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橙 陸 赟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浪潮已經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深化。高等學校在信息化條件下育人方式的實現,探索“互聯網+教學”的新模式,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一方面,“粉筆+書本+PPT”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高校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完全自主學習網絡資源的網絡學習模式也無法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因此,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育教學有機的結合,是迫在眉睫的教改方向。與此同時,隨著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如何將其有效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來,也成了“互聯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目前,學生可在多渠道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也要求著教師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從傳統課堂到利用藍墨云班課等應用程序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設計等,教學模式正在以“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傾向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及素養。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從素描、色彩等此類課程中發現,任課教師多為沿用傳統的寫實風格授課教學,導致學生仍然以線下課堂為主,再無嵌入形式豐富的信息化教育與資源的共享,進而對未來從業的數字媒體專業較為陌生,這一點與“互聯網+”大背景和行業所需相脫節。教師授課內容應與市場需求接軌,教學設計與時俱進。增強學生跨學科的鉆研意識,使其熟悉并理解現代媒體、大眾文化與社會的緊密關系,為今后的實操打下扎實基礎。隨著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數字媒體藝術的專業學科形成多方向的擴展,動畫、游戲和交互媒體不斷跨界融合反映出數字媒體藝術學科的復雜性[1]。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運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將新媒體資源帶入課堂學習和平時的生活中,鼓勵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提高自身競爭力水平。
傳統意義上,色彩與構成課程教學主要分為理論教授、案例剖析、色彩訓練等。理論教授主要是從色彩的三大屬性及其產生的生理、心理感受感知兩個方面。通過一系列圖片結合案例分析進行講解,再讓學生用水粉、水彩或者其他工具通過紙質稿的繪畫形式表現出來。而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色彩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可以從計算機中運算得來,甚至配色方案也能夠快速并準確地呈現。對比傳統的課堂模式下,學生大多采用模仿或是依靠想象來進行色彩感知與訓練,并不是出于對色彩理論體系的理解掌握,甚至無法合理運用色彩進行搭配和創作。這一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的步伐,致使大部分的學生局限于紙張上表現自身對色彩構成的理解與感知。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有其他類型的主要課程,如攝影與攝像、平面設計、二維動畫設計、3D建模、影視后期制作等,這些課程都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數字化技術支持,作品的呈現與后期效果的真實感都離不開色彩這一關鍵性因素。學生在前期色彩訓練中手法單一,沒有創新精神,往往會出現因配色不合理導致最終作品完成度不高、效果不理想的情況,迫使學生對自身創作產生懷疑,對所學專業和課題的興趣及滿意度下滑。
色彩與構成課程的開設常常放在大學一年級,這也體現了其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的核心地位,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應順應社會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突破傳統教學思維,融合新時代教學技術資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數字化背景下色彩的理論體系,科學合理地應用色彩,從而表達自身作品想要給讀者傳達的藝術語言。從學生出發結合專業本身,利用多元和靈活化的數字化教學模式,將“互聯網+”這一優勢,為傳統課堂注入一劑“加速催化劑”。
1.混合式教改思路
運用藍墨云班課、釘釘應用程序與色彩與構成課程結合,探索基于移動終端的“互聯網+教學”混合式教改研究。
藍墨云班課詮釋了一種基于移動智能設備,能夠實時互動的教學模式,構建了一種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的體系。基于各種實用的功能,將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分為以下三個環節:在線學習(課前自主預習)、線下答疑(課中學習內化)、實踐操作(課后拓展延伸)。教學實踐中,通過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樣大大提升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教師開展反轉課堂等教學新模式。
2.數字化PBL教學方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這一模式主要圍繞學生中心,激發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學習色彩知識?;凇皢栴}導向、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提供的多種手段,將色彩與構成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知識初識階段、知識深化階段、知識建構階段、反思評價階段(如圖1所示),實現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將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上,更延展到課前和課后,使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及時反饋交流。

圖1 數字化PBL教學方法(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首先是第一階段:知識初識。該階段是對知識的初探,從記憶理論到基本運用的階段。課前,教師運用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將預習任務內容和相關的資源資料推送給學生個人。學生根據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與習慣,通過云教材、PPT課件、微視頻等進行自學(如圖2所示)。而部分未能清楚領略的部分可以通過應用程序中的“討論/答疑”模塊功能與其他的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探討,各抒己見。完成本課程自學內容后,學生通過測試活動檢驗自學效果,通過教師線上出題答題后查看解題思路與答案。如若仍存在疑惑,還可繼續通過線上自學或在線下課堂中提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云班課應用程序上的相關模塊查看各個學生的自學情況,并根據課前的數據反饋,實時調整課堂的教學內容,達到真正的線上線下相融合。

圖2 課前知識初識階段云班課資源(圖片來源:作者自制課件截圖)
第二階段:知識深化。基于上一階段學生徹底掌握課堂理論知識,能夠解決難度更高的問題。學生在第一階段反饋出的問題往往是該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教師可在課上先著重對此類問題進行集中、有針對性的講授分析,再通過云班課應用程序中的頭腦風暴、輕直播/討論、答疑活動等模板幫助學生對此類的知識點的深入理解,便于更好掌握。
第三階段:知識建構。該階段主要將上述所獲的新知識進行“解構”和“重構”,激發學生展開深度的理解和自我思考,更好地引導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教師利用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中“作業/小組任務”模塊設計虛擬場景、布置若干任務,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創作體驗,學生自行選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分工寫作完成作業內容。任務完成后,將作品圖片、PPT、視頻等多格式上傳到應用程序中進行成果展示分享。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成品進行靈感、創作過程、遇到困難等介紹,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心得、評分。幫助教師針對各組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這一階段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協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如圖3所示)

