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劍琴,舒麗平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1156)
近年來,微時代的發展使得學生的思想復雜化,加之后勤服務組織結構社會化,這些情況都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當前管理工作的現實需要,已不是單一的以校規校紀為主的管理模式可以滿足。在微時代背景下,如何將更有人性化和有效化的“契約式”管理模式運用到大學生管理工作中,使學生自發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加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責任和誠信,是目前學生管理工作中尤為重要的一項研究。
“契約式”管理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種新趨勢,許多高校已經開始實施“契約式”管理[2]。“契約”即合同,本質上是一種約定、一種協議,規定了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而我們所說的“契約式”管理即是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遵守的一種契約精神式的管理方式。在契約精神中,尤為重要的部分就是“誠信意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學生自發形成良好的誠信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將契約式管理教育模式引入學生管理工作是教育學生最有效的途徑。經濟生活領域中也存在契約關系,但與大學生“契約式”管理模式并不相同,大學生“契約式”管理模式有特定的組織和對照準則,它的特定組織是高等院校,它的對照準則是《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2017年版)等法律法規,它是以培養人才為目標,規范學校思政教育和管理以及校生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協議。“契約式”管理以“契約”的方式明確各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權責明確、責任到人,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更加程序化,讓學生的思想教育在“小社會性質”的大學教育中始終以契約教育為基本準則,學習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使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能夠自發形成并向各個范疇逐級滲透。
微時代的到來在深層次地改變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沖擊了傳統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也出現了缺乏說服力的現象。首先,“微思想”的傳播使部分學生對高校主流意識教育“說而不服”“說而不信”,他們認為學生日常生活話語比較大眾化、感性化、娛樂化,與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注重話語的權威形象標簽“格格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話語環境多元多樣,“細、小、微”,而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邏輯理論系統性強,比較“高、大、宏”,學生不免有排斥和抵觸情緒。另外,由于部分教育主體自身理論素養和教學素養的限制,無法將主流意識形態中蘊含的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想信念轉化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追求,使學生認為這些太“遙遠”。
其次,無時差、無界域的“微傳播”使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娛樂八卦等,不愿參與高校主流論壇討論的話題,認為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內容和表達不夠獨特。這導致高校官網發布的權威話題激發不了大學生的心理認同,吸引力不足,最終“進不去”大學生頭腦。
最后,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缺乏權威的向心力。“向心力”是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應當凝聚學生的思想共識,積極將學生們不同的思想觀念向主導思想引導靠攏,使其成為學生的行動指南。但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常常以生硬嚴肅的傳播話語對大學生關心關注的事實進行解釋,對學生了解的客觀現實不一定能及時做出權威解釋,亦不能實現權威話語轉換,難以贏得學生的信任和認同。在部分理論上,高校主流意識形態也能被大學生認知認同,但在具體實踐中,學生未養成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履行道德責任的意識,高校主流意識形態也沒有矯正和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這讓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在認知過程中存在貌合神離、知行脫節的現象,導致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缺乏權威和實踐向心力。
“微媒體時代”改變了高校的信息傳播模式。海量信息的洪流式傳播和新的場域構建使話語主體大眾化和空間擴大化,話語表達的趨勢也向協調互動和多主體共同參與演變。“微信息”傳播沖破了教育環境封閉和話語傳達單一的課堂教育模式,學生不再局限于教育者純粹的思想教育,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這使得教育者的話語主導權也面臨挑戰和沖擊,高校師生話語選擇和價值取向更加多樣化。高校師生作為主流形態話語的主體,在面對部分文化逐漸異質化和同質化時,是否還能自覺地信仰、踐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是否還能占領制高點,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微時代”能夠輕易獲取海量信息,碎片化知識的無場域傳輸,“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等各種“微”產品的嵌入、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多元社會思潮滲透侵蝕著學生不夠成熟的心靈,使他們混淆了對主流意識的價值判斷,無法探究整體性知識,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另外,部分西方國家利用社會敏感問題對一些思想薄弱的青年進行意識滲透,將西方霸權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理念“培植”進學生的思想,從而淡薄了部分學生的理想信念,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微時代”,人人都是“微傳播者”,大到國際性新聞,小到家長里短、學校管理,人人都能無時間限制、無地域限制地成為信息的收集者和發布者。在“微軟件”盛行的時代,這自然成就了一批有獨特觀點、獨特社交魅力的網絡大V和大咖,其中不乏活躍在校園內并且擁有大量微博、微信公眾號粉絲的學生。這些大V經常對各類事件進行評論,粉絲們也在其觀點帶動下參與話題討論,使學校成為小型的輿論場,而始作俑者就成為了輿論的“微領袖”。在輿論中,真實情況被添加了各種思想、猜測、負能量,影響了學生的判斷,面對微媒體意識形態話語造成的可能性失控,部分高校卻沒有成熟和完備的制度來應對,導致主流意識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建構,造成整體的輿論風向事實性缺失。
