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松
(哈爾濱市成高子鎮中心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9)
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肩負著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時代重擔。因此,我們要站在時代前沿,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培育理想信念堅定、智趣融貫古今的中國少年。
育人立意是實現人的價值教育與內涵發展的前提導向,即育人為本、素養立意。找準為學生成全教育價值的途徑,達成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學科育人目標的確立,走上素養立意的正確方向。
情智交融是情和智的融匯統一、交相呼應,是情智和諧、交融共生。學生“情”的養化發展,促進“智”的追求提升;學生“智”的素養形成,促發“情”的升華進階。情感、情懷、情意,智慧、智力、智趣,構成情智發展的核心要素,實現情智育才的最終效果。
學生美好品德的生根、發芽,與一所學校的文化氣息浸潤有著重要的關系。站在育人立意視域下,落實黑龍江省教育學會重點課題《農村小學開展“‘融·化’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我們結合學校現狀、歷史沿革、文化傳承、師生狀態,最終提煉并確定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為校園文化建設中心;通過環境浸潤,以“和”立校,“和美”育人。
我們利用樓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標識,營造、培育良好的“和美”環境和氛圍,強化“和美”文化的濡染滲透,通過環境育人。
三風一訓體現“和”理念。校風是“和樂共事,求實創新”,教風是“和藹善導,為人師表”,學風是“和悅善思,學以致用”,校訓是“和諧共勉,誠實守信”。
校徽校標體現“和”風尚。校徽為祥云環繞“和”字,有“祥和,美好”之意。校花為向日葵,以葵花的向陽之姿,比喻師生的向美之態。吉祥物為和平鴿,旨在鼓舞師生和諧、友愛,向上奮飛。
樓廊文化以“和美家園、和美童年、和美課堂、和美課程、和美鄉村”為主題,展現和美教育的實踐成果與深度浸潤。
校園中,梅、蘭、竹、菊文化墻展君子謙和之美;楊樹林、綠茵場、運動主題文化墻顯相得益彰之和;巨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墻,可愛的夢娃栩栩如生,送給我們的是祥和的微笑,傳遞給我們的是夢的美妙。
和文化真真正正地走進了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和樂而為,樂活香和。”“以和為美,以愛為本,享受教育的快樂。”學生們在耳聞目染的文化熏陶下,感受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深邃,感受著校園“和美”文化的力量,激勵著大家爭做“和美”學生,爭當傳遞“和美”的使者。
例如,我們每學期都會評選“和美陽光”少年,包括和諧奮進、誠信友善、樂于助人、尊老愛幼、孝老愛親等優秀學生,并積極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樹立他們的陽光美德形象,讓他們成為同學們心中奮斗的榜樣,向他們看齊,像他們那樣追求美好的情意品德,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智趣追求。
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以“和”文化中“和諧共處、和睦共進、和美共生”的理念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來立意,成為農村小學育人成才的基本出發點。
音樂是給予兒童最好的禮物,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溫潤心靈,用音樂促情增慧,不僅對兒童智力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更能在以美培元中厚植學生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考出發,使鄉村兒童建立信心,學會樂觀面對生活,我們開始成立“小水滴留守兒童合唱團”,創作和傳唱傳統文化浸潤下的原創童謠,借此唱出心聲、亮出風采,促發學生情與智的交互融合、素養提升。
例如,在多方幫助與支持下,“小水滴留守兒童合唱團”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以和育人立意,促發情智交融”的重要名片和品牌。從正式成立到邁上哈爾濱市首屆家庭藝術節開幕式的大舞臺;從多次走進哈爾濱市少年宮、參加少代會,到省、市電視臺錄制節目;從感動全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主任,到與伏爾加莊園、中國獅子會哈爾濱分會、“愛久”基金等愛心團體牽手,“小水滴們”傳唱著愛、傳唱著美、傳承著傳統文化與幸福和諧,讓我們聽到的是“花開的聲音”,看見的是生命的色彩!
