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楊 錢淑芳
烏蘭夫同志是我國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為祖國的解放和民族統一作出重要貢獻。烏蘭夫紀念館,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烏蘭夫紀念館肩負傳承與傳播紅色文化的任務。為滿足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四五” 規劃提出推進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數字化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新的平臺和新的途徑,有利于紅色文化基因密碼的深度提取,同時對紅色文化在現代性語境下的傳承與創新有所助益。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十分重視本土優質紅色文旅資源的發展。烏蘭夫紀念館作為內蒙古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旅游基地,在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在了解其數字化傳播現狀的基礎之上,對其當前面臨的數字化傳播困境進行歸納。
紅色文化的傳播活動主要通過報紙、書籍、電視和電影等媒體向受眾進行。目前,“草原紅色之子”主題下以視頻為主的影視類作品傳播范圍較廣,如2019年上映的電影《紅色之子·單刀赴會》,該片再現了1945年烏蘭夫同志瓦解了所謂的“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完成統一民族區域自治的真實歷史;《烏蘭夫》 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少數民族領袖人物的長篇電視劇;《英雄出草原》 主要講述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烏蘭夫的英雄事跡和光榮奮斗過程。這些影視類傳播媒介使紅色歷史人物生動化、記憶實體化、 歷史具象化,讓公眾感知一代代中華兒女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很好地傳播了以烏蘭夫同志為核心的紅色文化。
互聯網媒介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渠道。當前,烏蘭夫紀念館主要在一些主流互聯網平臺進行數字化傳播,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官方網站。目前所含欄目共十個方面,在展覽內容方面主要包含偉人風采、陳列展覽、文物藏品等。其中在陳列展覽部分運用了全景技術對烏蘭夫紀念館進行全景虛擬展示,游客可以在PC端通過操作鼠標游覽烏蘭夫故居。在文物藏品模塊下,包含文物展示、館藏書畫等四個部分,文物信息等內容均以圖片形式呈現。
2.微信公眾號。主菜單分為專題系列、紅色記憶、預約平臺三個部分。在專題系列模塊下的“建黨100周年”欄目中,以在推文中插入視頻鏈接的形式播放黨史專題講座。在紅色記憶模塊中,是烏蘭夫故事連載系列視頻,包括“三千孤兒”“搬遷敖包建包鋼”等發生在烏蘭夫同志身上真實的歷史故事。在平均六分多鐘的視頻中,講解員的口述配合圖片、文字等說明,將烏蘭夫同志的形象刻畫得飽滿、生動。預約平臺模塊中的“紀念館預約”中,在云展覽部分游客可以根據所在展廳選擇不同語音導覽。
3.官方微博。官方微博目前粉絲數不足600人,所發布的微博內容多以轉發并評論時事政治為主,與烏蘭夫紀念館相關的博文也以紀念館動態為主,針對以烏蘭夫同志為主體的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產出較少。
4.官方抖音。截至目前官方抖音發布視頻數量63條,第一條抖音發布于2020年,粉絲數不足500人,獲贊三千多,發表的視頻內容主要為烏蘭夫紀念館歷來舉辦的各類型活動,更新頻率較低,視頻內容缺乏吸引力。
5.互動直播。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個展館均開啟線上展出時代,呼和浩特市文旅廣電局旅游服務中心與聯通內蒙古分公司共同舉辦了 “宅家游景區,5G助抗疫”的文旅互動直播公益活動。
目前在傳播媒介上,烏蘭夫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主要以影像視頻與網絡媒體傳播為主。數字化的最大優勢在于,它利用數字科學技術將原來的口頭通信、文字通信、印刷通信等點對點、點對面的單向通信方式,轉變為多對多的、多對面和面對面的溝通模式,游客的身份從被動接受向參與內容的生產靠近。
烏蘭夫紀念館在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烏蘭夫紀念館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實際的游覽過程中發現,烏蘭夫紀念館紅色文化的傳播以圖片輔助文字敘述、革命歷史文物展示、任務生活場景還原等靜態方式進行展示,缺乏數字化全景式、智慧式傳播方式。同時,展陳各個模塊策劃設計不連貫,在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深入挖掘上缺少探索。時至今日尚未形成自身特點,并未顯示出新時代傳播形式與內容的創新性。在實際的游覽過程中,游客與展館的互動僅停留在與展陳進行合影留念的形式上,很難與紀念館傳遞的精神內涵發生感官共振。總的來說,烏蘭夫紀念館在展覽形式的與時俱進上有待提高,在傳播過程中沒能有效地發揮其精神引領作用,最終無法有效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
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手段,以電視、報紙等為代表的傳統交流方式對年輕人來說吸引力不足。目前,烏蘭夫紀念館主要依靠例如報紙、書籍、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進行紅色文化傳播。網絡媒體方面,“草原紅色之子”的傳播途徑主要依托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方式,但是對新興媒體傳播功能認識不足,導致傳播有效性不高。在媒介環境高速變化的今天,傳播內容要與媒介相匹配才能發揮最佳效果。通過瀏覽烏蘭夫紀念館在各大媒體平臺和客戶端的官方賬號,可以看出相關推送基本囊括紅色主題活動新聞報道、政府出臺相關文件法規學習等,以“草原紅色之子”為核心的內容推送較為匱乏。此外,各個平臺官方賬號所發布的內容既重復且枯燥,直接導致該地實際游覽體驗對于游客的吸引度不高,失去了紅色文化傳播的信息傳遞功能。烏蘭夫紀念館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傳播內容時效性不足,受眾反饋滯后,導致內蒙古地區紅色文化無法作為一種信息形態進行擴散。不同媒介各有所長,在整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不同媒介彼此之間的配合。
