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克蘇市)六團中學,新疆阿克蘇 843000]
隨著社會進步及時代發展,新課程理念成為貫穿教育行業一個不能替代的名詞,這個代名詞的重點在一個“新”上,這個新涵蓋了諸多變化,對于從事教育的人也是一個不斷的挑戰。回想自己從教的十幾年中,也經歷了各種變化。但不同的變化中存在的共同特點是舊的方式和方法在適應新形勢中存在不足,需要新方式和方法來彌補其缺點。大家在長期實踐中經過總結反思會不斷改進。
我個人所學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從學科劃分中屬于理科,但從教學科卻不單單是信息技術及理科類。還教過道德與法制及歷史,這兩門學科從分類中屬于文科類學科,在教學經歷中科目跨度較大,但與學生及家長的交流互動卻很多,對自己教學幫助和促進很大。根據自己的經歷,個人認為有效課堂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二線城市學校對待信息技術學科的情況我不是特別清楚。但在其他城市,更多的是一些鄉鎮,眾所周知,因為考試制度及政策原因,信息技術學科不管是家長層面還是學校層面,對待此門課程的態度都遠不及語數英等所謂的主課,學生對待此學科的態度更是不言而喻。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改變大局,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態度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信息技術課,懂得此門學科能夠給自己帶來積極作用,用動力驅動學生主動學習。
日常工作中經常會因為一些活動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課被沖掉的情況,所謂的主科學科教師總是會想辦法把沖掉的課給補回來,而信息技術學科基本不會有補課的情況,當然補課與否也不會對學生造成其他影響,這是一種常見現象,這一點就能說明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科性質及特征。任何一個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在沖課中的對待方式應該都相差無幾,即使想去將沖掉的課補回來也沒有多余的課,其他學科教師更不可能把課讓給你去補信息技術課,但我們所能意識到的,就是平時教學點滴中個人對待此學科的態度。
幾年前去廣州參加國培學習,其中一天的學習內容是由廣州一所小學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為我們授課,她所講的就是教師自身對待信息技術學科的態度。她說從她進入學校就有一個原則——自己的課從來不會讓給其他學科教師,而且對學生上課有嚴格的要求,對每個學生每節課在課堂上學習的表現都會做記錄,把學生通過學習后制作的作品不定期舉辦作品展,任何一個學生的作品都會出現在展板上,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學生學習,并且引發學生對信息學科的重視。所以她的課堂學生積極性很高,包括課后都會有很多學生去詢問自己的作品做得好不好等。
當聽到這些時我觸動很大,因為同樣是信息技術學科,而且自己從教的年限也不短,我從來沒有做到過像她那樣,能夠讓學生期待上課,而且課后還能主動找老師詢問自己學習的情況,尤其是像信息技術這種不太重視的學科,我覺得太難能可貴了。她能被邀請去給我們上課就說明她在信息技術學科上已經有了超出他人的地方。她做到了“態度決定一切”,真正用自己的態度改變了學生,改變了一個學科。從她的分享交流中我更加堅信,學科地位需要教師努力,不是單純靠考試分數來決定。
要讓教師能在自己學科中做出出色的成績,就應該從其入職第一天就給他廣闊的專業發展舞臺。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每個行業都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需要專業知識為指導。教師也必須要有學科區分,不同的專業學科所學習的內容有區別,思維方式也有差異,專業化的教師能夠告訴學生更精確的知識點內在分析及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關系,容易把難點變得淺顯易懂,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但我們依然存在教師跨專業上課的現象,而且這種情況還不在少數。
9-10月我參加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20年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安排中有教師討論的環節,本以為只有自己存在跨專業從教的現象,在討論中許多其他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也說到自己在學校不只擔任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教學任務,還擔任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諸如數學、綜合實踐、歷史學科等,甚至有的教師根本沒有任教信息技術學科,而是教了非自己專業的科目,跨學科跨專業從教現象很普遍。當然這些老師在教自己非專業的學科中也不見得比專業的教師教學成績差(我自己教的生物和歷史學科教學效果還不錯),但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更應該關注學生各學科素養。
不管是哪個學科教師在工作中都會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自己所教的學科上。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如果跨學科從教,很大一部分精力就被分散到其他考試學科中,加上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在信息技術專業上所花的時間幾乎沒有,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很快就被甩在了后面,讓其內心惶恐不安。
討論中有一位北疆的信息技術學科高級教師黃老師一直專注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她專門說道,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一定要從教自己專業的學科,這樣對個人成長及專業發展有好處,將來不會出現各種不必要的沖突和麻煩。黃老師用自己從教幾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教師專業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1 “農業+科技創新”:創新多功能模式,打造特色種植產業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而科技作為當代農業生產的第一要素及重大生產力,發展農業必須規劃立足農業科技之根本,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間的關聯性,建立新型農業產業化試驗基地,加大先進科技的融入與引用,加快田園綜合體的產業融合,更快實現綠色、高效的生產與發展。
聽到這位老教師的發言我再結合自己的經歷再一次意識到專業化的重要性。從全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整體上不難發現區域差異,東部優于西部,北疆優于南疆。從整個教育發展差異看也是如此,再對比各區域教師學科從教情況來看,數年前我國東部基本所有地區都已經做到教師從教學科專業對口,而我們一師從在入校前就普遍存在跨專業從教,我入校后這種現象依然沒有改變,我認為這是我們教育質量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育正規化是新時代的一個重要要求,重視每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才能更好適應新課程要求,才能讓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將來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年輕教師的可塑性是最大的,年輕教師就如同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各種學習習慣的養成從入園時就開始了,他們的教學特色也從入校第一天開始逐漸形成。要想在新時代新背景下讓教育事業走出康莊大道,就要重視年輕教師這個群體。
