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1]作為校園中的“無冕之王”,學生記者隊伍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自2015年起,重慶理工大學引導學生記者在實現中國夢、托起青春夢、追逐新聞夢的生動實踐中助力新聞宣傳、助推思政教育、助培校園文化,彰顯了特色,積累了經驗,探索出一條以學生記者隊伍提升宣傳思想工作質量和水平的創新之路。
在媒體縱深融合的全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平臺愈加拓展、內容愈加多元、分工愈加精細,繁重的工作亟需破解“人員之困”,而高校普遍存在崗位編制有限、在崗正式工作人員數量不足的現實問題。這不僅影響到正常的工作進展和效率,而且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很好解決。善于發現、精于培養、敢于使用一大批有理想、有擔當、有能力的優秀學生記者,有利于充實高校新聞宣傳工作隊伍,引導學生記者在新聞宣傳工作中發揮“特戰隊”作用,切實增強高校新聞輿論工作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將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學生記者來自學生、扎根校園,是黨組織聯系師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理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記者用筆尖傳遞思想、用鏡頭記錄美好,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青年的故事,引導師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進而為“三全育人”發揮重要作用。
“高校是傳承、傳播和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光榮使命,應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拓展豐富的平臺載體,切實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在大多數高校,校院兩級組建了學生新聞傳媒組織,擁有數量不等的學生記者隊伍。學生記者所在的新聞傳媒組織是黨組織領導下、 在學生群體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生組織,是高校學生團體組織體系的重要構成,是組織策劃高品質校園文化活動的先鋒。作為高校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的具體運營者,學生記者可以通過參與宣傳文化陣地的管理,策劃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特別是作為網絡媒介內容創作的重要力量,學生記者可以網絡文化作品、 活動及傳播來弘揚網絡主旋律,營造風清氣正、文明高雅的網絡空間。
“媒體互融的過程不僅是不同種類媒體形態的變化和融合,同時也是媒體傳輸手段、外延功能和內部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聚合。”[4]作為校報、新聞網、廣播臺、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的骨干隊伍,重慶理工大學學生新聞中心秉承“3個融合”工作理念,促進方式上內容與平臺的雙向融合、載體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雙向融合、空間上校園媒體與社會媒體的雙向融合,在構建全媒體平臺矩陣、傾力全媒體傳播中推動媒體縱深融合。
在內容與平臺的融合方面。學生新聞中心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立足校園、面向社會,全面把握輿論走向,提供更鮮活、深度、多元的新聞作品,形成以內容為核心、以平臺為路徑的傳播格局。在為校報、新聞網、廣播臺、微博、微信等校園媒體平臺提供優質新聞內容的同時,也向社會媒體平臺投送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多層次發出校園好聲音。
在校園媒體與校園媒體融合方面。推進基于報網融合的紙質校報和數字校報的“一體同頻”建設,實現網上網下“一體同頻”傳播。校報與校園廣播臺聯動打造一批具有思想性和影響力的特色欄目。由學生記者撰寫的新聞網專欄文章與校報欄目文章內容共享,融合報道。同時,校報、新聞網、廣播臺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QQ空間進行優質內容整合后聚合傳播,以達到“現象級”流量倍增的網絡傳播效果。
在校園媒體與社會媒體融合方面。依托學生新聞中心,組建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校園通訊社重慶理工大學校園網絡通信站、 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重慶理工大學通訊站、華龍網重慶理工大學校園通訊社,積極推進欄目共建、作品共創、隊伍共培。還組建了搜狐網“重慶理工大學”搜狐號、重慶晨報-上游新聞“重慶理工大學”上游號的運營團隊,并與人民網重慶頻道、新華網重慶頻道等校外媒體聯動進行內容策劃與宣傳。
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選樹典型、宣傳榜樣是強化主流思想輿論的重要舉措。重慶理工大學學生新聞中心構建“3個尋訪”工作格局,通過學生記者的筆尖和鏡頭,聚焦師生校友,宣傳先進典型,以全媒體榜樣宣傳教育,充分彰顯校園楷模踐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社會風尚。
學生新聞中心著力打造三個品牌尋訪活動,以先進人物為“紅線”進行尋訪和報道。“對話校園精英”全媒體宣傳活動,旨在講述和展示新時代大學生的青春勵志故事。“理工師說”全媒體宣傳活動,旨在充分彰顯以擔當勇攀高峰、用真情甘為人梯的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風采。“校友故事”全媒體宣傳活動,旨在講述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積極貢獻的校友故事。這三個全媒體宣傳教育活動,貫穿全年、持續推進,形成了牢牢做好正面宣傳、凝心聚魂的日常性、品牌化思政工作的長效機制。
