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培
(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邢臺 054000)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應該有刻印在骨血中的文化稟賦和文化自信。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是整體實力的崛起,而文化和價值觀又是國力的主要表現。所以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感召力、凝聚力、前行力最強大的精神內核[1]。課程思政的推進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舉措。肩負民族復興歷史重任的訴求,語文教育責無旁貸。在研讀北京師范大學任翔教授的《“理想的”的語文教育》后,筆者結合院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的準備過程,重新思考了高職院校語文教育的一些問題。
2018 年6 月21 日,時任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專門強調了國內高校大學課堂的“挑戰”,他提出要“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為了真正提升教師的教課質量,使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隨著學生學習需要應運而生,每一場與學生的課堂都是有內容、有意義、有價值的對話,“課程思政”建設下,每一位老師都在認真思考著如何上好自己心目中、學生口碑中的“金課”。
文化自信在語文教育中的體現就是人文素養的深耕厚植。在語文教學改革中,“課程思政”絕不是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直接添加思政內容或課程建構變成“語文+思政”,它應該是一種方法,是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體現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法[2]。這種方法應該是潛移默化、如鹽入水。因此,教學團隊充分討論分析了傳統課堂和現代化課堂的優劣勢之后,聚焦專業、內涵、時代、模式、資源五大領域,調研不同專業學情,深挖傳統文化內涵,結合時代發展特色,創新語文教學模式,開發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探索出一條高效語文教學之路。教學內容采用主題導向的模塊化設置,我們在課程的環節中設置“思政導入點”“思政銜接點”“思政延伸點”等,通過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同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賦予傳統文化主題以新的時代內容與特色,使傳統文化結合時代、指導當下、與時俱進。
高職語文課程是我院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鑒賞、表達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充分發揮《高職語文》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在打造課程思政優化提升“大景別”的定位下,深耕思政元素“小分子”,為更好地引導廣大學生向德才兼備的方向發展搭建良好的教學平臺。具體到語文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它不是簡簡單單的添加,而是應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順勢引入思政元素,有延伸、有啟迪、有升華,語文教學和“課程思政”必須同向而行。我們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了“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公德秩序”“和諧自然”“敬畏生命”“工匠精神”“人生至情”“職業道德”“審美創造”“實踐創新”等思政主題元素,如在《水調歌頭·游泳》《與妻書》等篇目教學中,結合歷史背景,在課程中引入“家國情懷”元素,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遠大理想和志愿;通過詩詞、小說、戲劇、散文等中華優秀傳統的單元教學,讓學生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樹立文化自信;在《孔子論仁孝》《秋水》等篇目教學中,融入“文明和諧”“敬畏自然”等元素,讓學生充分了解儒釋道文化;在《蓼莪》《愛情詩詞一組》《俞伯牙摔琴遇知音》等篇目教學中讓學生感受“高尚情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愛情觀、友情觀等。將思政元素歸類總結,融入整體的教學過程,在具體的教學任務點,又穿插了思政延伸點,如在應用文寫作中,講到公務文書應“嚴”字當頭,強調“嚴守崗位秘密,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嚴格遵守操作流程”等職業精神素養,培養學生樹立職業道德。
立德樹人,是高校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根在哪里?根在每一次教學設計中、在每一堂課的環節里,根是教學、是課程。“大語文”和“語文”雖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含義卻大有不同。“大語文”的概念是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語文教育思想[3],是較之20 世紀70、80 乃至90 年代廣泛“應試教育”嬗變后的“綜合教育”,是對傳統語文教育理念的一種突破。這里所謂的“大語文”,“大”就在于打破了傳授語文知識的書本性教學,而是將語文知識同培養表達、溝通等綜合素質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生學習經典篇目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在精神層面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人文修養。所以,語文教育不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語文教育,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我能聽懂,我說的話你能聽懂”。簡單來說,就是交流與理解。如果說義務教育階段著重培養的是語文的基礎能力,那么高校語文則是引導學生建立“文”和“道”的關系,這里的“文”,是文學、文化,“道”是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包括對歷史文化、政治認同、家國信仰等思想層面的遷移建構。
