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軍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廣東廣州 510260)
在信息化發展持續深入的背景下,現階段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不但能夠滿足學生的具體學習發展需要,而且還能夠借助海量化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優化,對學生更好地發展進步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傳統的教育受到教育理念以及模式的影響,學生的視野局限,并且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最終的教育需要,學生整體素養較低。而在新媒體下的課堂教學更具新穎性、全面性、快捷性,在滿足不同基礎學生需要的同時,還能夠實現綜合素養強化的目標,對學生發展進步產生的促進作用顯著。下面就針對這一主題進行分析探究,以供參考。
綜合實際的教育會發現,受到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廣泛普及的影響,高校在不斷擴招。但是,在教育教學中也出現教師隊伍組建不完善以及教學手段、設備不先進等現象,致使高校教育質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的發展進步[1]。為消除這一教育困境,高校不斷加強教育優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實現豐富學生學習內容以及完善學習方式的目標,同時在新媒體時代下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實現了教育體系的創新優化。與此同時,在信息化教學的作用下,學生的知識視野顯著拓展,學生在自主探究意識以及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教師的教學重點也從知識傳授轉向了引導學生探究,學生的課堂地位被強化,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識內涵,素質教育實效顯著[2]。
在信息技術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現階段的教育模式和標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開展實現開辟了新的路徑。素質教育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實效,而且更加關注立德樹人目標的滲透,旨在實現高校醫學生思想、行為意識以及職業道德素養的正確樹立,使其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思想,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醫學領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在實際的新媒體教育背景下,學校將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醫學生教育結構的主體,利用信息時代的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個性需求評估等方式,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科學的培育目標,旨在為后續的學習發展夯實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開放性、包容性、交互性以及瞬時性特征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使得廣泛、全面的教育資源都能夠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獲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體驗。由此能夠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進步奠定基礎,素質教育實效也會更加顯著。另外,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高校圖書館的現代化資源系統建設完善,再加上超大規模現代化技術手段和文獻資源數據庫的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廣泛的知識探究“海洋”,為醫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近些年,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標準有了很大的變化,僅是掌握高超的技術以及精湛的專業知識難以滿足實際的標準,道德意識以及職業素養也是其中重點關注的內容。總的來說,素質教育除卻本身的教育特征外,受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會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特別是近些年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持續提升,高校的教育不但關注學生綜合素養以及能力的建設,而且也要關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時代命題的解答。針對此,關注和重視信息化教學深入,實現素質教育優化是目前高校教育中重點關注的問題[3]。再加上,醫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在此時期還沒有建設完成,且學生自身防范意識較弱,素質教育深入中也會受到阻礙。為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探究機會,促使學生能夠在其中體會和感悟其中的知識內涵,由此也能夠實現學生綜合素養深化的目標,滿足社會對高標準人才的具體要求。
中國唐朝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有一篇文章叫《大醫精誠》,其中明確指出,作為醫者必須要具備兩方面的素養。其一,為精湛的醫術,這樣才能夠為病患解除痛苦,實現治病救人的目標;其二則為高尚的品德修養,始終將病患作為治病救人的核心,不以名利和經濟作為醫者根本。具體來說,醫學有著系統并且豐富的理論體系,高校醫學生作為醫療領域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所從事的工作,不但與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息息相關,而且與醫療系統的發展進步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能夠看出高校醫學生的具體影響。因此,在實際的學習中,醫學生要時刻謹記自身的責任,加強學習,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強化專業技能,從而才能夠為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4]。
醫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職業道德品質的正確樹立和建設是醫學生素質教育中必須要關注和重視的。具體來說,在上述觀點的分析中說到,醫學生對醫療行業以及患者生存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除卻精湛的技術和扎實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持外,還需要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牢固樹立“醫者仁心”的服務理念,并且在實際的發展中必須始終牢記“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誓言,關注自身良好醫德醫風的建設,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意識和“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醫者[5]。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醫療工作逐漸呈現出“高風險”特征,再加上個人素質的不同,同一疾病在不同人體中表現出的病癥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部分老年人,自身基礎疾病較多,再加上其他急性病癥的影響,醫生在實際的診療過程中,也會出現難度較大的現象。由于受到這些現象的影響,一方面造成醫院醫患矛盾增加,另一方面則會對醫學生的學習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針對此,關注和加強素質教育,不但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而且還能夠實現醫學生身心素養的加強。這樣培育的人才能夠更符合當前社會準則和未來職業的要求,產生的積極教育影響更加顯著。
具體來說,醫學是關于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科學與技術,在性質上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但是結合實際的醫療行為能夠發現,僅是依靠自然科學的認識和理解難以滿足實際的需要,其中還會涉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內容,因此,醫學教育也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6]。也就是說,在高校醫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僅是讓其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其團隊協作意識、溝通交流能力等進行強化,使其能夠理解和掌握醫學中的人文性特征,在實際的學習探究中積極地掌握人文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對其后續的發展和進步也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終身學習是聯合國及其他的國際機構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的一種學習觀念,這一理念也成為高校教育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內容。所謂的終身學習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具體來說,在信息技術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信息更新的速度持續加快,相應的競爭力也顯著增強,若是不能持續學習進步,很容易在時代的潮流中被淘汰。特別是作為醫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發展中貫徹落實終身學習理念,在探究學習中一步一步地落實,才能跟上醫學的發展進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力[7]。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教學中能夠顯著提升教育效率和質量,為學生發展進步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氛圍,能夠促使學生在實際的學習探究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對學生發展進步產生的積極作用顯著。綜合當代的發展特征會發現,現階段對醫學生的要求顯著提升,既要學好和掌握醫學知識,還要有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這樣不但可以實現學生學習信心以及質量提高的目標,還能夠最大化凸顯醫學生的個人價值,促使學生的個人成就感、滿足感以及認同感能夠得以建設提升,而這也是信息化素質教育下的核心發展內涵。總體來說,在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下,先進的教學技術以及觀念能夠實現課堂教學手段的優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得以顯著提升,能夠為后續實現綜合素質教育深化奠定基礎,產生的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也為高校醫學生素質教育實效強化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新媒體時代教育特征分析,立足學生發展需要和標準進行課堂教育優化,為高校醫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進步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化素質教育實效[8]。