年輕教師剛出大學校門,還依然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比較前衛,他們開闊的思維是老教師所不及的,這個時期如果能給年輕教師更多的學習和鍛煉機會,給他們廣闊的舞臺,他們一定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績。
年輕教師能夠把靈活的思維快速帶入整個校園,用智慧加經驗教學取代長久的經驗教學,年輕教師的可塑性遠超老教師。加上他們對信息化教學的快速適應也是年輕教師的優勢所在。
我們學校今年新進特崗教師13名,這些教師從備課到上課方式得到全校教師的一致好評,尤其上課讓人耳目一新,整個課堂設計各有千秋,其中有一位姓楊的地理女教師,從她入校初上展示課時的獨特課堂設計就已經讓大家對她有了深刻印象,再到公開課中出色的課堂流程及整個課堂氛圍又一次讓所有人贊不絕口;其中一名物理男老師幾乎每節課都會制作教具,把難懂的物理現象及原理用教具呈現和展示,讓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令我折服;其他的年輕教師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科教學方式。短短一兩個月時間,他們從對知識呈現的方式中已經脫去了青澀的標簽,甚至超越了很多老教師。在第二學期整個師市初中全學科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年輕的地理教師以片區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決賽,她是入校不到一年的新教師,但她已經成為學校地理學科的標簽。
我也曾年輕過,我明白年輕意味著什么,雖然我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但因長久跨學科從教及從事學校其他工作,我離信息技術學科越來越遠,要想重回信息技術這條路,就需要從年輕教師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讓自己能快速回歸。年輕教師們將是我學習的一個對象。
信息技術學科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國家有統一的教材版本,不管哪個版本呈現的知識內容都大相徑庭,而且有成套的教師用書,教師們在處理知識點時可以根據課本內容新穎地處理。信息技術學科因其特殊性,教科書很多都是地方教材,各區域根據本區域內學生程度編寫的,還沒有任何教師用書做參考,完全由教師自己拿捏和處理。
我們新疆以前用的都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教材,去年改成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教材。從拿到教材經過查看后,心里一下不知道這個版本的教材應該如何教,與我們一直使用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教材完全不一樣,因為從課本中看不出來操作性的內容,一般信息技術課我們都是在機房上,有一大部分時間都是需要學生上機操作的,但新教材很多看不到操作的痕跡,所以我依然使用舊教材上課,但舊教材尤其是七年級教材又明顯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興趣不夠強,這在教學中是不利于效果落實的。
課后我也思考了很多,舊教材是我十幾年前剛入校時用的教材,按照信息化發展步伐,十幾年前與現在相比,變化最大的就是教育信息化,雖然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不是一回事,但信息技術教材也應該根據區域內學生實際做調整和改變。去年新教材讓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無法下手,新疆各個地方的教師互相都在詢問新教材的上法,說明新教材打破了之前教材的模式,大家一時無法適從。
我今年就采用新教材上課,從開學到現在我教學了一部分的內容,從這兩個月的七年級教學中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信息素養的滲透,根據義務教育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作為主要目標。新教材采用了階段化的內容安排,但信息素養卻是每個階段都在有效滲透的內容,操作能力則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可操性安排的。
有了新課標為總指導綱領,再對新教材做有效分析是我在課堂中完成教學的前提。
教育的初衷是為國家培養有用之人,學校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該將愛國情懷放在首要位置。在教育教學中說起愛國情懷,所有教師都知道意義所在,但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卻容易忽視,怎樣才能將愛國情懷真正貫穿在教育教學中呢?
我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2019年3月,師教育局組織了一次教研活動,邀請臺州教育專家們到我們一師與教師們一起交流學習。我除了教信息技術還教歷史,再加上我還從事學校教研員工作,所以我參加了初中歷史學科教研活動,我們一師選抽了五位歷史學科教師與臺州教師同臺上課,我們一師的五位教師中有兩位都是曾在師市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基本功大賽獲得過一等獎的。
這兩位教師上課環節及節奏把握確實很好,選的也是同一節課,為了展示中國的逐漸強大,都用動畫展示了升國旗的過程,當國歌響起,國旗隨著音樂緩緩上升時,兩位教師都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當時我特別失望,我們平時教育學生升國旗時要莊嚴肅穆,可在上課時教師的行為卻與平時的教育截然不同,評課環節也沒有教師指出這個問題,說明教師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評課中只有我說了“老師在設計升國旗是為了展示給學生國家強大了,是想讓學生從心底產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但當國旗隨著國歌升起時上課教師卻在教室里來回走動,這是一個最大的缺憾”,在座的教師也沒人吭聲,之后也便不了了之。
在日常生活中,國歌不是任何場合都放的音樂,人人都應該清楚國歌和升國旗的目的和意義,更何況是在上課過程中。國歌響起時,學生安靜,目光隨著國旗移動,教師也應該站著不動,看著國旗升完。那次展示課讓我發現我們一師的教師對愛國情懷的理解并不夠,很好的一個教學環節卻成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敗筆,那么多所謂的專家和名師還沒有一個人意識到且指出來。
社會之大,無奇不有,教師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對愛國情懷的理解及個人思想的偏差,并不是所有教師都能真正在教學過程中將愛國情懷滲透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
在學校各類活動中應著重愛國情懷的再教育、再學習,只有教師將愛國情懷入腦入心才能更好完成對學生的教育。愛國情懷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教師承載著國家教育大任,愛國情懷不分學科,不分你我。
信息技術學科一直以來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但目前乃至未來對信息技術的期待卻遠遠超過現在對它的態度,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一定要有敏銳的感知力,要適時調整策略來適應社會期待。我想,任何一個學科教師都應該意識到國家提出新課程的原因,大家都應該更好地用行動順應時代潮流,在自己的課堂上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