王尚文先生的《語文品質談》中說到,語文的人文性比工具性更應被重視、思考[4]。語文,就是透過文字去了解別人的觀點,甚至是通過一個個看似生硬的符號去看透背后的人生、情感,山定泉,樹定根,人定心。通過幼時的啟蒙、義務教育的積蓄,高職語文更多的是廣度和深度,讓學生們在思考中訓練自主思維,更是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找到重點,就像是人有了主心骨,才有定心和定力。孟子的“知言”就讓我們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言”,所謂“言”者“心聲”也,這里說清了言就是心里想說的話,所以劉勰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高職語文在人文素養的耕植上更加注重的是價值觀的塑造。教育,肩負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基于語文的教育基礎地位,我們提出了“民族精神、文化認同、語文能力、審美素養”的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例如在學習陶淵明詩歌時,探討隱士文化對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可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獨善其身、保品守志的節操;在學習杜甫詩歌時,介紹多首主題相近的作品,可引導學生體驗并感悟杜甫詩歌的人民性;在講授《大學》時,引導學生做品格上的君子,立鴻鵠之志,使學生在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充盈文化底蘊,建立文化自信,培育中國精神。同時,在教材內容之外為學生拓展《中庸》經典段落“君子素其位而行”,使學生了解儒家所提倡的凡事向內尋求力量且腳踏實地的君子行事之風。
語文教育是時代的鏡子,折射出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傳遞出這個時代的價值觀[5]。高職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必然會發生化學反應,渾然一體。語文,不是為了應試,而是幫助學生建立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生活情趣、睿智的表達思維、高尚的人格魅力,真正借語文之手,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課堂教學,如何去“水”鑄“金”?如同鉆石的純度,“金課”的關鍵在于課堂的品質[6]。打造語文“金課”,就要從提升品質入手。這里說的內容,不是說文章的內容,而是教學內容。教學有課堂內外之分。先來說課堂內的教學,自學院2018 年整體開始實行“課程思政6 分鐘”活動后,有別于特性鮮明的專業課程,語文課程內容和課程思政的方向重合多,如思政元素中的家國情懷和語文所講的“尚思為國戍輪臺”該如何區分?教師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往往產生思考困惑,“課程思政6 分鐘”在語文課堂上課程思政能講60 分鐘不止,那么如何在融入思政元素的同時還能突出語文本位,既保留語文的“原汁原味”,又不失思政的“有滋有味”?
2021 年9 月,在學院深化課程思政建設——2021 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中,語文教研室團隊從課程理念和實踐中,回答了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問題,即“語文課堂”與“課程思政”的界限在哪里。在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就是要明確在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有思政的目標。眾所周知,在設計課程教案的時候,每門課程都有其相對應的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但是,這里要回答的是,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絕不是將課程變為思政課程,更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由于語文課在文字顯意上和思政內容相近度較高,就可以將語文課≈課程思政。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如何把握?首先從上課時間上明確提出,語文要堅守課本內容主陣地,思政元素可以是穿插、串聯、延伸、升華,但不應是課程主體;其次,在教學目標中,明晰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外加提出思政目標,就是要讓教師在課前意識到樹立思政元素的滲入和知識傳授的本位目標有所區分;最后,在內容上,堅持重原文、重原典,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生源素質的參差,語文教學更應注重教材本身,回歸經典,強調對經典的基礎文本閱讀、內涵意義的理解與情感價值的內化。
我們的教學大多集中體現在課堂內教學,但是課堂外的教學如何堅守“內容”本位呢?新媒體時代,教學的軟硬件設施都在快速信息化、智能化,教師講課的形式也在不斷改進,更加活潑多樣,也不再局限于課堂,甚至有研學游、劇本作業等課堂之外的延伸。但是,語文教學重點在“語文”,切忌因過于追求“花樣”而失去“語文”。
歷史悠悠,文脈綿長。《高職語文》是源源不斷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我們本著“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思想,在學生中廣植傳統文化的情懷。作為公共基礎課的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手段,思政元素蘊含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探索了課堂革命,建立了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教師們在進行語文教學中既堅守“內容為王”,又適時加入“思政元素”,不僅僅是說歷史、說文化、說熱點、說看法,更多的是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們學會堅持、相信自己、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理想的追求,這才是高職語文“人文素養”的具象目標。我們本著“孜矻語文教育的探究,堅定語文教育的價值”的初心,立足“大語文”觀,使語文不單單是一門課程,而是蘊含著濃郁的育人情懷的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