政治信仰反映了社會成員對政治當局合法性的認同和信奉,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導意識形態政治教化功能的實踐路徑,是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教化功能的直接體現,是政治共識廣泛形成的前提[3]。而“微時代”傳播的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鼓動迷惑了部分高校大學生,干擾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判斷和認同感,導致部分學生政治立場不堅定,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經常遲到曠課,對輔導員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聽而不進。部分學生來上思政課也只是為了掙學分,課堂“抬頭率”不高,參與度不夠。由于對政治認同度不高,對課程認知度不夠,政治站位意識不強,即使網絡上有肆意抹黑、詆毀國家形象的言論,有些學生也視而不見。另外,很多高校管理隊伍因缺少教師編制,都存在一職多能、超負荷運轉的現象,教師流動性較大,意識形態工作在人員配置、崗位設置等方面不太合理,管理隊伍不夠強,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趨微”。
1.“微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構建大學生思想“契約式”管理模式,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應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目的。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的目的[4],因此高校要面向未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微時代的高速發展,讓大學生與網絡信息形成了“從屬關系”。網絡世界環境嘈雜,“微領袖”的主導風向也讓學生產生了從眾心理,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學生的獨立價值判斷標準也就慢慢地模糊了。面對新變化和新挑戰,高校應該樹立“微意識”,主動適應微時代的發展,建立思想“契約式”管理模式,在實現教育目的的前提下轉變傳統以“管”和“教”為主的教育方式,凝聚學生的思想共識,積極將學生不同的思想觀念向主導思想引導靠攏,逐步實行與學生的思想角色轉換,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和服務,使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獨立性得到鍛煉,同時讓學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工作方法從行政式轉向契約式,工作方式從命令式轉向合作式,轉變思想,不斷創新,這樣的管理使思想教育活動更加深入化、規范化,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和為社會負責的契約觀念與責任觀念,也有利于高校主流話語權的構建。
2.“微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構建大學生心理“契約式”管理模式[5],以生為本,人性化管理,對完善實施學生管理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心理契約管理本質上是一種隱含的、非正式的情感契約,是看高校在實行契約管理的時候是否與學生的思想層面達到統一,也就是雙方心理潛在的期望和要求。“微信息”的無界傳播讓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立場不再堅定統一,學校管理應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開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另外,傳統的以統一管理、集中教育為特征的學生管理方式也因為“微時代”的發展而受到沖擊,構建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等帶來的校生溝通問題。如果高校能夠將傳統的集中教育和其他方式的分散教育整合起來,將教師的教育指導與學生自主管理結合起來,利用“微媒體優勢+思政教育+談心談話教育”了解雙方履責的情況和滿意度,對彈性學制、自主選課制的高校進行人性化管理。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拉近師生彼此間的關系,從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全方位提升高校官方“微媒體”的話語權。
3.“微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構建大學生制度“契約式”管理模式,依法治校,規范大學生行為,及時糾正大學生日趨復雜的價值觀。
高校要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引導和教育學生認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微時代”的大學生個性鮮明,思維活躍,但也因為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成長環境而導致了他們的差異性,他們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部分學生自我約束力差,思想偏頗、行為失范,對政治教育不屑一顧,政治認同度不高,站位意識不強,傳統的管理體制已無法滿足新生代學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構建和強化制度契約責任,依法治校,科學合理地建章立制,建立網絡輿情監管,使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高校在當前大環境下必須做出的價值判斷與道路選擇。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結合學校規章制度,將學生接受式教育轉變為引導下的自我教育,啟發學生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利用契約式管理制度使學生自覺信仰和踐行主流意識形態,促成主體地位轉換[6],從而達到規范大學生行為的目的,對提高大學生道德意識、紀律意識和法律意識有積極意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要在結合現實背景、充分了解學生思想的情況下,改變和創新教育模式,增加吸引力和影響力,使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占據絕對話語權的制高點,使學生對主體身份和政治站位形成認同感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所有的“契約式”管理都是建立在“以生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上。高校在建構契約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心理契約,因為心理契約遵循主體性原則和平等性原則,它是學校內聚力的根基,能夠更好地完善其他契約管理工作。其次,“契約式”管理模式也能夠促進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凝聚和尊重學生的思想共識,明確高校和學生之間相互的權利和義務,層層分解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更好地推動高校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