年輕一代不同于經歷過紅色革命的老一輩人,簡單生硬的灌輸對于他們來說見效甚微,無法切身體會和真正的理解與融入紅色文化的精髓。在傳播活動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傳播要素、傳播手段不斷在發展中變化,受眾的自主選擇權利逐步加大,使其從單一媒體的接受者搖身一變為多種媒體的選擇者。在網絡上,由于媒介類型的不同,游客因性別、年齡、教育背景、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旨趣等不同而出現明顯的分流現象。[1]因此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應將重點放在信息內容與傳播形式逐步適應游客需求上。烏蘭夫紀念館官網和各種新媒體平臺上的目標群體意識相對薄弱,提供的紅色文化產品缺乏層次感和技術創新意識,導致內蒙古紅色文化特有的精神價值難以體現。大眾化的傳播導致其無法把握固定游客,使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各項功能受到制約。總的來說,數字化傳播對象要具有針對性,游客是紅色文化傳播的起點與歸宿,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準確定位目標游客,以游客為中心,才能滿足游客的具體需求。
基于對烏蘭夫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整理歸納,發現以“草原紅色之子”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問題。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對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優質案例分析,提取適用于烏蘭夫紀念館的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寶貴經驗。
打造具有內蒙古地區特色的紅色文旅品牌,首先要對內蒙古地區獨特的地域資源與內蒙古地區文化內涵進行高度提煉,將烏蘭夫紀念館作為具有特殊性的標簽進行品牌塑造。但同時也應看到,內蒙古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衡,呈現小范圍集聚,大范圍分散的特點。[2]在表現地域與文化的融合中,要突出其在內蒙古自治區中的唯一特殊性。內蒙古自治區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生態環境,因而形成多種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融合發展態勢。以此為基礎提煉出全域主題定位,對周邊原有的旅游產品進行升級優化,科學整合烏蘭夫紀念館紅色文化資源與周邊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特點,共同規劃打造獨特的區域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品牌。在傳播過程中側重對品牌特有精神和理念的部分,聯合打造內蒙古地區紅色文化旅游線路,講好內蒙古故事,從而對內蒙古地區的歷史文化及紅色革命精神進行更好地宣傳和挖掘。
對烏蘭夫紀念館各媒體平臺所發布的作品內容整理發現,呈現出內容不少但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因此,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內容的建設上,數字文化內容越豐富,信息的共享度就越高。[3]傳播者不僅要在內容制作質量把關,同時也需要對輸出內容的方向有所選擇,深入研究烏蘭夫紀念館的紅色文化內涵,做好內容的提取與創新。要深挖“草原紅色之子”的優秀紅色文化內涵,創作出兼具時代特色、藝術性、創新性等特點的優質紅色文化內容,提升廣大游客接受度。此外,基于移動端的各類社交媒體、短視頻APP等諸多平臺,業已成為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不少紅色文化大省通過布局紅色影視、紅色訪談等網絡紅色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在紅色文化地域性傳播中成效不俗。我們可以借鑒成功經驗,創新烏蘭夫紅色文化傳播模式,構筑一個全面集成文學、影視劇、舞臺藝術、互聯網及移動媒體傳播等全媒體模式,打造互為支撐的內蒙古紅色文化傳播模式體系。
基于景點所制作的文化創意產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展館紀念品同樣是游客在回顧這段旅行記憶的不二之選,由于其具備收藏價值往往引起游客較高的購買欲。通過調查了解到,游客對于烏蘭夫紀念館中的文創產品興致不高,主要由于紀念品類別單一,缺乏創意。近年來,在國家提倡文旅融合的大方向背景下,以故宮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博物館文創層出不窮,將具有獨特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巧妙結合,讓被珍藏在展柜中的文物和歷史進行活態傳播,迅速拉近游客與文物歷史的距離。在創造收入的同時也拓寬了地域文化內涵的傳播渠道。烏蘭夫紀念館可以對相關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再設計,在融合內蒙古地區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設計出兼具紀念價值、實用性、設計感的文創產品。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線上商城,將文創產品的設計故事制作成視頻內容,配合各大媒體平臺的官方賬號進行宣傳。
烏蘭夫紀念館具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雙向傳播渠道,需要深刻理解數字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思維模式變革,從而為文化的科技創新工作帶來新的視角。[4]要充分發揮彼此優勢作用,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主體包括紅色文化博物館、 展覽館和紅色文化本身所蘊含的文化藝術,這是模式構建和運作的前提。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建設好區域性紅色文化品牌,創新傳播形式、開發周邊產品,將促進內蒙古紅色文化線上與線下傳播的有機結合,提升以“草原紅色之子”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因此,積極拓展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為內蒙古紅色文化在當代的傳播與發展開辟新路徑,使內蒙古紅色文化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影響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