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敏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6)
職業本科院校應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學生終身的德育必修課,從不同方面指導學生改進不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形成綜合性的素質能力。這一綜合性素質能力可以驅動學生自覺地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獲得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的德育素養,成長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價值觀實際上是指一個人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各種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與根本觀點,它具有較強的傾向性,反映了一個人的主觀意識與實踐精神。對于職業本科學生而言,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引導學生在社會上獲得一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地位。目前,職業本科院校的學生尚未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價值觀,他們在價值觀不正確的情況下,會出現價值判斷不準確、價值選擇不合理、價值評價不科學等。這會讓學生表現出拜金、急功近利、奢侈浪費等方面的行為,若是不及時糾正,則會讓學生在未來走上社會時,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
情緒調控力是指一個人在出現情緒問題時,及時加以調控的能力。若一個人難以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則容易引發各種不良行為。如今,在職業本科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能夠發現,學生在情緒調控力薄弱的情況下,常會出現的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怒氣沖天,打架斗毆;焦慮過多,脾氣暴躁,生氣時遷怒他人;自暴自棄,在學習與生活上出現過多的沮喪情緒;不主動學習,在課堂中打瞌睡、講話、早退、遲到;在生活中放縱自我,包括沉迷網絡游戲、網絡小說、談戀愛等。
學生在受到客觀刺激后,若是產生了持續的消極情緒體驗,會使其長時間處于消極的情緒狀態,難以自拔,在以后的職業生活中容易降低自身競爭力,難以在企業工作中尋求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尤其是一些過度的負面情緒,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職業本科學生的心理機制發展得不夠完善,對外界的刺激接受不良,則會使其在心理調控不到位的情況下引發一些不良的行為。比如,具備以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學生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不積極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在參與集體活動時不主動配合,為集體爭取榮譽;適應性心理薄弱的學生會出現反應遲鈍緩慢、優柔寡斷、固執己見等方面的行為;意志薄弱的學生容易產生畏首畏尾、知難而退、半途而廢等行為;具有交往障礙心理的學生難以融入交際生活,或者做出干擾破壞社會交際的行為。
學生出現不良的心理、產生不良的行為,都與中小學期間養成教育的缺失存在緊密的聯系。目前,職業本科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學習生活環境下,心理變化越來越復雜,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的發展。
習慣養成教育本身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教師都普遍比較偏向德育理論教育,不夠重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特征,需要教師合理地引導學生對德育知識加以實踐。然而,在教師加大了德育教育力度的情況下,學生對德育理論知識的執行度依舊不夠,導致學生的多種不良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依舊朝著不好的方向繼續發展。
學生是否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班級管理與教育工作質量來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一般會開展班級管理與教育工作,對學生在班級學習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有效地掌握。然而,當前教師不僅沒有將班級管理與教育工作做到位,其教育方法也缺乏多元性,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難以全面地督促不同的學生改進各自的不良行為習慣。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展開的基礎教育工作,然而職業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薄弱點。一方面,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夠的深度與廣度,難以全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創新性,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缺乏實效,讓學生沒能真正形成心理防治機制,缺乏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難以在心理問題發生時及時擺正心態。
職業本科學生處于思想觀念塑造的關鍵階段,教師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進來,將其融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之中,讓學生在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成為自己的精神品質,然后將這些精神品質外化成為自己的行動,從而養成各種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行為習慣。
(1)教師可從國家層面的價值準則入手,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參與到能夠培養其家國情懷的實踐活動之中。比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與到“助農脫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來,使其領會“通過精準扶貧實現共同富裕”的道理,領悟“國家富強”的真正內涵,讓學生學會糾正拜金、功利性的不良行為,學會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學會為貧困地區的人們獻出愛心,作出義舉。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參與到“社會公德建設”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主調查當今社會存在的社會公德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致因,然后理解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的意義,制定能夠推進社會公德建設的措施,讓學生養成保護環境、愛護公物、文明禮貌等良好行為習慣。
(2)教師可從社會層面的價值準則入手,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與法治教育。比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與到“法制宣傳”的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各種普法活動,增強自己的法治意識,逐漸讓自己的行為朝著“遵紀守法”的方向改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拒絕暴力、拒絕不文明吵架、拒絕煙酒等,做到不故意傷害他人,也不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教師可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作為學生開展法制宣傳活動的重要平臺,對廣大學生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讓每位學生都潛移默化地養成依法行事的良好行為習慣,做懂法與守法的文明人。