例如,《陽光下成長,幸福中追夢》這首原創童謠,既體現出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浸潤培養,又表達著生命不息的拼搏力量;既引領著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又鼓勵著學生夢想為帆矢志遠航;既不失少年兒童該有的童真童趣,又強化學生未來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
陽光下成長 幸福中追夢
生:我心中有一個,小小的夢想。
長大后為祖國,撒播七色陽光。
溫暖每寸土壤,滋潤生長力量。
綻放花樣年華,夢想揚帆啟航。
小時候,媽媽陪我數星星,她說,最亮那顆就是我。
那時我有一個夢,夢里無憂又無慮,處處充滿歡樂。
上學后,老師夸我好學生,他說,祖國未來需要我。
那時我有一個夢,只要祖國呼喚我,我時刻準備著。
生:我是媽媽的好孩子,常存仁孝心,百善孝先行。
師:我是媽媽的好孩子,正念立于世,心懷感恩情。
生:我是祖國的好少年,仁智禮義信,處處講文明。
師:我是祖國的好青年,愛心育花蕾,青春獻教育。
生:我是老師的好學生,勤奮求上進,刻苦學本領。
師:我是學生的好老師,傾心為事業,耐心待學生。
生:我是香和的少先隊員,自強自立,爭當四好少年。
師:我是香和的共產黨員,率先垂范,爭當時代先鋒。
生:我心中有一個,小小的夢想。
長大后為祖國,撒播七色陽光。
溫暖每寸土壤,滋潤生長力量。
綻放花樣年華,夢想揚帆起航。
師:紅色是堅強,象征勇氣與力量,堅定信念,追逐夢想。
生:橙色是溫暖,驅散寒冷和黑暗,照亮心靈,擁抱夢想。
師:黃色是希望,激勵前進與成長,指引方向,采擷夢想。
生:綠色是生命,點燃活力和激情,分享創造,放飛夢想。
合:巍巍青山一草一木,綠水涔涔一路歡歌。
蔚蔚藍天白云相隨,碧海蕩波揚帆高歌。
清曉紫旭沖霞破霧,七色撫照大地飛歌。
陽光下,我們笑呵呵。
陽光下,我們愛唱歌。
我們是陽光下的好少年,一群幸福的追夢者。
音樂潤澤生命,情智夢想花開。
一首首沁人心脾的原創兒童歌曲,如甘露一般浸潤著顆顆稚嫩純真的心靈。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律動在音樂的促情增慧下悄然發生著,讓我們感受到了原創音樂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強大育人力量。頑皮、淘氣的丁丁,已經當上了體育委員,有了自尊自律的表現;欣欣,家境貧困,合唱團是她成長最快樂的地方,并成為黑龍江省最優秀的春蕾女童之一,合唱團主唱成為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國際足聯護旗手、四名留守兒童代表參加龍視跨年晚會、三名特殊學生的成長故事搬上龍視演播大廳、九名學生受鞠萍姐姐之邀飛赴天津參加央視節目錄制、曾經的留守兒童手握大學錄取通知書回母校感恩老師……
在課題《農村小學開展“‘融· 化’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的實踐下,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環境浸潤、課程濡潤、活動沁潤,相融于校園文化、交融于藝體課程、共融于特色活動。由此作用,班班開始成立合唱團,唱原創童謠、演勵志小劇、賽傳統文化,每年的校園合唱比賽、“六一”文藝匯演、端午詩歌誦讀、中秋詩詞大賽等活動,已經成為學生們最為期待和重視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原創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化育,不僅讓孩子們健康了身心、陶冶了性情,而且更厚植了人文底蘊、道德素養。
每每聽到孩子們質樸純真的歌聲,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校園的那一片片花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歌聲與琴瑟相伴,書香與絲竹徜徉。留守兒隨之開朗,寒門子讀書有望。遂曰:書聲瑯瑯,觀白鴿翱翔;笑聲朗朗,享和美文化;歌聲朗朗,聞水滴漣漪。
信息技術再先進,教師角色再變化,但知識的言傳身教,道德精神的示范引領,心靈情感的呵護陪伴,仍只有靠活生生的榜樣來達成。這個榜樣毋庸置疑,就是我們教師。因此,優秀的教師要以大智大愛文華涵養,化人立志,讓學生情感更豐富、智趣更豐盈、品德更完善、精神更健全,讓教師成為促進學生情智交融共生的榜樣,成為引領學生人生價值的第一位“扣扣子”的人。
