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華
徐州豐縣“鐵鏈女事件”終于有了詳細的調查結果,2月23日江蘇省委省政府的調查結果通報把充斥互聯網的質疑大體驅散。不得不承認,從2022年1月27日,社交網絡平臺流傳“豐縣生育八孩女子”的相關視頻,到調查結果公布,近兩個月來,是網絡輿情的不斷發酵推動了事件真相的還原。在“鐵鏈女事件”中,我們再次感受到了“讓公眾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這就是輿論監督的意義。同樣,在這一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了當地政府對輿論監督的警惕、懼怕甚至排斥,凸顯出社會的認知偏誤。這也暴露出,如今在很多人眼中,輿論監督還是等同于負面報道,就是“挑事兒”。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兩年前,一個普通人的言論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這體現出民眾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敢于發聲”“要讓社會聽見我們的聲音”“讓一切不公正都無處遁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不公正的現象無法得到重視,普通人的呼聲往往會淹沒在媒體主流的“選擇性”報道中。想要讓社會更加公平公正,首先就應當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夠“發聲”。法律賦予每一位公民監督、言論自由等權利,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輿論監督似乎又成為公民行使權利的一個重要途徑。社交媒體、平臺的日趨增多,也為公民進行輿論監督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途徑,在各大媒體平臺上,各式各樣的輿論、評論也屢見不鮮。不難發現,這些輿論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某些方面的不良、不公正現象,引起了社會各個層面的廣泛關注。但濫用輿論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個人隱私被侵犯、輿論評論不符合實際,也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混進來帶節奏,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因此,輿論監督必須在可控、可監管的范圍內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當輿論監督日益被看作是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有效途徑時,我們不得不深入探究其所具備的發展潛能、 對社會的重要影響,以及如何才能讓正能量效應得以更好的實現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手段。
眾所周知,輿論監督其實是新型民主政治衍生下的一種新的監督形態,它的出現能夠更好、更便捷地發揮社會、民眾在監督中的作用,也是社會發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傳統媒體發展的時代,它被定義為是以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由公民發表、公示的言論監督,充分發揮出普通民眾、語言文字的力量,起到了極為有效的監督效果。通過輿論監督,民眾能夠更好地針對某一件事、某個人甚至是某一集體發表、分享、傳遞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并能通過媒體將這些觀點和看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從而引起廣泛關注。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為社會民主監督機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新媒體背景下的輿論監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也獲得了更多的重視。在新媒體背景下,輿論監督呈現出以下特點:
在新媒體時代,輿論監督既可以通過傳統媒體,也可以通過新興媒體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公眾越來越多地借助新媒體,包括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短視頻等來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網絡的及時性、無界性、便捷性使輿論監督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信息的海量性以及開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諸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第一時間發布任何方面的社會問題,輿論監督的主體、渠道和范圍都在不斷擴大。
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許多民眾自覺運用新媒體來進行輿論監督。在新媒體平臺上,網友言論活躍,傳播性強,能夠針對各項關系到民生的或是重大事件進行輿情評論,并形成統一的、強大的輿論。輿論監督的影響被放大,使監督更為深入。除了最近的徐州豐縣“鐵鏈女事件”,從近年來網絡上的各類社會熱點事件中,都能看出輿論監督的巨大影響力,比如課后托管、 校外培訓、作家抄襲、劣跡明星等。
新媒體環境下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匿名性,互聯網的匿名性加便捷性使得很多負面輿論甚至是假的輿情事件頻繁出現,導致真正的輿情空間被擠占,把關難度增加。
輿論監督作為監督形式的一種,卻不同于其他監督形式,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與其他監督形式相比,輿論監督尚且不具備法律效應和強制力,不能在權力機構的層面進行直接的問題處理,但其所起到的監督功能不容小覷。它更能夠揭露出事實的真相,從而對事件或是問題形成強大的民意約束,由此更充分地發揮出來自民眾的監督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而以報刊等媒介為言論載體的輿論監督則更能發揮其監督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眾所周知,輿論監督是以負面事件的批評和揭露為主,它像啄木鳥一樣,啄出樹里的害蟲,不是為了把樹擊倒,而是讓它更健康地成長。也有人把輿論監督比作社會的疫苗,通過輿論監督給社會接種疫苗,在暴露問題中給社會排毒,在釋放壓力中完成“減壓閥”功能。縱觀近些年來的重大公共事件和重要熱點議題,幾乎每一次都能看到輿論監督的身影。在促使信息公開、鼓勵百姓參政議政方面,在反腐倡廉、揚善除惡、扶正祛邪方面,在凈化政治空氣、遏制丑惡蔓延、打擊違法勢頭、提供違紀線索等方面,輿論監督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也將輿論監督看作是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主要途徑。而新媒體背景下的輿論監督之所以能夠產生的比較積極的影響,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1.普通民眾能夠成為監督的主體,其監督更具有廣泛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因此,輿論監督也成為是國家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2.輿論監督的對象沒有明確的規定性,受輿論監督的客體具有廣泛性。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都能夠成為輿論監督的對象,一切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都能夠被輿論有效監督。在輿論監督中,沒有權利職能的高低之分,人人都能夠進行輿論監督,人人也都能夠被輿論所監督。
