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天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揚州 225100)
在建筑裝飾技術專業課中,建筑裝飾類課程的綜合性比較強,而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建筑裝飾課程涉及建筑材料學、建筑學、結構工程學等學科內容,同時也涉及綠化、裝飾材料、工藝美術等行業。這幾年,建筑行業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很多高等院校也設置了建筑裝飾類課程,但建筑裝飾類專業的人才還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之間還是存在些許差異,高職院校注重培養技能型與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在建筑裝飾類課程的教學中,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的藝術知識和建筑裝飾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建筑環境室內裝修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實用型技術人才。因此,建筑裝飾類專業在課程設置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其自身特點,使課程教學與培養目標相一致。
在建筑裝飾技術專業課程中,建筑裝飾類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建筑裝飾類課程主要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主要的教學目的是培養更多的建筑裝飾人才,使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具備良好的裝飾設計能力,從而為之后的建筑室內裝飾設計、室內陳設設計等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學生通過學習建筑裝飾類課程,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掌握形、色、立體空間方面的一些基礎理論知識,進而學習和掌握建筑裝飾的基本構成要素,使學生的基本設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學生通過學習建筑裝飾類課程,還可以提高自身的創意及設計水平,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拓展。學生通過學習,對裝飾圖案設計及應用有了一定掌握之后,就可以對室內設計方案進行賞析。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化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并與傳統教學方法互相配合,進而將信息化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發揮出來。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給學生的內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
在建筑裝飾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要用合理、完整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任務,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就可以按照相關要求來進行平面、立體、色彩方面的訓練,進而培養學生圖案設計及室內設計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學通常是把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學生之間合作來完成訓練任務,實施分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設計作品。
建筑裝飾類課程教學其特點是實踐性強,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受實踐條件的影響,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并且也會影響學生的就業[1]。學生如果沒有具備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及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在畢業之后,往往要通過一到兩年的再學習,才可以進入到正軌工作,當前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教學宗旨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業性技能人才,我國目前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場大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很多院校的教育模式和專業課程通常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畢業之后的發展要求。而且,很多高職院校會將專業理論課程作為學生主要的學習課程,沒有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培養,這樣會使學生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對學生畢業之后的發展也非常不利。
在教育教學中,教學反思有利于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有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進行回顧的過程,教師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利弊,有利于教師在下次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建筑裝飾課程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通過對整個教學進行反思和回顧,教師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時地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案,為之后的建筑裝飾教學改革提供良好借鑒。同時,教師通過反思教學過程,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建筑裝飾專業課程教學活動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但建筑裝飾專業技術課程在開展時,教師通常會因為工作量太大而承受教學壓力,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疲于教學,教學反思工作也難以開展下去,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建筑裝飾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建筑裝飾專業技術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專業審美能力上具有一定作用[3]。建筑裝飾專業技術教學主要以空間設計和裝飾設計為主要教學內容,具有美化及裝飾的作用。建筑裝飾專業可以對裝飾技術中的漏洞進行調整,通過對裝飾效果進行美化讓人們更好地欣賞建筑裝飾工程,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品質。我國建筑裝飾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是以文化課為主,涉及美術專業理論知識的內容比較少,這就使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缺乏美學理論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學生的審美能力也不強。因此,教師在建筑裝飾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等職業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作為改革的主旨,要正確處理學生素質與知識能力的關系,將主干課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改革中體現出來。建筑裝飾類課程體系包括專業課、公共基礎課、通識課三部分,在改革課程體系時,可以將其調整為專業課程、公共通識課程、實踐教學、技術平臺課程與職業認證課五部分。在當前市場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公共通識課程可以包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基礎、應用英語等課程;技術平臺課程可以包含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及建筑裝飾工程概預算等課程;職業認證課程可以分為實踐課程、預算課程設計等。高職院校也可以開展一些選修課程,如平面設計、攝影,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建筑裝飾專業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時,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小組合作等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將課程中理論知識的重點提取出來,然后將一些重點問題列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課程授課之前,將要講解的內容制作成一個五到十分鐘的短片,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其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給學生,學生通過觀看建筑裝飾各個實際操作流程,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教師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給學生提出項目任務,這樣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通過調研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近距離地感受建筑裝飾工程施工的情況,提高學生學習建筑裝飾專業技術的熱情,進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在建筑裝飾類課程開展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知識應用的目的[4]。工藝美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色彩和素描,傳統的色彩與素描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重視造型和表現技巧,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容易對純藝術創作產生興趣,這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人才的目標不一致。在建筑裝飾類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基礎能力訓練,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改革時可以把繪畫基礎課程的教學時間控制在100到150個課時左右,這是因為時間不允許,在建筑裝飾系統課程中,裝飾繪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其大部分的內容是學習建筑裝飾的造型及結構變化。
教師在開展專業課程時可以通過專題訓練的方式來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比如,在對一些商業空間、娛樂空間進行室內設計時,由于受時間限制,教師不可能把知識全面地給學生講解一遍,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采取集中講授、分開訓練的方式給學生講解知識。教師要因材施教,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針對性地為學生制訂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
建筑裝飾課程教學的教學重點就是要加強對學生建筑裝飾造型的設計訓練,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掌握建筑裝飾設計的主體,以這個為目的來開展教學,需要教師有較強的造型設計技能,并且也要有較高的建筑裝飾施工技術水平[5]。教師不僅要懂常規的建筑裝飾結構和材料,而且要能夠通過建筑裝飾結構原理,不斷變化出新的結構形式,然后通過施工來驗證造型的合理性。
理論教學通常是傳授學生一些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而實踐則是增加學生的學科知識與社會經驗,通過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并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本文首先對建筑裝飾課程的教學概況進行了簡單闡述,然后對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建筑裝飾課程教學的改革提出一些改革策略。通過研究分析可以發現,教學改革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發展中的一個必然趨勢。教育教學改革是非常艱苦且細致的一項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建筑裝飾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有效完成的,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而且教師還要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更新和完善教學模式。教師要及時解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對建筑裝飾課程的了解,為他們畢業后的設計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進而為建筑裝飾行業培養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