例如,班主任教師們扎根農村教育幾十載,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自己微博的收入幫助弱小,資助學生。她們的凡人善舉引導了崇尚善良的校園新風,演繹了平凡人生的精彩;她們用點滴的愛心細流滋潤著每個孩子的心田。這就是對學生“情”的培育和感染。音樂教師們用音樂的力量陶煉鄉村學子稚嫩的心靈,用師愛的力量滋養留守兒童苦澀的生命,用青春的力量托起問題學生明天的太陽,用夢想的力量激勵孤困孩子向往的遠方。充滿能量的她們,正是用音樂帶給學生們“智”的飛躍。
我們除了用自身的“文韜武略”化人立志,還應該帶領學生走進文學的寶庫、閱讀的殿堂,用經典詩文育人化人,用紅色故事立德立志,促發學生情智交融發展。例如,寒暑假期間,我們可以堅持每周帶領學生共讀、共悟、一個個鮮活、生動、歷久彌新、飽含深意的勵志故事、品德故事、文化融通故事,覺悟“四知拒金”的優良家風對一個人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重要意義,內化“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家風教誨、家國情懷,喚醒學生個人理想要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事業中的意識,鐫刻下信仰高揚、為國擔當的青春印記,牢記下少年有為、不服韶華的奮斗使命。這樣,不僅打開了學生命運與共、世界大同的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而且更實現了學生中華民族情感融進血脈、博大精深智慧融入日常,達成情智交融、和諧共生的最終育人目標。
農村小學教育中,實踐“以和育人立意,促發情智交融”的教育行動,除了前文提到的方式方法、育人經驗外,我們還要注意一下幾個問題:一是對精神內核認識理解流于表面,內涵把握不夠深,二是對深刻精髓價值挖掘比較淺散,學生興趣不夠高,三是對文化傳承弘揚特色功利浮躁,學生情智不夠強。四是很多時候僅停留在單一的環境浸潤上,未能形成多系統對學生的情感精神起到實質性的潤化,未能培育出學生對情智發展的親切感和感受力。
因此,我們還應該注重在多環境下融合共育,多課程中交融互補,多活動下融匯發力,促進學生情智和諧共生,素養全面發展。
通過環境浸潤育人中,不僅要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上下足立意思考、落實育人行動,實現以“和”立校,“和美”育人的目標,而且還應在班級文化環境建設、家庭教育環境建設中體現“情智”教育元素,班級是學習的重要場所,家庭是生活的教育中心,這樣在多重環境的時時浸染和潛移默化的共育中,即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實施課程濡潤育人的過程中,前人經驗多集中在融入語文教學、音樂教育上,對于模式的創建和固化,傳承的創新和思考,依然不足。農村小學不僅投入研究不夠,而且缺少樣本案例。促發學生不斷發展“情智”素養,一定還要構建多學科互動、多課程互補的多維立體育人形式。例如,可在實踐探索中將課程分為“核心課程、校本課程、藝體課程”三大類,織構全學科攜手、多課程交融的育人新局面。
學生身心、情智的健康發展,還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校內和校外活動的全方位淬煉。根據小學生性情和成長特點,通過活動對教學進行延伸,是啟智潤情的重要方式。例如,可以在日常養成活動中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培育“情智”,在特色主題活動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情智”滲透,在校外實踐活動中一邊檢驗育情培智效果,一邊通過合作、競爭、開放的多元活動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打造“情智”素養雙優的新時代人才。
星星之火照耀,百花破蕾綻放。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文化的育人立意實踐,讓學生們在積極的、正確的價值引領下,思想熏陶下得到情感升溫、情懷升華、情意升值,在以和育人立意、以情啟智潤心的育人行動下智慧成長、智力發展、智趣盎然,打造鄉村小學情智交融的教學生態,促發鄉村學生情智交融的素養發展,實現鄉村教育情智交融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