3.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的輿論監督具有公開透明性。輿論,即大多數人的共同意見,再加以網絡平臺、資源的公開與共享性,也決定了輿論監督區別于其他監督方式的公開特性。輿論監督,人人都可參與、發表意見,當信息發布于平臺上而被不斷傳播,得到其他公民的支持與擁護,輿論監督才能發揮真正的監督力量。
4.輿論監督的效用發揮具有及時性。一些社會敏感的話題,一旦被輿論所捕捉,便會通過網絡傳播的形式迅速發酵,引發社會關注,產生極強的民眾效應。在這一情境下,有關部門也不得不采取措施進行管理、解決問題,以平息民眾的輿論,也從側面推進了問題的處理與解決,從而使得輿論監督的效用能夠及時發揮。
上述提及的輿論監督的特性(或優勢),主要是相較于其他監管形式而言。作為一種公開的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威懾性也可見一斑。在輿論監督的驅動下,許多難以解決、或者往往會被忽視的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也讓人再一次看到了輿論監督的正能量,推動社會正確導向的快速形成。
自然,“凡事都有兩面性”,輿論監督也只有在合理的限度內才能真正發揮出具有促進意義的積極作用。
新媒體背景下的輿論監督雖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也催生出許多其他的問題。
1.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輿論出現的“不假思索”,也會給輿論監督帶來錯誤的導向。正如傳統媒體會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選擇性”報道一樣,輿論監督有時也會很片面,甚至帶有個人情感色彩,從而無法客觀地去看待問題。
2.在法律中,只明確保護了民眾的監督權,但有關輿論監督權利保護的具體措施還尚未落實,沒有能夠明確輿論監督的法律地位。就輿論監督的發展來看,其影響力雖很大,但過程比較艱難。沒有強大的后盾支持,輿論監督常常遭到質疑,進而其所揭露的問題也會面臨不了了之的困境。
3.對輿論監督的監督力度不足。輿論往往也會有不真實性,甚至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可能性。盡管目前對輿論監督的監督力度已經在加強,但想要實現更為科學有效的輿論監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針對以上當今社會輿論監督所存在的問題,我們也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以期輿論監督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正能量的導向作用。
1.讓輿論監督發揮正能量作用,要建立輿論監督的相關制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輿論監督的論述回答了如何搞好輿論監督,既有原則立場,又有方法要求。輿論監督本質上是代表人民群眾實施的監督,要搞清楚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能為了“監督”而監督。如果追求所謂的吸引眼球、轟動效應,或者自由隨意、無所顧忌,那樣勢必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在輿論監督過程中,一定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和社會丑惡現象,分清個體與整體、看清本質和全貌,依法監督,有的放矢;一定要注重社會效果,富于建設性,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一定要科學監督,把握好時效度,力促輿論監督產生正效應; 一定要顧及社會反映,不和一般問題糾纏,抓住化解矛盾的切入點,選擇恰當的報道方式,掌控輿情發展態勢,防止被人利用或授人以柄。這樣的輿論監督,才能讓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較好地實現,才能真正發揮好正能量作用。
2.讓輿論監督發揮正能量作用,要建立健全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明確輿論監督主體、內容、責任,以及被監督對象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輿論監督主體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果違反了相關法律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明確輿論監督的平臺所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對其發布的信息要提前進行篩選、過濾、監督,避免不良信息的發布;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不論是輿論監督主體還是受監督的國家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發布信息的平臺或者社會公眾人物,只要侵害了他人權益,采用網絡暴力,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偽造事實博取民眾眼球,造成社會不良影響,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是讓社會運行更加有序,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新媒體時代,想要更快更好地發展輿論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正能量,還需要很多的努力。對于主流媒體而言,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眾聲喧嘩的輿論環境,應當保持足夠的清醒,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科學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引導人們冷靜觀察、理性思考,避免流于簡單的情緒宣泄或淪為點擊量的奴隸。
忠言逆耳利于行,社會善治離不開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就是人民監督、 群眾監督,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監督,是站在人民群眾立場的監督。任何阻止、攔截、封堵人民群眾開展輿論監督的言行,都是十分錯誤的。有關部門應該厘清謬誤,擺脫“鴕鳥”心態,遇到敏感事件需要及時澄清事實,急公眾之所急,在這個基礎上引導輿論,實現對事件的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