圖3 課后知識建構階段云班課資源(圖片來源:作者自建云班課截圖)
第四階段:反思評價。學生在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后進行反思和總結,提升色彩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利用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反饋的多評價方式和真實可靠的過程性記錄,學生可以從定性的數據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部分,做到及時彌補,這些都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3.T型人才→T型教學理念
依據知識結構區分理論,成就新型T型人才培養。字母“T”形象的表示所含知識結構特點,“—”從橫向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擁有強大而廣泛的知識面,“|”則為縱向,指的是扎實的本專業基礎支持?!吧睢迸c“博”兩者結合(如圖4所示),打造多維度、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在美國的Altschool,T型學習者的培養融入學校教學之中。而這種教學理念非常適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

圖4 T型人才(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T型教學符合現階段數字化理念培養人才的要求,需要學生既對其專業的理解、體悟程度深,又有較高的審美與眼界,還能夠跨學科、跨專業地思考和探究藝術的廣度;從一個點上專注到投入,圍繞問題進行根源思考,最后發散出去,從色彩理論體系整合設計解決方案?;ヂ摼W技術的發展極大提升了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所以我們更加需要符合時代需求的“互聯網+教學”改革。
基于藍墨云班課的PBL教學模式,以目標為導向,通過投票/問卷、頭腦風暴、討論等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整體教學活動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發展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間互動交流,實現過程性考核與階段性考核的有機結合。應用到《色彩與構成》的課程情況,可將課程分為四個主要環節:設計問題、確定方案、實踐實訓、總結分析。
1.設計問題。PBL的核心環節是問題設計,主要把握問題的方向和內容設計尤為重要。我們把《色彩與構成》的課程內容進行解構重組,分為色彩基本原理、色彩三要素和主要理論體系、色彩對比與調和、色彩心理感知與象征、綜合色彩創作實踐,分別針對每個模塊提出相應問題。例如,如何用色彩表達人物情緒?色彩與音樂之間的共性?色彩與味覺、嗅覺和聽覺是否存在一定關系?同樣,問題的設計可讓激發其自主思考,促使其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
2.確定方案。學生根據上述問題開展小組集中討論,發揮每個成員的個人特質,利用自身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達成解決方案。教師繼而提出意見和建議,確定最終答案。例如:色彩與音樂之間的共性是什么?如何用色彩表達音樂?中國古人有云:“以耳代目”和“聽聲類型”。當人們欣賞一首音樂時,仿佛能“看”到音律描繪出的場景與色彩。又如,抒情的音樂,它的調性是柔美,令人聯想到在明度九調中的中短調、對比較弱的色彩。音樂與色彩的聯動感知,不僅需要依靠個人豐富的想象力,還與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其藝術修養息息相關,學生可以從色彩的心理學等角度來更清楚地理解色彩與音樂之間的共性[3]。
3.實踐實訓。學生根據討論出來的方案進行實操訓練。提倡學生采用多元化的數字化手段來豐富作品內容。比如,通過觀察大自然中的美景美色,感受渾然天成的色彩構成,也可在眾多成熟的設計師作品中學習色彩搭配的方案,對這些配色進行一定的自我理解與消化,將其運用在本人的設計作品中,創造出含有個人藝術風格的、新的視覺體驗。同時可以借鑒我國優秀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古代建筑物(如圖5所示)、陶瓷等配色,將課程思政潛移默化的融入課程教學,遵循“思政”與“專業”相長的原則,增強學生專業自信、民族自豪感[4]。

圖5 傳統建筑物的配色(圖片來源:作者自制課件截圖)
4.總結分析。根據以上實踐實訓過程進行總結與分析,再次幫助學生進一步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通過藍墨云應用程序的互相評分,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性,最后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度、課堂滿意度(如圖6所示)。

圖6 數字媒體藝術2103班學生謝尚凱色相對比作業及同學評分(圖片
我們針對數字媒體藝術2021級4個班級做了教學改革的嘗試,主要通過教學過程分析、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授課班級的教學實施效果。
1.教學過程分析
2021級數字媒體藝術1、2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用PPT講解色彩學的課程內容,根據需要進行范畫示范,學生完成純手繪作業。學生通過以上的教學過程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2021級數字媒體藝術3、4班采用了基于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下的PBL教學模式,教師結合平臺課前預習的問題及課件資料,課上討論并解決,然后由教師布置提升任務,學生根據預習得到的知識嘗試完成任務,教師巡回指導,留出大部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創作。學生的想法各有不同,通過師生反復討論,大家積極參與確定方案,并實踐操作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均以“問題導向、學生中心”。學生都很享受這種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從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5]。
2.學生滿意度問卷調查
課后對教學做了學生滿意度的問卷調查發現,1、2班學生中有5%非常滿意,14%滿意,81%表示一般。3、4班學生31%非常滿意,57%滿意,12%一般??梢钥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學過程沒有吸引力,缺乏學習興趣,采用新型教學模式的學生大部分表示滿意,占總數的88%,其他同學比較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
3.期末總評成績
匯總該課程期末總評成績(如表1所示)顯示,1、2班學生成績50-90分之間的占總數的91%,而3、4班學生成績90分以上占68%,這說明應用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手段使課程目標達成效果大大的得到了提升[6]。

表1
總之,選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設計是混合式教學時代項目化教學的核心。利用藍墨云班課應用程序結合PBL教學模式,最大的優勢是順應時代的要求,革新教師觀念,將傳統教學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數字化信息技術,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師循序漸進的教學下讓學生在討論、探究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知識內化、能力提升和創新發展?!盎ヂ摼W+”時代,數字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教師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為同類型本科院校的色彩與構成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實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