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蔓
2021年9月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嚴格把握演員和嘉賓選用、表演風格、服飾妝容等,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同月18日,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強調,要“加強文藝創作審美導向把關,從演員選用、表演風格、服飾妝容等方面杜絕‘娘炮’審美取向”。可見,“娘炮”文化已成為文藝創作領域中的一個頑疾,必須深入挖掘其根源,采取多種措施杜絕“娘炮”文化的消極影響,為創造優秀的文藝作品、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保駕護航。
性別氣質受先天影響,也與階層、民族以及時代無意識心理有疊合性與統一性。[1]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催生不同的審美偏好以及不同的性別氣質。例如:魏晉時期,玄學興起,儒學式微。在社會危亂之際,人們深感生命的易逝與珍貴,因而提倡及時行樂,剃須、敷粉、薰香成為魏晉男性的三大愛好。此外,當時的“服藥之風”也讓人們看起來紅光滿面,外表靚麗。動蕩的局勢與崇尚美的社會風氣影響了當時的審美傾向,陰柔化的外表成為社會主流審美。
后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被解構,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于男性性別氣質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消費主義宣揚的精致生活方式不斷催生新的消費欲望,消費者對身體消費的欲望為“娘炮”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市場基礎。在面對新的市場需求時,資本有意迎合以謀求更大收益。當今社會,彌漫著對身體消費的渴求。如今的“娘炮”文化不單是跨性別氣質男性群體的文化集合,也是市場需求、社會環境等的意見匯聚。徹底消除“娘炮”文化的負面影響,需要深挖“娘炮”現象的成因,才能對癥下藥。
“娘”字本義為少女。這個字在康熙字典里解釋為同孃,少女之號,后被引申為母親或婦女。“炮”指有豐富經驗閱歷的人,如老炮。“娘炮”符號的明示性意義是指在女性行為舉止等方面較有經驗的人。[2]但隨著傳播情境的變化,“娘炮”符號的意義也發生了一定的更改。“娘炮”一詞蘊含的情感色彩發生偏移,引申出“貶低男性”等負面的暗示性意義。例如:臺灣影視劇《別叫我軟柿子》中女主角用“娘炮”來指責男主角性格軟弱。
網絡空間作為信息社會交流的重要場域,在該環境中“娘炮”符號的意義變化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起初,“娘炮” 一詞多關注男性的外在形象,即男性精致的外表。2013年左右,吳世勛、邊伯賢等部分韓國男藝人因為精致的妝容、出彩的裝扮便被稱為“娘炮”。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愈發關注個人性格特點,“娘炮”一詞的外延擴大至男性的內在特質,比如:性格脆弱、優柔寡斷的男性也會被稱為“娘炮”。
總體來看,“娘炮”符號的外延不斷擴大,原本該詞匯只是較為客觀地描述男性的外在特征,而現在卻多了對男性內在氣質的評判,并增添了貶義意味,很多具有女性特質的男性均會被冠上“娘炮”的標簽。它在網絡空間中,演變成描述在外貌、性格、行為、語言等方面表現出女性氣質的青年男性,帶有明顯的貶損語義色彩。
后現代社會提倡事物的豐富性,“娘炮” 這一極具沖突性的話題,符合后現代主義下人們的話題偏好。比如:與傳統男性形象的對立、有歧視女性的情感色彩等。這些沖突點讓“娘炮”一詞在公共領域獲得大量關注與討論。網絡傳播的迅捷性、廣延性、自由化、全球化等特征,也讓“娘炮”這一話題能夠出現在公共空間里,并且使公眾可以自由地就該話題表達觀點。
“娘炮”一詞對男性、女性均存在歧視,因而引發了大眾的注意。“娘炮”形象挑戰了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形象,讓部分男性感受到自身形象受到歧視,因而會在不同的場合如網絡平臺等主動去維護男性形象。此外,“娘炮”在網絡空間中的貶義色彩有歧視女性的嫌疑,這引起女性群體的不滿與聲討。“娘炮”采用極具女性色彩的“娘”字去表達貶低意味,說男性具有女性“特有”的缺點,這其中也蘊含著對女性的惡意,有強調女性性別缺點之嫌。“娘炮”一詞不僅涉及傳統男性與跨性別氣質男性的對立,也容易引起女性群體的不滿。由此可見,這一話題影響范圍之廣、程度之深。