經校報、新聞網、微博、微信等近十個校園媒體和二十余家校外媒體平臺的多維傳播,在此基礎上舉辦先進人物座談會、 先進事跡報告會、 與先進模范面對面交流會,掀起了崇尚榜樣、學習榜樣、爭當榜樣的熱潮,產生了積極的教育效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底蘊,文化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也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題中之義。近年來,學生新聞中心堅持“3個系列”工作思路,引導大學生錘煉思想品質,提升文化涵養,堅定“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使大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打造系列文化品牌活動方面。一是開展一年一屆的士繼讀書月系列活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書香校園。二是開展一年一屆的網絡文化季系列活動,增強網絡育人功能,壯大主流網絡輿論。三是開展一年一屆的校媒文化節系列活動,引導高校師生通訊員更好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四是開展以余祖勝等為代表的紅巖人物學習宣傳活動,致敬紅巖英雄,傳承紅巖精神,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在系列主題文化展方面。既常態化舉辦師生書畫作品展、網絡文化成果展、對外宣傳專題展、師生校友優秀事跡展等,同時結合節慶、紀念日、重要活動等契機舉辦“青春心向黨”主題活動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展、“紅巖精神暨余祖勝烈士事跡”主題作品展、校慶主題展、畢業季主題展、記者節主題展等,濃厚了校園文化氛圍。
重慶理工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推動“三全育人”,創造性地將學生新聞中心深入納入學校“大宣傳”格局,圍繞“3個機制”工作方向,致力于推動學生新聞中心學生記者成為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精兵強將”。
一是探索建立全媒體型學生新聞傳媒組織的運行機制。學生新聞中心建立了與全媒體宣傳相適應的組織架構體系和制度體系。在配備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組建中心主席團作為管理核心團隊并根據新聞采編、 新媒體運營、攝影攝像、語音視頻、美編設計、對外交流、組織策劃等工作分工下設職能部門,構建制度體系。建立學生記者形象識別系統,對學生記者證、工作服、工作證、工作筆記本、采訪牌等宣傳工作“裝備”進行規范化、統一化、標準化打造。同時,建立了學生記者聯系學院機制。
二是探索建立全媒體型學生記者的培養機制。接續實施“十百千”學生記者培養工程(即每年培養10名領袖型骨干記者、100名影響型優秀記者、1000名成長型普通記者)。通過重點栽培、專項鍛煉,在具有新聞理想的學生中培養領袖型骨干記者;通過專業訓練、媒體實習,在生動的校園宣傳工作中培養影響型優秀學生記者; 通過平臺投稿、學習交流,在引導廣大學生通訊員向校內外媒體平臺投送新聞素材、新聞作品中培養成長型普通記者。同時,精心打造“新聞編輯廳”,使其集新聞采編、人物訪談、文化營造、團隊展示等多種功能為一體,逐漸成為學校學生記者的“校媒之家”。
三是探索建立宣傳思想工作的交流機制。一方面,學生新聞中心積極承辦學校一年一度宣傳思想戰線的“年會”——校媒領軍論壇,以案例分享、主題報告、評選表彰、媒體點評為主要內容,真正以“大宣傳”促“大思政”、以“大宣傳”推“大文化”,打造新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學習交流、創新共進的新型論壇。另一方面,學生新聞中心倡議發起組織“新聞匯談”,聯合校院媒體組織每學期舉辦一次,旨在實現“校院聯動、媒體融合、創新發展”,匯聚校媒合力,引導學生記者更好地服務高校宣傳思想工作。
近年來,重慶理工大學學生新聞中心始終奮戰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第一線,培養了近千名優秀學生記者,榮獲近百項省市級、全國性榮譽,積累了“上下聯動、點面結合、新舊融合、內外兼修”的寶貴經驗。
“上下聯動”,即加強學校黨委組織領導與發揮學生記者能動性相結合,凝聚建設合力。校黨委將學生新聞中心建設納入年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點。黨委宣傳部精心指導、搭建平臺、給予保障。相關職能部門、各學院為學生記者成長和工作,提供了有利環境。學生新聞中心圍繞“四型”組織建設(學習型、專業型、開放型、幸福型),創新推進各項工作落地開花。
“點面結合”,即加強重點策劃與常態落實工作相結合,實現整體推進。學生新聞中心學生記者聚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時政時事,聚焦學校中心工作,聚焦校內外重大活動,認真策劃新聞選題,在“點”上形成強大宣傳攻勢。同時,主動深入基層,面向教學、科研、管理一線,在“面”上常態化發出校園好聲音。
“新舊交融”,即加強傳統媒體資源整合與新興媒體宣傳推廣相結合,增強同頻共振。既加強新聞網、校報等傳統媒體的提質升級,也創新移動端等新媒體的話語表達。依托全媒體學生新聞傳媒組織打造新聞“中央廚房”,堅持內容為王,培育高質量新聞作品,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縱深融合發展。
“內外兼修”,即加強學生記者自我學習與集中專項培訓相結合,培養新聞素養。學生新聞中心依托主題學習會、新聞沙龍、網絡等載體,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宣傳思想工作知識。同時,推薦優秀學生記者前往人民網、新華網、重慶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實習或擔任特約通訊員,組織學生記者參加社會實踐,推選學生記者參加重慶市高交會、軍博會等重要活動的新聞報道,拓展視野,增長本領。
學生記者隊伍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當前,面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校應更加自覺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探索基于學生記者的宣傳思想工作新路徑,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守正創新,切實推動新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