(3)教師可從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入手,在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下,培養學生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方面的行為習慣。職業本科院校可與合作企業共同對學生開展在崗輔導工作,讓學生在崗位實習過程中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對人友善,從身邊的人身上多學習有用的知識,養成多聽、多學、多做的良好行為習慣,克服懶怠行為、不勞而獲等行為問題。
職業本科院校與合作企業還需對在崗實習的學生展開跟蹤評價的教育工作,要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比如,有的學生不敬業、不誠信,教師與輔導師傅則需針對這兩種行為問題,對其開展敬業教育、誠信教育,將敬業與誠信的正面教材、反面案例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其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當之處,及時糾正過來。
習慣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教育工作,教師要依托常規的班級學生管理工作來培養學生各自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從班級學習生活中獲得長足性的發展與進步。
(1)制定班級管理目標,引領學生養成各種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比如,教師可為學生樹立“團結友愛”這一目標。學生要友善對待同學,對有需要的同學給予幫助;在參加團體活動時,要做到團結一致,為班集體著想,養成真誠待人、友善待人、團結協作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在未來的職業生活中,學生離不開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強弱。又比如,教師可樹立“遵守紀律” 的目標,制定“打卡”制度,學生每次做到不早退、不遲到、不在課堂上說話、端正坐姿等基本行為時,則可成功“打卡”,驅動學生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讓學生自覺完成打卡的任務,教師可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讓學生在激勵與懲罰雙重作用下,主動參與到“打卡”的活動中。
(2)加強嚴格行為訓練,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糾正不良行為。比如,學生在重要的教育教學場合中,行為動作比較懶散、隨意,教師要督促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做到排隊進場、按照次序就座、保持場內衛生清潔、認真傾聽、有禮貌地鼓掌致謝等,將習慣訓練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教師還可規定一些禮儀姿勢,讓學生將文明禮儀融入骨子里。比如,在辯論性的學習活動中,某位學生要傾聽對方的觀點時,則可伸出手掌,做出禮讓的動作,示意對方可以自主發言;當某位學生要發言時,可舉手示意,并站起身來,做出感謝對方愿意傾聽自己意見的禮貌動作,然后講述自己的觀點。這些行為習慣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禮儀素養。
(3)開展各種班級活動,全面推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比如,教師可積極開展班級民主投票活動,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并使其養成自主行使個人權利、履行自己義務的良好習慣。教師也可競爭性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在競爭氛圍下改進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當教師要改進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的不良行為時,則可在班級活動中增添一個規則:照顧伙伴、不拋下伙伴,否則視為競爭失敗。當教師要改進學生半途而廢的不良行為時,則可在競爭性的班級活動中采取激勵教育措施,刺激學生的發展潛力。又或者,教師可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開展賞識教育,讓學生不放棄發揚自己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促使學生努力成長為更優秀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職業本科院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核心教育工作,它強調了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的發展,從多個方面入手,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使其在增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前提下,養成各項良好的行為習慣。
(1)教師要以學生為對象,做好心理測量工作,然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實事求是地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工作。完備的心理健康檔案是學校開展心理疏導教育的重要依據,教師可對具體的心理問題進行歸類,然后對具有相同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系統的心理疏導教育。比如,對于意志薄弱的學生,教師可將其心理問題歸類為自卑心理、恐懼心理、焦慮心理等。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自卑心理,尋找他們不自信的源頭;針對學生的恐懼心理,發現他們恐懼的根本原因;針對學生的焦慮心理,了解他們具體面臨的學習壓力、生活壓力。教師可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疏導不良的學生心理。
(2)教師要積極開展矯正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實踐教育工作,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難以抵制各種誘惑,在學習上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在生活中容易抵抗不住誘惑,做出浪費時間、資源、精力的事情。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律行為習慣,教師可矯正學生的自然心理傾向和不良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制定一份道德計劃,使其逐條實施計劃中的具體名目及相關內容,讓學生學會拒絕不良誘惑。例如,學生要克服同伴的誘惑,若是同伴向自己發出邀請,去不合適的消費場所,則要主動拒絕誘惑;若是有同伴過分攀比,則要抵抗住過分追求物質條件的自然傾向;若是有人發出一起逃課或者去打游戲的邀請,要主動拒絕誘惑;若是同伴面對自己顯露驕傲,則要抵抗住炫耀自己的心理,養成謙遜待人的良好行為習慣。
(3)對于一些難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固執型學生,教師要適當地加強心理訓練力度,增強學生行為意識。比如,有的學生經常半途而廢,不管他人怎么勸說,遇到困難時總是習慣去放棄。教師可對這類型意志薄弱的學生開展“磨煉意志”的心理訓練,讓學生參與到郊外拉練拓展活動之中,不斷地鼓勵學生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流出拼搏青春的汗水,使其產生“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優秀”的想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驅動他們不斷突破自我,砥礪前行,克服各種困難,真正磨煉自己的意志,養成堅韌不拔、不畏困難的良好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
總之,職業本科院校應秉承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行,為學生未來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應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有機結合,通過不同的教育管理與引導教育方法,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主動執行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成為一個擁有良好習慣、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