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英
(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宗家村幼兒園,甘肅臨夏 731301)
做好幼小銜接,有利于幼兒從幼兒園的教育到小學教育階段的平穩過渡,也是幼兒成長發展中的一大轉折點。針對于目前農村幼兒在幼兒園結束學習后升入小學這一階段出現的許多問題,本文進行一定的探討如何做好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
農村幼小銜接教育中主要出現的問題,第一點就在于辦學混亂。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幼兒園的辦學環境及辦學資質上,農村幼兒園的辦學性質主要分為公辦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而公辦幼兒園的日常監管嚴格,相比之下現在農村的一些私立幼兒園辦學上仍出現一些沒有取得相關行政批文和法律手續的,無辦學資格的問題。例如在今年疫情期間,在我國某地仍出現明令疫情期間嚴禁提前招生的通告,卻由于個人原因私自撕毀通告,違規招生,后經相關部門調查發現,企業不僅存在違規招生的問題,同時其辦學性質不符合相關部門規定。
第二點,在辦學校的混亂主要存在于其辦學理念辦學宗旨不夠明確。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更好地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低年級教育,做好其之間的平穩過渡,所以要求幼兒園要根據幼兒發展的不同階段特點進行相關的有針對性的教育。以不同的教育任務和教育方法為依托,展開適當的幼兒教育,培養幼兒相關的認知能力和基本的行為習慣及對于學習的興趣,但是對于這一理念,農村幼兒園常常是以小學化的教育形式融入幼小銜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常常利用。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方法或者是選取相關年級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導致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按照小學課本學習了相關知識內容。在入學后,對于知識沒有新鮮感,極大地打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妨礙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與此同時,由于在這一階段主要采取了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方式忽略了本應對幼兒能力的培養,像邏輯思維,基本的判斷能力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方面的培養,導致幼兒沒有做好升入小學前的準備工作。
農村幼兒園在關于師資力量的配置上參差不齊。大多數幼兒教師不具備相關的教育資質,其實際學歷往往只是初中或者高中學歷。加之大多數農村的幼兒園主要是以家庭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導致其在平時的師資隊伍及師資力量的建設上沒有投入相應的資源。在相關幼兒教師的聘請上也沒有設置針對性的門檻。教育工作者對于幼兒教育的工作缺乏應有的思考和相關的教育經驗。更有甚者,在教導過程中沒有理解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就使得幼兒園教育與小學的銜接之間產生脫節,這樣極大地限制了后期的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同時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太過單一,對幼兒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經常采用一對一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嚴重忽略了對于幼兒在個人素質和德智體美等方面的提高。
眾所周知,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著無法比擬的作用。但是在農村的幼兒教育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家長教育理念的缺失導致在對于幼兒教育上較為隨意[1],加之自身思想落后,對于孩子的幼兒園教育不夠重視。同時結合農村大部分幼兒父母在幼兒出生后往往還需出門務工,于是子女交由老人照顧。家中老人對于孩子的照顧觀念上往往是孫子孫女為摯愛寶貝,教育觀念更為放松,過度地釋放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小銜接工作的存在。
另一方面,家長在幼兒教育上對重視在幼兒的短期教育投入,例如,一部分農村家長為了追求孩子在學習種類上的數量,盲目地為幼兒填報大量的補習班,讓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前已經掌握了相關低年級的課程知識。這樣致使幼兒在升入小學低年級之后,對于課本內容感到很熟悉,產生了輕松學習的假象,而這種假象的背后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一方面對于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上面很容易造成學生對于知識難度的低估,使得他們會在心里產生一種輕視的思想,而這一點落實到他們日常的作業書寫上面,使得他們對于作業的書寫上只會追求對作業的數量完成,但自身對于作業完成之后所獲得的相關收獲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
對于幼兒銜接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取決于家長的重視,另一方面取決于幼兒園的領導層對于幼小之間的銜接[2]。一部分農村幼兒園的領導和教師在認知層面上,覺得幼兒園傳授的知識和小學低年級教授的知識在水平和難度上存在著差距。所以會要求相關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相關小學低年級課程,使得幼兒園的教育出現了小學化教育。而由于這種教育方式的出現,導致一部分幼兒園教師認為幼兒在幼兒園越早學習小學知識,越有利于幼兒適應小學課程的學習。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背離幼兒成長的基本規律,過度的知識灌輸會阻礙幼兒的成長,其最終結果只會導致入學前降低幼兒對于課堂的學習興趣。極大地壓縮了幼兒在這一階段的自我探索和游戲的時間。同時,在幼兒正式進入小學學習之前,會有階段性的學前課程的設計,但是由于幼兒園時期對于小學知識的滲透和教學,導致幼兒的學前課程被取代。這極大地制約了對于幼兒能力的培養,打亂了幼兒適應小學學習課程的節奏。
幼兒園的教育主要是針對于處于各年齡層次和不同階段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就要求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摸清各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進而根據孩子的特點提高教育的質量。例如兩歲到三歲的孩子,他們正是自信心建立的初步階段。這一階段,落實在行動上,他們會主動地去探索自身能力的范圍。嘗試著去控制周圍環境,玩玩具,吃飯,運動時會提出各種神奇的問題,熱衷于模仿周圍事物。而這一階段,幼兒園教師就應該摸清孩子的特點,以鼓勵為主進行教學。三歲到四歲的孩子正處于責任感和承擔風險的養成時期,其自身突出的特點主要為對于事物的看法較為自主,不愿意與周圍人溝通。較為成熟的孩子還會主動地去擔負一些責任,擁有自主的使命感。同時愿意去幫助別人。也有一部分發展較為緩慢的孩子對于自身性格還處于自我的階段。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其共同特點,就是對于周圍和外界的事情充滿新鮮感,喜歡發揮自身的創意,因此這一階段的老師可以著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探究能力,積極地引導孩子在興趣方面的培養,如在藝術層面上培養。而四到五歲的孩子就更加重視在感情方面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較為多變,對于父母和親戚周圍朋友之間的關系也較為看重。同時,大部分兒童在這一階段都喜歡與周圍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因此在父母層面可以多鼓勵孩子進行與人之間的交流,主動地去傳授一些交流溝通的方法。而這一階段的老師就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將豐富的團體活動和團隊交流融入日常的教學中去,鼓勵學生之間的友好溝通交流,培養其社交能力。
