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甘肅:和政縣南岔小學)
小學英語與科學的融合學習可改變英語教學的現狀,不僅能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還能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應當深入分析科學和英語學科的知識點,準確把握二者的融合點;制定恰當合理的教學目標,利用融合學習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科學知識,在科學探究中運用英語知識,最終實現學生英語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同步提高。
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涵蓋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實驗、創新等能力,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思考、分析等能力。教師在小學教學中可以融合科學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英語教師可以進行小組合作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并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自身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核心思維能力,同時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另外,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對角色的揣摩和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思考和分析,把課本上專業的知識通過自身的理解和分析,用表演的方式表達出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學習,思維總是起著推動作用。尤其是當下的教育改革,提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因此,在小學英語中融合科學的知識,值得教師的關注。例如,在教學新的知識和技能的時候,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和科學的假設,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讓學生產生自我認知上的沖突,進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后再通過實踐活動、小組合作、搜集證據,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思維能力,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發展起來。
在核心素養中,科學素養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科學與英語學科的融合學習模式下,科學的學科知識能夠為英語知識的學習提供多樣化的真實情境和豐富多彩的語言素材,能夠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積累和掌握充足的科學知識。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學生能夠準確把握自身認知水平,從更多角度了解自己,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科學知識,在英語語境下進行調查、觀察、分析、比較等,最終得到正確結論。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分析科學概念,充分表達個人科學觀點,分析并解決科學問題,順利完成科學探究任務,能顯著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與英語學科的融合學習也是英語教學中應用CLIL教學理念的具體實踐探索。從課程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從學科大概念的角度出發,讓整個課程體系變得更具有結構性;能夠從主題角度入手,讓課程教學內容更具有情境化,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將英語課堂從原本的語言知識轉變成探究語言隱藏的育人價值。從教學角度來說,英語學科與科學學科的融合能夠讓學生進入更具有趣味性和真實性的科學情境,全方位分析并解決問題;教師也能獲得更加清晰明了的教學思路,設計出更具有探究性、科學性的課程教學方案,從根本上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課堂是開展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融合英語學科與科學學科的重要陣地,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本文以五年級課文《在自然公園》教學為例,探索融合英語學科與科學學科的方法,旨在打造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課堂。該單元的知識面對的是五年級學生,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問題引出知識,并在教材中提供了多幅圖片,引導學生借助觀察、思考等方式進行對話交流。正式教學前,教師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深入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融合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并應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
語言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不僅包括語言表達,還包括語言內容。在英語與科學的融合學習中,教師不僅需提煉出更多的科學知識,還要準確把握英語教學的語言要求。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當遵從雙向分析的原則,準確把握科學知識和英語知識的結合點,逐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講述該單元時,教師可將“自然”作為該單元的教學核心,如在教學有關自然的英語知識時,可利用多媒體加入多樣的動植物的繁殖、地球上的水、滅絕的遠古動物、植物的后代和親代等科學知識,保證英語知識和科學知識的完美融合。語言學習應當緊緊圍繞著科學概念,形成縱向連接,保障內容的整合化、知識點的結構化、教學情境等多樣化,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英語知識準確認識和理解單元主題。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能夠順利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還能順利完成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要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準確把握英語學科與科學學科的課程目標。首先,教師需要了解科學知識的認知結構與概念,準確把握其中隱藏的價值、思維以及方法;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科學探究活動,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利用多種方式得到正確結論;最后,教師需要從利用英語解決科學問題的基點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該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關于森林公園的,其中蘊藏著非常多的動植物以及地形地貌方面的科學知識。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展示不同的地形、動植物圖片等,引導學生準確說出動植物的名稱、地形的名稱等。教師還可以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由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英語學科與科學學科都肩負著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兩門學科的思維培養關聯點,讓學生能夠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科學的方法論和思維模式,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與他人進行交流。五年級的學生通常都對植物、動物或者環保話題較為感興趣,教師可以由此入手,將科學知識與英語知識融合起來。
例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個自然公園的地圖,并鼓勵學生說出地圖上隱藏的信息,引導其用英語說出自然公園中所呈現的各種自然景象,例如山川、森林、河流、峽谷等等,再圍繞這些景象提出相關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問題應該簡單直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這個公園里都有哪些動植物?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些動物生活在公園的山上?哪些動物生活在水中?這些問題相對較為簡單,學生能夠運用之前積累和學習的科學知識分享個人觀點。在四年級,學生就學習過“多樣的動物”,其中包括了動物的分類、鳥和哺乳動物、珍稀動物等,因而能夠順利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可鼓勵學生嘗試運用英語分享各自積累的科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都會得到顯著提高。在活躍課堂氛圍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自由提問活動,每個學生都可圍繞著地圖提出各自的問題。學生的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因而會提出難度不同的問題。有的學生會提出較為簡單的問題:“在這個自然公園里是不是有森林和河流?”有的學生會提出難度較高的問題:“在森林里有哪些種類的動物和植物,這些動植物是怎樣繁殖的?他們是古老的物種嗎?”等等。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師能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知識積累情況。
科學需要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做出合理假設,制訂科學合理的驗證計劃,搜集整理相關證據,準確處理各類信息,得到正確結論,進行表達與交流,最后開展反思評價。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改變過去只關注考試和知識的情況,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后,教師可提出問題:“我們如何保護自然公園?如何保護自然公園里的動植物?”學生需圍繞著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分享各自獨特的觀點。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分析自然公園內動植物的生活情況,尋找影響動植物生存的問題,并鼓勵各小組學生借助問題分析、分組研究、討論交流等方式制訂完整計劃、設計合理方案。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各小組的學生先圍繞問題確定合作探究主題,提出合理假設,并搜集和整理相關證據。如,某小組認為要想保護好自然公園,就需要了解動植物的生活需求,為其提供合適的成長環境。之后,學生需要圍繞這一觀點搜集相關資料,探究如何為動植物提供優質生活環境,圍繞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建議。在反思評價過程中,學生需要個性補充、綜合評價文本內容,順利完成保護動植物、自然公園的研究項目。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至關重要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系統學習英語知識的初級階段。要想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就需要教師運用全新的教學手段,將英語知識與科學知識融合起來,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積累更多知識,實現科學素養和英語素養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