“娘炮”消費作為男色消費的一種,可以讓部分消費者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在如今的消費社會里,任何客體和商品都是符號,身體也成了一種符號。人們購買某種商品并不全是直接消費其使用價值,而可能是消費商家對產品所賦予的某種社會所指。身體作為以視覺符號為載體的自然符號,以男色為出發點研發設計的商品或服務能夠喚起部分消費者的夢想、欲望與幻想,使其實現自我愉悅,獲得精神快感。比如:現在不少美妝廣告采用男性代言,將男性自身的特點商品化,通過讓他們展示靚麗的形象,營造浪漫、溫馨等氛圍,給消費者帶來視覺快感和沖擊力,激發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與購買欲望。這類廣告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說是消費者對美男帶來的心理感受的消費。
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反理性主義、反基礎主義、反中心主義、反權威主義、反主體主義等社會思潮涌起。人們在這種文化狀態下消解統治權威,解構現代主義所確立的理論基礎和理想信念。[3]原本回避談論的男色消費被光明正大地走上臺前,“身體成為最美的商品”,消費男色商品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狀況。
資本青睞女性超強的經濟實力與消費能力。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女性群體的消費潛力不斷攀升。加之女性更具媒體易感性,更容易接受被推銷的產品,可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面向女性群體的男色消費受到資本重視。隨著陰柔風的“韓流”明星的火熱,資本開始大力包裝推廣“娘化”明星,以獲取更多收益。影視、綜藝等節目以及文藝作品中,“娘炮”文化泛濫。例如:某真人秀節目中,“糖果超甜”男子組合為提高人氣,故意以各種可愛的動作及語言建構自身“可愛”的形象,但實則讓許多觀眾感到心理或生理不適,對此網友直呼“他們可愛得讓我心慌”。
社會技術高度發達,大眾媒介可以輕松構建人物的社會形象。算法技術能夠定向推送相關內容,讓消費者深陷“娘炮”文化的環境中,整形技術讓男性外表的改變成為可能……
文化越來越趨向媒介化,人類創造的任何文化都是需要傳播才能起作用,無論何種文化的傳播又必須通過媒介才能進行。大眾媒介中傳播的“娘炮”形象可以看作“物化”的形象符號,這些符號向大眾傳播新興的男性評價標準,在網絡傳播的虛擬環境中構造“娘炮”文化就是主導文化的場景。在大眾媒體影響下,現實生活中的民眾通過消費大眾媒介中的“娘炮”符號,能夠體會到“娘炮”深層次的意義,甚至激起自身的效仿行為。此外,網絡傳播具有多媒體傳播特征,它所打造的“娘炮”商品可以采用文本、聲音、圖像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方法進行傳播,能夠增強用戶的沉浸感,加強傳受雙方之間的互動性,更容易讓消費者獲得精神愉悅,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在消費社會里,身體作為表達自身以及區別他人的重要符號,受到消費者的關注與重視。[4]我們通過自己的外形展示自己的性格特點,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例如:我們在參加重要活動時,經常會選擇西服、中山裝等正裝。通過這些外在符號,可以傳達自己對該活動的重視,以及對主辦者的尊重。毫無例外,男性在這個時代也更加注重自身外表形象的建構。
消費主義不斷推出各種消費品,宣揚精致的生活方式。我們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針對男性的日常護膚品廣告,這些商業廣告告訴男性消費者,關注自身肌膚狀態并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應該好好保養。這些重復的宣傳話語無疑加劇了男性對自身外表的關注。他們重新定義了傳統認知里男生的“帥”,以此刺激男性在外表上的消費欲望。而在如今的網絡空間中,經常護膚、生活細致的男性背離傳統意義上不拘小節的男性形象。因此,他們就有可能被稱為“娘炮”。
由于演員職業的特殊性,他們的行為有很強的社會示范作用,常常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甚至引起大眾模仿。“娘炮”文化的興起不僅有資本的推動,也有演員對利益的妥協。男子女性化的審美群體本身只是少數,當資本將“娘炮”文化捧為“主流”時,一部分演員為迅速博得關注、獲取利益,便有意迎合市場需求,將自己“娘化”。這種做法是對職業的褻瀆、對觀眾的敷衍,違背了演員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娘化” 雖然能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收益,但易丟失其個體特質,不利于其長遠發展,而且容易被替代。加強演員的職業素養教育,有助于幫助他們認清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弘揚腳踏實地的職業精神。