綜合實際的教育引導能夠發現,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教育質量提升的目標,對醫學生的發展進步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教育與信息化的結合是一項具有難度的系統工程。在此背景下,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標準和要求顯著提升,在教育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教育引導,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學習思維以及職業道德、專業素養的建設夯實,旨在為其后續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下面就對具體的教育路徑進行分析。
大學時期的教育教學不只是關注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實踐應用,因此,實操在實際的學習發展中有著顯著的地位,其對學生發展進步產生的影響重大而深遠[9]。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觀念革新,使得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知識探究中獲得和感受更多的知識體驗,由此實現助推學生全面發展進步的目標。大學素質教育,既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根本,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根本舉措。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明確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重要性,還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終身學習理念、職業道德素養、人文知識以及身心素質對未來發展進步產生的積極影響,利用新媒體設備的教育優勢,對自身日常學習發展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體會和掌握其中的教育內涵,從思想、學習意識以及日常行為等多個角度實現自我反思和優化,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改正,從而夠實現全面科學發展目標。總體來說,素質教育更具全面性、科學性,其教育學習中關注多個方面的引導建設,使得學生的成長標準和學習能力等多方面能夠符合規范,這樣才能夠確保整個教育教學的實效,為后續的學習以及發展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教育實效顯著。
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能夠顯著提升教育實效,對學生發展進步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關注信息技術的教育深入,能夠促使學生在其中找準自身的定位,素質教育實效更加顯著[10-11]。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學校應當關注信息化教學的投入,為大學生創建適宜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促使學生從中獲得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意識,對其后續的學習和發展也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高校還要認識到,信息化先進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先進教育理念的高效滲透,突破傳統醫學教育觀念產生的限制,為學生構建更好的探究機會和平臺,由此能夠使得單一的素質教育轉向綜合性素質教育,教育模式也能夠在此基礎上得以優化,創建符合當代大學生素質發展需要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學生實現全面、科學的教育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產生的積極教育影響重大而深遠。新媒體時代下的教學,需要積極利用網絡廣泛、實時、高效的教育優勢,為學生搜集整理更多的學習資源,促使學生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拓展自身的認知視野,實現自身綜合素養強化的目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進步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生數量的持續上升,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學設備出現不完善、不先進的現象,再加上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進步,對高校醫學生的標準和要求顯著提升,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呈現出不適應特征,不能滿足學生的具體發展需要,甚至會產生阻礙現象。針對此,除卻關注教學模式、學生觀念以及教學設備的優化外,還要關注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專業素養強化的目標,促使教師能夠適應現代化教育特征的需要,為學生后續的學習發展夯實基礎[12-13]。教師作為高校教學的實施者,擔負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踐行素質教育標準的主體,因此,在實際的教育優化過程中,需要關注和重視教師素養的強化。首先,借助教育培訓、座談會或者交換學習等模式對教師不正確、滯后的教學思想進行革新,使得教師能夠正確地認識到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嚴格地依據規范進行,能夠實現學生綜合素養強化的目標。其次,學校應當在教育培訓中關注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正確地掌握信息技術以及相關新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方法,發揮其具體的教育優勢,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養實現強化,為后續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最后,教師應當關注綜合素養教育目標的分析,結合學生的發展特征以及具體需要進行教育優化,不僅要關注理論和專業技能的教育,而且還要關注學生思想道德以及職業素養的建設,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另外,學校還要關注教學隊伍的組建,通過招聘、返聘或者多種形式,邀請醫學造詣較高的醫學人才進行教學,為學生實現綜合素養強化奠定基礎,也能夠就此提升學校的教育影響力。
針對此部分的教育優化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針對素質教育模式革新來說,現階段,很多高校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已經充分應用了信息化教學模式,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建設夯實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信息化教學的效用沒有最大化發揮,甚至導致學生學習發展因此受阻。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充分地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還要關注教學模式革新,立足學生發展特征以及具體需要多方位、多形式、多內容進行素質教育活動優化,在此基礎上建立交互式、進階式素質教育課程,充分擴展學生的基礎性學習、發展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由此能夠實現學生創新精神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產生的教育影響顯著。其二,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當關注教學評價深入,不能僅是關注學生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掌握實效,其人文精神、職業道德素養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等都是評價中的重要部分,只有立足全面、深度視角進行評價,才能夠從中發現和了解學生的不足[14-15]。例如,借助評價發現學生人文精神以及實踐能力不足,教師可以調整教學重心,為學生構建實踐環境,如以社團下鄉的形式進行義診,既能夠積累臨床經驗,還能夠在其中體會人文精神以及職業道德素養,產生的教育積極性顯著。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醫學生素質教育標準和要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能適應具體的教育需要。針對此,教師應當關注教育革新,立足醫學生發展特征,以及具體需要進行教育優化,關注信息化教育深入,為醫學生構建適宜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促使學生能夠在其中體會和感悟素質教育具體內涵,從中掌握相應的技能以及精神,為后續的學習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