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轉芳(甘肅:隴西縣城關第一小學)
信息技術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已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學校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必然趨勢。小學數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為主的基礎學科,是一門研究數和形及其之間關系的學科,數學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不受時空限制地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從而化難為易,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小學數學也不例外。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形象的、事物運動的比較感興趣,而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學科就失去了興趣。信息技術具有直觀性和形象化特點,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用文字、動畫、聲音等組合的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向學生進行傳輸和反饋,更適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興奮狀態,更好地發揮主體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人腦的延伸,對事物和現象的表現形式直觀、多樣,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媒體將數學內容實現遠與近、運動與靜止、整體與局部、大與小、虛與實之間的互相轉換,形象地再現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揭示出數與形的本質,拓寬人類感官的感知范圍。這樣,就擴大了學生的認知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思維,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困難,縮短了學生認識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信息技術大大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不但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提升自己的數學素養,還可以調動數學教師學習信息技術手段的積極性。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整合數學素材,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踐行教學相長的教育觀。
信息技術具有靈活、直觀、形象、不受時空限制等特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化難為易,直觀形象地再現教學內容、揭示知識之間的關聯本質、展示知識的形式,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維特征,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同時,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能使教師更便利和有效地分層教學。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把教學目標分成上、中、下三類,在教學中,要求不同的學生針對同一教學內容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體現“跳一跳摘桃子”教學理念,讓學優生在課堂上“吃得飽”、學困生在課堂上能“消化”,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成功的體驗。
新課程標準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這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落實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就需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學生不但可以向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媒體學習。通過信息技術媒體學習知識,已成為現代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信息技術媒體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學會通過信息技術媒體搜索、下載、整理數學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是借助信息技術把教學重點難點具體化、形象化,將靜止、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定理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動態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幾何圖形的點、面、線等,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課件、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課件中添加相關知識的形成背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課件中,可以添加著名數學家祖沖之、華羅庚等的頭像、名言和事跡介紹等,充實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小學數學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得到培養。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兩個人從兩地相向、相對、背向而行的場景,讓學生對相向而行、相對而行、背向而行等有直觀的印象和理解,然后重點展示兩人相向行走的方向、兩人之間的距離、最后相遇的地點,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相遇”的概念。這種借助信息技術的演示,創設了符合學生心理活動的情境,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吻合,形成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小學生興奮、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得到保持,從而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激情,非常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數學作業是檢測數學教學情況的重要形式,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數學作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教師的教法運用情況,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反思的重要平臺。同時,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使得作業安排的形式多樣化、開放化,學生也更加喜歡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安排的開放性作業,也喜歡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探求、合作的方式完成作業。例如,在教學“圓周率”之后,教師可以安排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圓周率”的發明過程、發明背景以及不同年代不同數學家推算出的精確位數等,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學習的意識,又能豐富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應遵循其輔助功能,教師一定要在應用信息技術時堅持合適的“度”,否則會適得其反,影響到教育教學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在“優質課”“示范課”等教學中,有些教師把握不好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把整個課堂交給了信息技術媒體,課堂變成了信息技術演示課,教師成了信息技術平臺的操作員,學生成了課堂中的看客,整堂課看起來充滿現代化氣息、熱熱鬧鬧,但繁雜的圖像和聲音刺激,影響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導致學生思維的表層化,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必須堅持輔助性原則,恰當地應用在教學中,借助其激發學生興趣,破解教學難點重點,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參與者、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主導作用。但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有些教師放棄了自己應有的主導作用,導致課堂教學由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機器灌”,師生之間的互動缺失了,課堂教學變得缺少人文氣息,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沒有了平臺,學生得不到全面的發展。鑒于以上問題,教師要重新認識信息技術媒體輔助下的課堂中教師的作用,積極履行分組、協調、參與、師生互動等職責。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是為了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教育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因而,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而開展,如果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就等于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心理基礎。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是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前提。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相關內容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媒體將學生周邊最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課堂并展示出來,學生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這樣,不但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學生認識到了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科技發展的結果,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被廣大教師所認可與應用,從而改變了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其教學輔助作用值得大力推廣。但是,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每一位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時有不同的思考和做法。因此,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因人而異,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到教學目標的落實。要避免信息技術應用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就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信息技術媒體的特性,做到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時的適時、適量、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