網絡和電視平臺作為追捧“娘炮”文化的主要場所,必須對其加強監管。這些平臺用戶多、信息傳播速度快,任何信息都可能迅速引爆輿論熱點,因此實時監管、迅速處理是防治“娘炮”文化的重要措施。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節目的審核,對節目內容、嘉賓品行等進行仔細審查,確保節目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事前防范機制,對電視節目進行全天候監管,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公布處理。[5]在網絡空間中,要嚴厲打擊嘩眾取寵、故意“娘化”的企業、 組織或個人,及時處理帶有明顯不良導向的言論。在面對海量信息時,監管部門可以借助網友的力量加強審查,比如快手男主播風小逸穿女性化服裝、故意夾著聲音說疊詞的視頻,便是在網友的舉報下被處理的。
文藝作品作為承載信息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6]創造優質的文藝作品,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文化多樣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揚社會主旋律、引導民眾堅持正確的審美取向。以《偶像練習生》和《真正男子漢》為例,前者是真人選秀節目,旨在選出優勝者組成偶像團體出道,其參賽者大多穿著嫵媚、舉止嬌弱,偏向“娘炮”化。該節目吸引了不少粉絲,部分粉絲一味效仿其穿著,甚至還存在放棄學業投身追星的情況。后者是軍旅真人秀節目,它展現了節目嘉賓成為“空軍戰士”的奮斗過程,提倡血性拼搏精神。節目中軍隊訓練細節的呈現,有別于只喊愛國愛軍口號的空洞行為,它讓眾多觀眾深入了解到軍人訓練的艱苦,強烈激發了觀眾的愛國熱情。兩者相比,可見優質文藝作品確實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而劣質作品的存在往往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優質文藝作品的供給,引導人們向好、向善。
文藝作品的評價標準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以多種因素作為評價其質量的尺度,而不能一味追求關注度或僅以利益為導向。資本的實質是追求利益,吹捧“娘炮”明星的目的還在于提高作品的關注度,獲得最大利益。演員、編劇、導演等為獲得資源,亦會在此影響下而傾向于追求“流量”,從而忽視了文藝作品本身的質量。此時,對其的評價標準便囿于單一的曝光度或變現能力,從而降低甚至忽略了劇情、演員演技等重要因素。因此,應當完善文藝作品的評價體系,大力扶持高質量的文藝作品,由此逐漸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助推文藝作品質量的提升。
加強媒體的宣傳報道,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力。遏制“娘炮”文化的不正之風,不僅要抵制嘩眾取寵的劣質文藝作品,還必須宣揚社會正氣,提高民眾的認知能力,使其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擾。新聞媒體具有強大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7]新聞報道必須堅持“政治家辦報”意識,堅持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用正確的輿論引導公眾。因此我樣必須正本清源,重塑我國堅強剛毅的男性形象。面對“娘炮”文化的畸形審美浪潮,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發聲狠批后,眾多“娘化”明星紛紛在微博上曬出硬漢造型,一改往日忸怩撒嬌的姿態。
天生婉約的男性氣質并非病態,受到消費主義影響,故意“娘化”撈金的現象才是病態。抵制“娘炮”文化,并非是抵制秀氣的外表或女性化的生活作風,而是抵制消費主義下,為博眼球獲取利益而矯揉造作的低俗文化。審美偏好是個體的自由,但決不允許某些群體將其當作牟利的工具。
以“物”堆砌的消費社會雖然能為我們提供琳瑯滿目的商品,滿足我們的消費欲望。但是,過度重視個人的欲望釋放,容易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消費中,喪失理性看待事物的能力。消費社會塑造出的“娘炮”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現代社會的潮流和價值趨向,但流行并不等于正確。文化巨大的影響力與塑造力讓我們必須重視這一議題,直面泛濫的“娘炮”文化,堅決抵制不良文化,絕不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