幼小銜接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尊重這一階段幼兒的特點。要以培養其能力為主要方向。首先針對于幼兒的教育。從大方面來說是對于幼兒身體成長和其在認知情感方面進行有目的的教育,所以圍繞著這些活動的開展上面就應該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結合幼兒的身體特點以及具體發育狀況,考慮不同幼兒在認知方面以及其對于情感表達方面的不同,從而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其次從小的方面來說,幼兒教育就是以幼兒園為主要陣地以及結合其他相關的幼兒教育機構為輔的幼兒教學體系,所以從這一體系上來看,其能夠更加真實具體且與幼兒的實際教育活動相聯系,尤其是對于幼兒在具體的教育內容落實和教育措施的采取上面更加直接,使幼兒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做到對于自身潛力的激發,而且幼兒圍繞著老師的正確引導還能夠充分地達到對于自我展示和自我情感表達的需要,從而在無形之中也能保證以幼兒為教學和活動開展的主體,既彰顯他們的活力又能培養他們一些專項活力。所以對于這兩者在具體的關系上來看,其中無論是哪一個都能夠達到對于幼兒在教育中的兩個促進,并且還能夠充分結合幼兒的階段特點和長期發展需要,以幼兒的自身實際為出發點,著重在幼兒的一些關鍵品質和重要能力方面的培養,這也能夠為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所以“尊重特點,培養能力”就是圍繞著農村幼兒園在幼小銜接方面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應用條件。
幼兒園的領導和教師要聯合家長一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理念[3],把幼小銜接的問題落實到實處,在保證幼兒順利地從幼兒教育升入小學教育的同時以幼兒自身的發展特點為出發點。嚴格尊重幼兒在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方面的提升,培養幼兒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對于事物理解的基本能力,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針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還要組織專門的人員上門進行幼小銜接方面的知識普及,強化幼兒監護人對于幼小銜接理念的認識。
相關教育監督部門要嚴格遵守幼兒園的辦學資質審查制度,提高辦學標準的監管力度。幼兒園的開辦要充分地利用當地的基礎條件,在幼兒園的開辦前做好相關資質的查驗和審核,對于不符合標準的幼兒園,要依法依規整改,避免出現沒有達到標準就違規開園導致幼兒出現人身或心理上的創傷。針對于已經開辦的幼兒園,要定期派專人進行檢查和監督。嚴格按照幼兒園的管理條例,查驗幼兒園的實際運營狀況,為幼兒打造一個安全,美好的教育環境。同時對于公辦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教育部門要一視同仁,加強協調管理,同等對待,公平分配教育資源,積極支持私立幼兒園在特色課程開辦和教學課程統一方面的舉措,進而推動農村幼兒教育水平的提高。
農村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上的問題有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在幼兒園的資源投入上不夠充足。例如在師資力量的配置上,農村幼兒園教師基本工資偏低,導致在老師的聘任過程中沒有相應的保障。使得大部分老師不愿意從事幼兒教育,制約了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所以相關部門要積極地聯系幼兒園的領導層,依托政策指向和資源調配,鼓勵優秀的幼兒工作者深入農村一線開展座談,為幼兒園教育積累經驗。政府單位還需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做好宣傳工作,積極地對接開辦幼兒專業的高校,聯合幼兒園定期進校招生吸納廣大優秀人才,打造專業師資團隊[4],最終達到完善幼小銜接的目的。
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是為了更好地陪伴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過渡,所以他離不開幼兒園教師和小學老師之間的通力合作。反觀實際,在現實的過程中,幼小銜接工作只是單向性的工作方式。工作的主導主要是由幼兒教師負責,對于幼兒進行教育,而小學階段的老師沒有落實到工作中去,導致兩者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交流。例如在拼音和基本數學方面的學習問題上,一部分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進行了知識的學習,在具體的知識點上存在著一些問題。當這一部分學生升入到小學之后,小學老師又會將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對于知識點沒有做到應有的重視,不利于幼兒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這就要求幼兒園和小學之間要定期組織相關老師之間的交流。讓幼兒教師理解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握的教學深度,要嚴格按照幼兒階段學生的特點,以幼兒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為主。嚴格按照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指南》,著重提高這一階段的兒童在自身健康水平,語言交流,科學知識,社會適應能力,藝術培養這五個板塊的學習和發展。注重幼兒在心理思想和個人品質道德修養等諸多層面的提升,防止小學教育提早進入學前教育。而隨著兩方的交流,小學老師也能夠從中理解到幼兒教師在學生知識水平和知識深度方面的學習,提前了解到學生的個人特點及學生的水平并根據學生的水平做好小學方面的幼兒教育的銜接。
總而言之,農村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從大的方面來說,它反映著國家和社會在這一方面的缺失,沒有做到對于農村幼兒在早期教育方面的關愛和培育。從小的方面來說,也關乎著農村孩子在個人領域的長期發展。因此,要呼吁社會各界加大對于農村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視力度。將存在于農村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一一解決。最終使得幼兒在發展的過程中能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孩子規劃一個更加完美的未來,讓他們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夠保持對于生活和理想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