是那些可能會引起初中生較高關注度的負面熱點信息。充分發揮班干部的力量,在班級中選拔一批有擔當、盡心竭力且具有正確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學生干部作為“信息督察員”,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群體中負面偏向的熱點輿論,在事件發酵之前能夠快速,有針對性地處理。學校應當設立專門的職位,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面對傳播的謠言要及時進行辟謠,面對大部分學生針對熱點的困難和疑惑及時地做出了相應的解答和回復。
除此之外,學校應該建立“信息心理督察站”,安排信息技術教師和專職心理教師駐扎,及時關注學生關于網絡熱點的心理動向。作為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和兼職心理教師,學生經常愿意和我談論一些熱點事件和自己的想法,在談論的過程中如發現學生有思想上的偏差,我會第一時間進行引導,防止學生誤入歧途。比如在一些“飯圈”文化中,經常會有兩家或多家粉絲進行“對撕”,目前有很多的初中生群體陷入其中,我會引導他們理性追星的同時,讓他們自己分析本次事件背后的意義。從而啟發他們要正確理性對待一些輿情,而不是用網絡暴力的形式去加深矛盾。
綜上所述,信息的網絡化,海量化,爆炸化已經深深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思維,意識和行為,通過對昆山市第二中學西校區學生問卷,訪談等形式的調研發現,雖然有個別學生有著偏激的網絡行為,但大多數學生由于接受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思政教育,能夠有正確的信息判斷力和網絡行為克制力。但為了維持,甚至優化現階段的成果,作為教育陣地的學校仍然要聯合家庭與社會三方共同加強學生網絡行為引導。
本次研究由于時間和調研對象的限制,在樣本數目和樣本對象的選擇上有所缺失,一個樣本校的結果并不能很好地概括現階段我國初中生網絡行為的特點。并且只是主觀地表達了一些對于網絡熱點環境下初中生行為規范引導策略的建議,沒有做進一步的調查來反饋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在日后的研究中需要改進和加強。
思想教育,政治引領已經成為當今最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網絡的普及和飛速發展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了很多的問題,但也給予了很多的機遇和挑戰。同時,網絡行為的教育甚至是思政教育,不應該局限于道德與法治課堂和信息技術課堂,而是應該將整個校園都聯動起來,結合當下時事熱點去講授新知,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